葉曉玲
(福建省廈門市同安區(qū)岳口小學,福建 廈門 361000)
心理學家蓋耶認為:誰不考慮嘗試錯誤,不允許學生犯錯誤,就將錯過最富成效的學習時刻。教師應有正確的錯題觀,允許學生出錯。一方面要充分利用錯誤資源,調整教學策略;一方面要引導學生善于糾錯,針對錯因進行分析、反思,有效降低錯題率,提高數(shù)學教學質量。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指出:學習并非學生對于教師所授予知識的被動接受,而是以其自身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的主動建構。學生對知識的主動建構是一個不斷深化、不斷發(fā)展的過程,出現(xiàn)錯誤在所難免。因此,課堂應允許學生犯錯,教師應對學生的錯誤進行研判,使錯誤成為迸發(fā)智慧火花的寶貴資源。
教師應提前研讀教材,結合自身教學經驗及班級實際學情對學生可能出錯的知識點進行綜合判斷,在此基礎上針對“易錯點”提前設計相應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以此增強學生對“易錯點”的正面感知。例如,在教學“面積和面積單位”時,因學生的空間觀念不強,對一維和二維的辨識度不高,導致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常?;煜榱藥椭鷮W生建立面積單位的表象,筆者設計了對面積單位和長度單位進行比較這一環(huán)節(jié)。1)出示1厘米長的線段和1 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2)在學生表述的基礎上進行小結,并利用“長度一條線,面積是一片”的口訣,引導學生形象地進行區(qū)分記憶。3)練習鞏固,引導學生議錯、辨錯。在學生的易錯點上多生枝節(jié),引導學生通過眼觀、手摸區(qū)分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增強“辨識度”。
葉瀾教授說:“學生在課堂活動中的狀態(tài),包括他們的學習興趣、注意力、合作能力、發(fā)表的意見和觀點、提出的問題與爭論乃至錯誤的回答等,都是教學過程中的生成性資源。”教師要善抓“錯題點”,找出誤導的源頭,關注學生出錯過程的體驗,引導討論糾錯,變錯點為亮點。例如,在三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簡單的小數(shù)加減法”的復習課上,教師出示一組口算練習。計算“5.7+3”時,一個學生說“等于6”,全班同學毫不猶豫打了“勾”。教師隨即問了句:對嗎?有的學生反應過來,大呼:“不是6,差點上當了?!睘槭裁慈嘁恢路磻?,說明這里存在著知識漏洞。教師馬上調整教學思路,引導全班討論,總結出錯原因。生1:我一看到 7 和 3,就想到了 10,十分位上進 1,5 加 1 等于 6。生2:我也是把3 加到了十分位上。師追問:為什么不能加?生3:它們表意不一樣,7 在十分位上,表示7 個十分之一,而3 在個位上,表示3 個一,所以不能加。師再問:什么情況下能相加?生5:在相同的數(shù)位上才能加。師:所以我們在計算小數(shù)加減法時一定要將相同數(shù)位對齊。遇到“5.7+3”這一錯誤,教師沒有將它簡單地歸結于學生粗心、看錯了,而是引導學生進行思考:為什么會算錯,為什么不能相加,什么時候才能相加,讓學生不斷反思,從而總結出小數(shù)加減法的計算方法。教師及時干預學生的錯誤,類似于這樣的錯誤就會在后來的作業(yè)中大大地減少。
在數(shù)學教學中,教師可通過在練習環(huán)節(jié)上設置“陷阱”,引導學生關注易錯點,對錯題進行辨析和討論,能突破教學重難點,提高教學質量。例如,在教學“乘法分配律”時,教師可在練習環(huán)節(jié)呈現(xiàn)幾類易錯題加以變式鞏固。1)運用乘法分配律,在□里填上正確的數(shù):(45+15)×35=45×□+15×□【呈現(xiàn)基本模型】38×12+42×12=(38+□)×□【逆向運算,應用頻繁,出錯率較高】2)判斷下面各題是否正確。53×(26+18)=53×26+18( )【以后練習中會出現(xiàn)的典型錯誤,提前干預】67×(20+1)=67×20+67()【錯誤假象,“×1”可省略不寫】31×(6×4)=31×6+31×4()【設下陷阱,學生容易將乘法結合律與分配律混淆】通過在練習中設置“陷阱”,學生對乘法分配律這一模型的理解更為深入,從而減少變式題的錯誤率。
教師應樹立正確的錯題觀,以錯為鏡,反思自己的教學缺漏,改進教學行為;以錯為橋,直抵學生的學習盲點,提高教學質量。
學生的作業(yè)練習會不可避免地出現(xiàn)一些錯誤,這些錯誤是學生學習狀態(tài)、學習情況的真實記錄?!板e題集”的建立能讓這些錯誤發(fā)揮最大功效。教師應引導學生對這些錯題進行糾錯追因,自己找出錯在哪兒,為什么錯,怎么改錯,從而幫助學生樹立思錯意識,培養(yǎng)反思習慣。
教師要對學生進行錯題收集指導。1)按時整理:每周固定時間整理錯題;2)按類整理:整理錯題時應有意識地進行分類,可按錯誤類型分類,如審題大意、概念不清、方法不明等,也可按知識點進行分塊整理。同時,要求寫明知識點,寫清錯因,標注正解,便于查找復習。教師將錯誤進行歸整,便于引導學生找出共因,采取相應的糾錯補救方法,從而達到錯一題,學一法,會一片,通一類。
錯因分析是錯題整理的目的所在,教師應引導學生對錯題進行認真分析。1)反思是否正確理解題意,檢驗符號、數(shù)字是否正確。2)反思解題思路是否正確,解題方法是否簡潔合理。3)反思是否符合生活實際,小學中高年級的學生雖然已經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但在碰到具體數(shù)學問題時,常常會犯忽視的毛病。例如,把棱長2 厘米的小正方體放入長25 厘米,寬8 厘米,高7 厘米的長方體木盒中,最多可放多少個小正方體?錯解:25×8×7=1400(立方厘米);2×2×2=8(立方厘米);1400÷8=175(個)學生缺乏生活經驗,簡單地用大體積除以小體積,沒有考慮到長方體的長和高都不是2 的整倍數(shù)。4)反思抄寫是否正確,格局是否合理,從而對學生的書寫、答題速度、合理布局等提出更高的要求。
錯題集是學生對錯題資源的再創(chuàng)造,是學生學習成果的一種展現(xiàn)。定期開展交流與評比,有助于提高學生利用錯題集的積極性。1)師生交流。學生普遍對老師懷有崇拜情結,教師良好的示范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因此,教師要求學生完成錯題集的同時也可對學生的錯題進行收集整理,并與學生進行交流、分享、對照。2)生生交流。教師要不定時地開展錯題集交流、錯題集漂流等活動,鼓勵學生交換錯題集,互相學習,互相借鑒,互相啟發(fā),共同提高學習效果。3)定期評比。定期組織對錯題集的評比,以評比促進學生持續(xù)做好錯題集的積極性。
俗話說,失敗是成功之母,錯誤是正確的先導,是通向成功的階梯,是創(chuàng)新火花的閃現(xiàn)。錯題是學生認知結構的斷點,是學生學習不足的反映。教師要善于利用錯題資源,使之成為課堂教學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同時,指導學生學會正確對待自己的錯誤,從錯誤中獲得更多知識。葉圣陶先生說過:教是為了不教。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讓學生在錯誤中自我反思,自我成長,自我批判,更能提高學生的數(shù)學學習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