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小云
(康樂縣虎關學區(qū)二十鋪小學,甘肅臨夏 731500)
所謂分層教學,即分層次的教學模式。在課堂中,具體表現(xiàn)為教師根據學生現(xiàn)有的知識經驗、認知水平等,對學生本身抑或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進行分層化的制訂,如此,學生群體便可以在教師具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下得到最有效的發(fā)展和提高,從而為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做出有益的鋪墊。而小班額化課堂的出現(xiàn),則促使班級內的生源人數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不多于28 人),直接為教師實施分層化的教學提供了便利,使其便于掌握各方面的分層定位、實際實施等,確保了教學的實效性。以下,筆者便以小班額為背景,對分層化教學在小學語文課堂的具體運用細節(jié)進行詳細的總結與歸納。
對學生這一學習主體進行分層化處理,是實施分層化教學首要的任務,對接下來教學的順利開展起著決定性作用。在語文課堂中,我們可以將學生面對語文知識體系時所表現(xiàn)出來的學習特點作為契合點展開分層。如此,將特點相近的學生歸為一個群體,使其呈現(xiàn)涇渭分明的直觀現(xiàn)狀,便可以幫助教師更為準確地在教學中對癥下藥,對學生進行培優(yōu)補差,確保學習效率的有效提升。
例如,在教學《秋天的雨》一文時,筆者便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進行了層次的劃分。譬如,在閱讀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有些學生在理解感悟方面表現(xiàn)出了較好的能力。然而,筆者通過閱讀復述環(huán)節(jié)的開展,發(fā)現(xiàn)這一類學生在運用自主語言進行課文復述時卻呈現(xiàn)出了差強人意的結果。對此,筆者便將此類學生劃分為加強口語表達教學的一層,并且在這一基礎上繼續(xù)對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展開深入的拓展。再如,在寫作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有些學生雖然在寫作結構方面較為嚴謹,卻在想象力輸出方面缺乏較為豐富的聯(lián)想。對此,筆者將此類學生劃分為想象力重點培養(yǎng)的一層。諸如此類,一節(jié)課的教學,在不同的環(huán)節(jié)中筆者根據學生不同的學習特點,對其進行了多元化的層次定位,為接下來的因材施教提供了良好的前提,大大保障了教學質量的提高。
對教學方法的分層,旨在幫助教師更好地控制課堂的節(jié)奏,從而為學生創(chuàng)設出更為優(yōu)質的教學平臺,保障其學習的穩(wěn)固提升[1]。對此,我們可以通過對語文學科教學內容進行綜合考量,繼而對教學方法作出分層設置。即根據語文學科教學內容,秉持循序漸進的原則,利用分層次階梯性的提問方式對學生進行引導,如此,便可以幫助學生在逐步過渡中獲得對知識的理解,穩(wěn)步提升學習的質量。
例如,教學《那片綠綠的爬山虎》一文,筆者利用分層提問的方式對課堂的教學展開了分層處理和創(chuàng)設。在閱讀過程中,為了逐步加深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感悟,筆者采取由淺入深的方式,首先提問:“這篇課文主要寫了誰和誰之間的哪幾件事?”待學生回答后,繼續(xù)提問:“葉老為‘我’修改作文這件事,讓‘我’感受到了什么?”“葉老邀請‘我’去他家做客,又給‘我’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呢?”此處,逐步利用提問引出葉老“一絲不茍”(修改作文)和“平易近人”(邀我做客)的個人品質。由于筆者的提問是基于文章的基本內容,且問題較為淺顯,因此,學生可以迅速作出相應思考和準確判斷。在這一鋪墊下,筆者進一步創(chuàng)設問題對學生展開啟發(fā):“文中有幾次寫到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有什么不同?”“爬山虎有什么特點?對這一特點你有怎樣的感悟呢?”如此種種,提問開始進入深層次的拓展,從而引導學生在層次化的鋪墊、過渡下,思維得到了很好的牽引,從而為課堂目標的實現(xiàn)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復習是教學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對進一步深入鞏固學生的學習成果有著決定性作用[2]。因此,在這一環(huán)節(jié)對復習內容進行分層化處理是十分重要的。眾所周知,小學階段的學生具有學習差異性的特征,故而,對復習內容的分層還要基于課堂內學生的學習現(xiàn)狀作出綜合性考量。具體表現(xiàn)為,教師通過觀察,掌握學生對某一知識的認知層次,并以此為基礎對復習內容作出設定,促使其在符合自身實際情況的分層次復習中獲得相應的進步。
例如,在教學《扁鵲治病》一文時,筆者對照學生的學習實際情況,對接下來的復習內容進行了分層化處理:第一層次為對課文字、詞、語句的繼續(xù)認讀與背寫;第二層次為熟練、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第三層次為理解文章的內涵,并
由此總結出相應的道理。在這一復習內容的制訂中,筆者又結合學生在相關領域中的實際情況,對復習方法作出了詳細的指導。如對于“無能為力”這一成語的認讀和理解,學生通過造句便可以繼續(xù)加深和拓展對這一詞語的認知:“蔡桓公的病已經到了晚期,就連神醫(yī)扁鵲也無能為力了。”通過造句作業(yè)的布置,學生便可以獲得更深一層的理解。其他諸如朗讀、閱讀理解等,筆者一一對復習內容和作業(yè)進行分層布置,充分幫助學生鞏固了自身的學習成果,促進了課堂質量的進一步提升。
分層教學在教學評價中的應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能夠幫助學生更為明確地認識自我,對自己進行客觀的定位,并以此激勵其更為積極地投入到課堂的學習當中。在教學評價中,我們可以將課堂內學生的學習進度作為前提進行考量,從而作出分層化的教學評價,幫助學生就此思考自身的學習現(xiàn)狀和接下來的學習發(fā)展方向,為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礎。
以教學《鄉(xiāng)村四月》這一古詩的相關內容為例,本詩的主題描寫圍繞“鄉(xiāng)村”“四月”,寥寥數語勾勒出一幅古時鄉(xiāng)村農民勞作的場景。筆者在本詩的教學之余,根據課堂內學生的日常學習表現(xiàn),對其學習狀態(tài)進行了層次化的教學評價。如對于一些在課堂內相對掌握知識點較多的學生,筆者就其日常學習狀態(tài),進行了客觀的評價,認為根據之前該學生在古詩學習中的表現(xiàn)狀態(tài),在本節(jié)中還應當獲得比現(xiàn)在更多的知識點,因此,對其評價為退步;而對于一些掌握知識點相對較少的學生群體,筆者則結合其日常的學習現(xiàn)狀,給予較高的評價,從而使這一部分學生能夠及時看到自己的進步,并及時作出學習心得的總結。凡此種種,學生通過分層化、客觀性的教學評價,都能夠較為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學習狀態(tài),并在評價的激勵下對自己作出調整,為保障課堂質量提供良好的前提條件。
總而言之,分層化教學的實施方法是豐富而多元的,在實際教學中,關鍵在于我們是否能夠將其與課堂內的實際情況,以及學生的認知特點進行有機結合,只有以此為前提,分層化的教學模式才能得到充分挖掘,其教學價值亦可以由此得以最大限度的發(fā)揮,為課堂教學質量的穩(wěn)固提升提供充足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