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蓉
(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勻第一中學 貴州 都勻 558000)
語文是最基礎的學科,這是就其地位和重要性而言的,這一點幾乎可以肯定。但對于語文學科的作用是什么,就眾說紛紜,占主導地位的說法是:語文是工具學科,也就是說,語文是學習其它學科知識的工具。但是語文學科又不僅僅是學習其它學科的工具,它本身又是一門重要的科學,不能因為強調了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就把語文學科定義為單純的工具學科,那樣做,毫無疑問是貶低了語文學科的地位,不僅給語文教學帶來了嚴重的影響,還會把這種“工具論”變成僵化難以更改的思想,這對語文教育改革沒有任何的好處。語文學科也存在著人文性,它是社會中人與人交往的重要手段,它的靈魂是活的,滲透在我們生活中的每個角落,每個方面。語文教育又是什么呢?教育是社會發(fā)展的基礎,中國基礎教育是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語文教育又是基礎教育最核心的內容。語文教育主要的行使地點在校園,進而延伸到社會之中,教師將語文學科中的知識通過各種方式方法傳授給學生,是學生受到教育,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的優(yōu)秀品質,并將這些學到的知識應用在社會生活中。
但現(xiàn)今中小學語文教育之間的聯(lián)系有些脫節(jié)。雖然新課標中對中學小學的語文教學做了明確的要求,也是十分的合理。但是運用到實際時就出現(xiàn)了一些脫節(jié)的情況,存在較大的連貫性問題,主要表現(xiàn)為:首先小學、初中、高中的語文教材上連貫性就不大,似乎成為了獨立的模塊,各自有獨立的要求;其次語文教育過程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沒有有效的溝通,教材、課程、教學、考試等方面缺乏比較宏觀的統(tǒng)籌,同時這些環(huán)節(jié)似乎都孤立的存在著,聯(lián)系性不強,教育目標與教學內容不統(tǒng)一,語文課程與課程之間的聯(lián)系不大,語文教學沒能很好的應用在實際生活中。其次教學過程中語文學科特點不突出。語文教育的核心素養(yǎng)在語文教學中沒有得到很好的貫徹實施。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都違背了“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教學過于形式化,教師為了完成自己的教學任務,學生為了最后的考試,使得語文教學變得機械化,教學內容千篇一律,沒有體系,學生對于語文的學習就沒有多大的興趣,學生知道哪里是考試的要點比學生學到了什么學會了多少更重要,語文知識學習、語文能力訓練及人文素養(yǎng)熏陶未能有效體現(xiàn)。其實對于中小學的語文教育,還有重要的一點問題就是學生的負擔過重,現(xiàn)代快節(jié)奏的生活,發(fā)展飛速的國家,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使得不管處在哪個階段的學生都要承受著過重的學習負擔,學習負擔過重,學生對學習就更沒有興趣,就會對學生的教育產生較大的影響。
因此基于以上情況,需要我們正確認識語文教育的本質,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落實語文教學的前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勞逸結合,語文教學要與社會生活相結合,多給學生自主的機會,培養(yǎng)學生的求知欲,引導學生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學習感興趣,這在無形中便增強了學生對學習的熱情。激發(fā)學生興趣關鍵之處還是要看教師的作用,善于借鑒優(yōu)秀的教學經驗,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同時也要在語文教師的培養(yǎng)上加大力度,切實提高語文教師的文學素養(yǎng)。課堂教學主要由教師和學生組成,二者缺一不可,而語文教育改革的成敗主要在于教師,因此,提高對語文教師的要求,增強語文教師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是刻不容緩的事情。
語文是人生存和發(fā)展的基礎,語文教育在人的成長過程中有著特殊的意義。語文教育對人的成長幫助極大,有助于健全性人格的培養(yǎng)。我國致力于培養(yǎng)全面和諧發(fā)展的人才,語文教育具有很好的輔助性。文化是素質的體現(xiàn),一個國家要想長久的處于不敗之地,除了在提升經濟等硬實力的同時,還是提升文化這種影響頗深的軟實力,思想是能流傳于世界上最久遠的東西。國民素質的提升需要教育,教育的主陣地就是學校,任何文化知識,都是以語文為載體,靠語言文字傳播表達的,所以對語文教育的完善是提高國民素質的重要前提。
中小學的語文教育是培養(yǎng)國家棟梁之才的基礎,也是塑造孩子正確觀念的手段,而對中小學語文教育的改革也是為了更好的對學生進行教育。無論是有什么問題,都會有相對應的解決辦法,萬事切不可太急,時間會給我們我們想要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