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祖民
(四川省廣元市利州區(qū)建平初級中學 四川 廣元 628000)
語文寫作能力,是一個學生語文知識掌握能力的綜合體現(xiàn)。寫作能夠體現(xiàn)出一個學生的知識沉淀,應用水平,以及對知識的感悟能力。一篇好的作品,不僅需要一個有條理的框架,也需要學生引經據典,利用優(yōu)美的詞匯來對其潤色加工。課本知識固然重要,但是對于寫出一篇好的文章來說,還是遠遠不夠的,學生在課外閱讀當中,能夠學會不同于課本的寫作方法,積累更多的詞匯、句子,為學生的創(chuàng)作增添色彩,這對學生的能力成長有著積極的幫助和提升。
學生在小學階段、年齡小、認識不足,對寫作有著一定的恐懼心理。究其原因,是因為學生不知道怎么去寫,也無話可寫,教師給出的題材大多偏離了學生的興趣范圍,學生對寫作內容缺乏興趣,并且不愿意參與寫作教學。
因此,教師應該改變自己的教學策略,從課外閱讀入手。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年齡和性格特點,推薦一些學生感興趣的課外書籍,這類書籍應以故事類書籍為主,注重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先在自身的興趣引導下,投入到閱讀當中。然后,在寫作教學中,教師可以以學生的課外閱讀書籍為寫作題材,來讓學生進行創(chuàng)作。以課外閱讀書籍為寫作題材,讓學生進行仿寫、或者是續(xù)寫,學生因為了解書籍中的內容,能夠有話可寫,并且在選取閱讀書籍的過程中,大多以故事性的書籍為主,學生能夠發(fā)揮自身天馬行空的想象力,進行作品創(chuàng)作。讓學生先在寫作當中有話可寫,養(yǎng)成一定的寫作習慣,為之后的寫作教學打下基礎。
這種對故事進行續(xù)寫、仿寫、改編的方法,同樣也可以應用于教材內,例如《司馬光》,這一課中,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將結尾的講述先擱置,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思維去思考結局,然后進行寫作。教師將學生閱讀的內容作為寫作題材,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讓學生有話可寫,逐漸的養(yǎng)成寫作習慣。
課外閱讀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在閱讀當中有所收獲,獲得豐富的知識儲備,提升自身的文學修養(yǎng)。那么,學生對于課外閱讀中的閱讀內容的賞析能力,就很大程度決定了學生能否在學習中提升自身的能力。學生如果缺少方法,說不出一篇文章好在哪里,那么說明學生根本沒有讀懂。這個時候,就需要教師利用自身的專業(yè)知識,去告訴學生,學生課外閱讀的內容,到底運用了那些優(yōu)秀的寫作方法,值得學生卻學習。
寫作的方法有很多,結構也有很多,比如順敘、倒敘、插敘,寫作結構有時間結構、空間結構、邏輯結構等等。教師在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結束后,要將這些方法點明出來,并且讓學生摘抄相關的段落,加深對于寫作方法的理解,必要的時候,可以在課堂或者生活中,找出一個具象的事物,讓學生“現(xiàn)學現(xiàn)賣”,進行仿寫,將這些寫作方法教會學生。掌握了寫作方法,學生的寫作能夠更加的條理,有層次,大大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
學生在小學階段,生活經驗少,對世界的認知不夠,書本是豐富學生視野,幫助學生認識世界的重要途徑。課外閱讀中“五花八門”的題材,涵蓋了社會、生活、人文、傳統(tǒng)美德等等。這些豐富的知識,都可以作為學生寫作當中的選材,學生可以在寫作當中,利用自己課外閱讀當中積累的知識,提升寫作的宏觀性,更加有效的論證自己的觀點,讓文章看起來更有說服力。并且在課外中積累的好詞佳句,能夠讓文章更有觀賞性,讀起來更加的優(yōu)美,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
教師可以在學生的課外閱讀當中,引導學生養(yǎng)成摘抄的習慣,并且為學生梳理一些應用比較頻繁的詞匯,并且讓學生對一些“名言”、“典故”,進行背誦記憶,了解其中的內涵,在以后的寫作當中,用來論證自身的觀點。當然,課外也讀也不僅僅是為了教會學生如何寫作,課外書籍也能夠引導學生認識世界,例如閱讀《十萬個為什么》、《海底兩萬里》;也可以讓學生的思想品質得到升華,例如閱讀《鋼鐵是怎樣練成的》、《中外名人故事》等等。隨著課外書籍閱讀量的積累,學生提升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儲備,對世界也能有更加健全的認知,并且在書中逐漸的樹立正確的三觀,強化自身的綜合素質。
綜上所述,課外閱讀對于學生語文能力的強化和文學素養(yǎng)的提升,有著重要的作用。俗話說“腹有詩書氣自華”,課外閱讀可以讓學生知識儲備增加,養(yǎng)成良好的寫作興趣和習慣,并且學會寫作的方法,在浩瀚的書海中認識這個五彩繽紛的世界,對于學生語文能力的提升和綜合素質的強化都有著積極的推動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