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科靜
(浙江省麗水市縉云縣河陽小學 浙江 縉云 321400)
古詩詞是中華文化千百年來的積淀,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縮影,也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漢語熱席卷全球,古詩詞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地位愈加被重視。但在“江面平如鏡”可喜的環(huán)境下,小學古詩詞教學不得不面對“水底萬丈深”之處所隱藏著忽視創(chuàng)作背景、阻塞學生想象、教學難度過大、積累過少等問題。這些問題,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并在日常教學實踐中加以改善。
古詩詞創(chuàng)作時間久遠,許多古漢語的含義及用法和現(xiàn)代漢語相距甚遠,諸多因素容易成為學習古詩詞道路上的絆腳石。因此古詩詞的欣賞離不開背景知識的鋪墊。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往往發(fā)現(xiàn)在詳細的詞、句解釋后,孩子們還是難以在朗讀中感悟情感。古詩詞是漢文化幾千年的積淀,作者當時的生活環(huán)境與我們現(xiàn)代生活大不相同,這也增加了孩子們理解作者感受情感的難處。但如果能將詩歌與作者的生活環(huán)境和創(chuàng)作背景聯(lián)系起來,將會使孩子們與作者感同身受,深刻準確的領悟詩中的情感,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陸游詩《示兒》為例:孩子們曾經(jīng)學過《游山西村》,故對陸游的詩印象往往停留在“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祥和鄉(xiāng)村的美好中。便難以理解“但悲不見九州同”中為何而“悲”。小學生對歷史事件的了解大多是通過成語故事,片段的歷史事件難以在腦海中形成朝代更替的網(wǎng)狀聯(lián)系,因而造成了背景提取的困難,最終導致情感體會的不到位。當老師告知孩子詩人創(chuàng)作此詩的大背景為金兵南侵,占據(jù)黃河以北宋朝的大片領土,北宋滅亡,南宋偏安一隅的歷史事件后。孩子們自然會明白“悲”的是領土被他國占領,國家不能統(tǒng)一。王師北定的是原本宋朝的土地。進而詩人的愛國之情便得以體會。
小學階段是學生想象力最豐富的階段,教師在教授古詩詞時切忌把全詩的意思展現(xiàn)給學生,這完全鉗制了學生的想象空間。古詩詞的意境很美,最美的就是通過讀者的想象能呈現(xiàn)“一千個哈姆雷特”。
如教學《飲湖上初晴后雨》,教師告訴孩子老師去過西湖,能把古詩中的場景畫出來(學生感覺奇異得不得了),接著請同學們閉上眼睛,邊聽錄音朗誦邊想象詩中的畫面,聽完后把自己腦海里的畫面與黑板上畫的場景做對比。最終學生會得到千奇百怪的意境,而黑板上卻什么也沒有。
古詩詞的專業(yè)性較強。在教學中教師容易對“韻律”“平仄”等專業(yè)術語有種顧慮。教授給學生相應的專業(yè)知識會顯得課堂枯燥乏味,不教授相應的知識點,又怕學生沒有接觸而影響以后的學習。其實,讓學生適當?shù)亟佑|專業(yè)的古詩詞知識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但不宜過深,學生的身心發(fā)展還未達到相應的程度,理解起來有困難,但可以先做淺層了解,不至于以后真正該掌握的時候茫然無措。
對于“韻律”“平仄”,教師可以告訴學生古詩詞擁有獨特的音韻美,宋詞根據(jù)一定的曲還可以吟唱。但具體的平仄運用就不需要詳細講解。只需知道有平仄之分,而詩人在創(chuàng)作時的用詞也要符合平仄規(guī)律。因而就能解釋于謙《石灰吟》中用“粉骨碎身”而不是“粉身碎骨”;葉紹翁的《游園不值》中用“春色滿園”二不是“滿園春色”;魯迅的《自嘲》中用“冬夏與春秋”而不是“春夏與秋冬”。僅此足矣。
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古詩詞的積累背誦是必要的。我們都希望當孩子們面對美好的意象時能觸發(fā)詩情,由感而發(fā)。但沒有一定的積累過程是達不到這樣的效果的。面對高一女生武亦姝最終登頂,蒙曼如此嘆道:“武亦姝不是天才而是人才”。我們喜歡她的氣定神閑,她的寵辱不驚,她的那種“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的脫口而出。從一個語文教師的角度來說,武亦姝的“才”來自于她豐厚的古詩詞積累。沒有“滿腹詩書”,哪來場上的“脫口而出”。有專家估算,武亦姝的詩詞儲備量在2000首以上。反觀現(xiàn)實,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共收入古詩詞66首,再加上三個學段必背的古詩也就300多首。區(qū)區(qū)幾百首的古詩詞積累,怎么能讓孩子脫口而出。
古詩詞是中華文明的象征,是歷史文化的積淀,是炎黃子孫都該保護的瑰寶。小學課堂是古詩詞傳承與發(fā)揚的重要媒介,而教師則是這一媒介的守護者和引導者?,F(xiàn)如今“江面平如鏡”般的大環(huán)境往往使教師誤入“溫柔富貴鄉(xiāng)”從而故步自封。我們必須面對那“水底萬丈深”之處所隱藏的眾多古詩詞教學中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