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文簡介
本文節(jié)選自一篇名為《微光成炬,志愿力量溫暖人心》的人民日報評論員觀察文章。作者在新冠肺炎大流行的背景下,從志愿者的角度出發(fā),寫出了普通人在這次抗疫中做出的巨大貢獻。全文語言樸實但富有感情,很多用詞都具有中文特色,所以在翻譯的時候我格外注意了不要被原文的遣詞造句所限制,使譯文盡量符合英文的行文習慣。
二、翻譯舉例分析
2.1 用詞方面
例1. 志愿服務的參與程度 ,彰顯著一個社會的文明素養(yǎng)。
The participation in voluntary services demonstrate the civilized quality of a society.
范疇詞盡管在漢語中各司其職,但是出現(xiàn)在英文譯文中,除了增加句子長度外,并無任何意義或表達上的增色。[1]所以在處理這句中的“參與程度”一詞時,我直接譯成“participation”,省譯了“程度”這一范疇詞,這樣不僅符合英文的行文習慣,也使譯文更加簡潔。
例2. 志愿者們身體力行,讓愛心在行動中播撒。
The volunteers take actions to spread love.
漢語中常見重復,而英語中則要盡量避免重復。正如曾劍平所說:“在雙語符號的轉換過程中,從譯文的可接受性出發(fā),對源語結構做出調整或增減詞語是必要的。”[2] 在例2的原文中,“身體力行”和“行動”二詞語義重復,所以在譯文中我進行了刪減,只用了“take actions”這一個短語。
2.2 句子方面
例3. 他們利用休息時間,成為了照顧鄰居孩子的“臨時媽媽”、紓解情緒的“知心姐姐”。
They take care of neighbors children like temporary mothers and ease peoples anxiety like intimate sisters in their spare time.
這句話中總共有三個動詞,其中“照顧”和“紓解”為主要動詞,“利用”是次要動詞。所以我在翻譯時,把“照顧鄰居”和“紓解情緒”處理成了動詞短語,把“利用時間”處理成了介詞短語。中國人寫文章往往化零為整,而英國人則化整為零。[3] 把多個動詞連用的“流水句”結構轉變成層層搭建“樹狀”結構就是一種化零為整的表現(xiàn),不僅可以突出句子的重點,還避免了動詞的堆砌。
例4. “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p>
As the saying goes, “United together likes roaring fire, separated apart likes shining stars.”
該句在原位中位于最后一段的段首。美國翻譯家奈達在曾指出:“就漢語和英語而言,語言學上最重要的一個區(qū)別就是意合和形合的對比?!盵4]漢語屬于意合語言,所以可以直接在段首引用其他詩句或短句,不會對讀者的理解造成影響。但英語屬于形合語言,考慮到上下文的連貫性,我在翻譯是運用了增譯的技巧,在引用的這句話前增譯了“As the saying goes”,是譯文更加完整,便于讀者的理解。
2.3 語義方面
例5. 那些原本是老師、公司職員、快遞員、水電工、學生的人,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zhàn)中有了一個共同的名字——“志愿者”。
In the fight against COVID-19, teachers, employees, deliverymen, handymen and students share the title “volunteers”.
該句中的“原本”一詞若直譯,應該譯為“used to be”,但該短語有“過去是,現(xiàn)在不是”的意思,這顯然與原文的含義不符。所以我在翻譯時,沒有按照原文的結構翻譯成“……的人”,而是直接用職業(yè)來指代這些人,從而避免了歧義的問題。
例6. 從城市到鄉(xiāng)村,從線上到線下,一個個“紅馬甲”在疫情面前站出來、在關鍵時刻頂上去。
From urban to rural areas, from online to offline, volunteers wearing red vests stand out at crucial moments to fight against the epidemic.
在例6中,“紅馬甲”運用了借代這一修辭,實際上指的是穿紅馬甲的志愿者。在翻譯時,如遇到借代修辭,我們必須要理解隱含在借代辭格中的文化差異,采用直譯或意譯法將原文中所替代的成分分析出來。[5] 所以我在翻譯時運用了意譯法,將“紅馬甲”譯成“volunteers wearing red vests”,避免給譯文讀者造成誤解。
三、結語
翻譯這篇文章時,我在譯前做了充足的準備,總結了文章的行文特點,歸納了可能會遇到的困難等,為接下來的翻譯工作打好了基礎。在翻譯過程中,我運用了多項課上所學的翻譯技巧,如增譯,省譯,詞性轉換等,使得譯文更加的流暢地道。譯后,我進行了仔細地校對和復審,并從用詞、用句和語義三個方面對我的譯文進行反思,認識到自己的翻譯水平仍需加強,以后也會朝著這個方向不斷努力。
參考文獻
[1] 瓊·平卡姆. 中式英語之鑒[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2] 曾劍平. 漢英翻譯中的詞語省略[J]. 南昌航空工業(yè)學院學報,2001,(4)
[3] 王力. 王力語言學論文集[M].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4] Nida, Eugene A. & Charles R. Tabe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 Leiden: E. J. Brill, 1982.
[5] 韋孟芬. 英漢借代辭格的比較與翻譯[J]. 攀枝花學院學報, 2011(01):86-88.
作者簡介:吳鴿(1999-),女,遼寧省,大連外國語大學,研究方向:英語筆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