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鑫玥
吉林省長春汽車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第二實驗學校 吉林長春 130000
語文不僅僅是學習一門語言的學科,更是深入了解人類豐富情感、深邃思想、深遠文明的基礎,是蘊含著自然、情感、生活、思想、藝術的一個載體。俗話說,言為心聲,朗讀便是語言的心聲,少了朗讀,語言也少了其中的一分姿色和魅力,顯得蒼白無趣。
語言是我們人類文明發(fā)展的一項重大發(fā)明,也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溝通工具。想要學好一門語言,聽、說、讀、寫是必要經過的學習途徑,語文是學習我國母語、深入了解民族文化的基礎,而朗讀則是培養(yǎng)語言修養(yǎng)能力的關鍵。農村發(fā)展比較落后,在語言應用上,說的是當地的方言,普通話的使用率非常低,并且大多數人對朗讀、普通話的興趣和重視度不夠,因此在語文朗讀上,要讀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除此之外,農村教師大多也是以學生的分數至上,對于朗讀沒有嚴格的要求,但實際上,朗讀作為一種表達語言的方式,其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就加深了學生對內容的理解和語感,常言道,“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就是這個意思,教師把更多注意力放在分數的追求上,忽視朗讀的重要性,其實是一種本末倒置的行為[1]。
語文教學的主要目標是提高學生對文學作品、文章的理解能力,加強學生的語文語感,提升文字的審美情趣,而這些目標的實現與朗讀是密切聯系的。在朗讀過程中,學生深切領會了詞語所表達的意義,感受到文字背后所傳達的思想情感,不知不覺中學會用其中的語言去表達描繪周圍的事物、表達自身的所感所想; 教師還可以在學生朗讀過程中,了解到學生對文章的理解能力和感情態(tài)度,觀察學生對語言的實際運用能力; 相比課堂的教學,朗讀是學生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的活動,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加深師生之間的互動,活躍課堂氣氛,在學生練習朗讀的基礎上,也間接促進了學習環(huán)境的改善。
普通話是學習好語文的基礎。教師身為學生的引導者,做好示范,首先要自身具備說好普通話的能力,如果教師普通話都不標準,那很難教好學生。有這樣一個反面教材,一位教師在教學時,由于自身的口音問題,將 “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 讀成了 “大禹三過家門而不路”,引來學生的哄堂大笑,想必學生在這樣的背景下,很難重視普通話的朗讀。相反,有的教師不僅普通話非常標準,在朗讀文章時順應內容的思想情感,時而娓娓道來,時而意氣風發(fā),讓學生從這些表達中深刻領略了文章的魅力,產生了模仿的興趣,從而提高普通話水平及語文朗讀能力。
除了基本的普通話和文章朗讀技巧,作為一個語文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的思想內涵、精神世界,才可以對教學內容有更深刻的領悟和理解,此外,教師的內心豐富、獨特也會激發(fā)起學生對其產生興趣和崇拜,從而在語文課文中尋找與之相似的詩意。語文是一門生動、富有情感的科目,因此,教師在教授過程中,要充分調動自身豐沛的情感,讓學生在充滿智慧、激情的氛圍中感受語言的魅力,帶領學生探索新的獨特的語文世界[2]。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對朗讀充滿強烈的興趣,才會在朗讀過程中事半功倍,因此,如何激發(fā)起學生的興趣是教師朗讀教學的首要目標,創(chuàng)設相關情境便是一個有效方式,根據小學生好奇心旺盛、好動活潑的特點,將學生引入與文章相關的情境中,吸引其注意力、調動其探索欲,從而提高語文朗讀的教學效率。
教師可以從以下兩種方式來激發(fā)學生的朗讀興趣:
(1)聲色并茂。聲即學生的朗讀聲,色即課本上的插圖,將兩者結合起來,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有滋有味的情景,從而讓其以更直觀、更容易接受的方式學習文章內容。小學語文書上總是有許多色彩絢麗、情節(jié)豐富的插圖,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為插圖配音,根據插圖內容,學生發(fā)揮自身獨特的想象力,以自己對本文的理解和感受去朗讀,在其中加深對課文的欣賞和體驗。
(2)語言鼓勵。師生之間的互動對于小學生的學習效率也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在學生學習朗讀的過程中,教師要不吝嗇鼓勵和表揚,對于表現不夠好、缺乏自信的學生多多鼓勵,對于表現優(yōu)秀的學生要多多表揚。只有學生有了一定的勇氣和熱情,才會愿意在朗讀上更加努力[3]。
小學生都有好勝心和表現欲,在有了一定的朗讀興趣后,學生會爭先恐后地表達自己想要朗讀的欲望,這是個好的開始,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的特點,開創(chuàng)展示平臺,讓每個學生都有鍛煉、展現朗讀的機會。根據不同的課文內容,教師可以組織不同形式的朗讀,比如一些對話形式的課文就非常適合讓學生進行分角色朗讀,學生為自己所喜歡角色進行配音,也會激發(fā)起對語文學習的濃烈興趣。
小學生缺乏生活經驗,感悟能力較差,即使在教師的講解幫助下,他們也很難完全體會到作者所要表達的感情。而此時,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范讀。因為范讀能幫助學生了解和掌握課文的基調是歡快的、高昂的,還是平緩的、低沉的,更直接地便于學生摹仿。摹仿本就是兒童的天性,范讀能使學生很快入境,甚至有的學生摹仿出來的朗讀一點不亞于老師的范讀[4]。當然,要做好領路人,就要求我們教師范讀時要全身心地投入,把自己融入作品之中,運用聲調、音量、語速、停頓等變化,使語調高低起伏,抑揚頓挫,鏗鏘有力,使學生身臨其境,倍受感染。如若教師對自己的范讀還沒有完全駕馭作品的自信,不妨借助名家名師朗讀的音頻、視頻等給學生做好示范,也更能激發(fā)起學生閱讀的興趣。
綜上所述,朗讀的意義和重要性相信已經眾所周知,而農村的朗讀現狀亟待改善。本文主要從提高教學質量、創(chuàng)設相關情境、開創(chuàng)展示平臺這三個策略來探討,以期對培養(yǎng)農村小學生語文朗讀興趣和能力有所幫助。只有不斷地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才會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