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燕 酒泉市實驗小學
在新時代的社會背景下,我國的教育理念不斷地發(fā)生改變,更加關注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德育被放在重要的位置,加強學生的道德教育有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對學生的成長起著重要的作用。下面,筆者結合工作實踐就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德育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1.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小學生由于年齡的限制對社會的接觸較少,沒有形成獨立的認知,看待事物不夠全面、不客觀,需要在教師的引導下對事物進行理解和分析,因此,語文教師在學生的成長道路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語文教學中加強道德教育,培養(yǎng)學生拾金不昧、尊老愛幼等品質,能使學生在擁有優(yōu)異的學習成績的同時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質,進而朝著正確的方向發(fā)展。
2.有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在物欲橫流的社會發(fā)展過程中,加強小學生的道德教育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責任意識和判斷能力,對于學生今后道路的選擇產生重要的影響,還有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1.教學方式單一,道德教育缺失。道德教育缺失是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重要問題。在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理念的指導下,教師過分強調學生的考試排名,只注重學生的學習結果,不關注學生內心情感的變化,導致師生之間存在隔閡。在課堂上依舊采取填鴨式的教學,教師主要通過語言講解、書寫板書等方式傳遞教學內容,多媒體等現代教學設備沒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導致課堂氛圍沉悶、緊張,枯燥的互動方式沒有達到推動課堂氣氛、加強師生交流的目的,不利于學生的學習。
2.只注重知識掌握,忽視情感教學。在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注重對所學重點內容的講授,上課進度受到教學任務、課時安排的影響較大。為了完成教學任務,部分教師沒有考慮學生的學習能力,一味地學習新內容,導致學生在課堂上聽不懂、跟不上、學不會,嚴重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語文古詩等內容的學習中,部分教師只是對詩詞內容進行簡單的翻譯,課后便要求學生進行背誦,關于詩詞中作者的情感流露、意境體會涉及得較少,忽視了學生的情感文化體驗。強制性的背誦不僅不利于學生對古典詩詞文化的了解,還會使更多的學生產生心理負擔,增加學生的學習壓力。
1.將德育內容融入到語文教材中。小學語文教材的內容符合小學年齡階段學生的身心特點,這就要求教師要善于發(fā)現課文中所蘊含的德育內容,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上課前,語文教師要認真?zhèn)湔n,對所教內容有比較深入的了解。上課時,教師應讓學生對課文進行通讀,使學生了解課文所講述的故事情節(jié),詢問學生對課文的看法,最后教師帶領學生一起進行學習。為此,語文教師要有較強的語言組織能力,對課文的主旨進行細致的講解和分析,使學生通過生動的語言體會到課文更深層次的蘊意,發(fā)現課文中隱藏的高尚的道德品質。在教師的引導下,以課文為載體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代入感,達到“育人”的效果。
2.開展課外活動。小學語文教學中融入德育內容不能僅僅停留在課堂學習,還要將德育貫徹到課外實踐活動中。例如,在學習《雷鋒叔叔,你在哪里》一文時,要引導學生向雷鋒叔叔學習,在課下活動、同學之間的相處過程中以雷鋒叔叔為榜樣,當身邊的同學遇到困難時,主動幫助他人。教師要對這種行為進行嘉獎,可以是口頭上的贊揚也可以頒發(fā)小禮品??傊隙▽W生的善舉,使學生在積極向上、和諧友善的氛圍中健康成長。
總之,學校作為培養(yǎng)人才的地方,既要培育出高學識的學生,又要培育出具有高道德的社會成員。為此,教師要善于借助小學語文教材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使學生從小接受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文化的教育與熏陶,這對于增強學生對國家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