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玲玲
(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qū)銅山中心小學,江蘇南京 211156)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每個年段的學生在閱讀量上都做出了明確規(guī)定,由此可以看出閱讀在語文學習中的重要地位。為了讓學生養(yǎng)成讀書的習慣,教師平時大力倡導學生多讀課外書,而且會給學生布置讀書任務,但一學期下來,堅持每天閱讀的學生寥寥無幾。于是筆者常常在思索,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能做些什么呢?思來想去,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變“要他們讀書”為“他們要讀書”。而教師能做的就是成為學生的燈塔,為他們引航,讓他們在書海中遨游時不迷失方向。一旦對閱讀產(chǎn)生了興趣,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就會自覺主動。因此,筆者嘗試通過不同手段來激發(fā)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引導學生走進“閱讀王國”。
小學生的“向師性”很強,這種特點有利有弊。用得好,教師可以以此為抓手,充分發(fā)揮自己的示范作用。課堂上,如果教師的語言風趣幽默,對優(yōu)美語句駕輕就熟,古典詩詞信手拈來,那么學生一定會喜歡并會有意識地模仿,久而久之,教師對學生的影響會慢慢體現(xiàn)出來[1]。
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筆者經(jīng)常有意識地打造詩意課堂,如給學生范讀好的例文,在課堂上配樂朗誦等。學生心生羨慕,愿意模仿,自然而然就增強了閱讀的內(nèi)驅(qū)力。另外,小學生喜歡表現(xiàn)自我,所以推薦課外讀物時,為了引起學生的好奇,筆者常常放低姿態(tài),向他們虛心請教。例如,介紹《童年》這本書時,筆者故意跟學生說:“老師最近買了一本《童年》,但是太忙了,只看了一小部分。有一個小男孩非??蓱z,很小就失去了父親,只能寄居在外祖父家里。但是他的外祖父非常粗暴,我剛好看到他被外祖父暴打了一頓,不知道他傷得怎么樣,有沒有恢復?我還沒抽出時間繼續(xù)看,要是哪位同學能來講給老師聽就好了!”不用筆者要求,沒幾天,班里學生幾乎人手一本書,課間常常看見幾個學生抱著書圍成一團,不時有學生跑來給筆者講故事情節(jié)。有的學生在跟其他同學聊天時炫耀:“今天,我給老師講故事了,老師聽得可認真了!”
作為課堂教學的補充,課外同步閱讀也是學生向縱深閱讀練習的一個過程。在推薦課外讀物的選擇上,筆者盡量根據(jù)所教文章的特點,有側(cè)重地選擇,讓學生不知不覺地在移位中獲得知識。
例如,在學習《黃果樹瀑布》一文后,學生還流連于“中華第一瀑”的秀麗壯觀,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深深震撼,沉醉其中。筆者就推薦了著名作家林海音的《秋游獅頭山》,讓學生再次體會游覽者移步換景的寫法。這樣,學生從課內(nèi)習得方法,從課外閱讀進行鞏固,既增加了閱讀量,也更深刻地掌握了寫作方法。
又如,在學習《丁香結(jié)》時,學生對丁香的內(nèi)涵不甚理解,筆者就補充了一系列關于丁香的古典詩詞,還在課上給他們朗誦了戴望舒的《雨巷》,學生都沉浸在詩中,情不自禁地跟著讀了起來。學生被打動了,也許他們不能理解詩人寄寓的深刻含義,但他們一定感受到了語言文字的魅力,這不也收到了閱讀的效果嗎?
小學階段的學生就像一塊海綿一樣,求知欲旺盛,什么都能吸收,但這個年齡階段的學生也缺乏辨別是非的能力。因此,教師應把好關,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興趣愛好,篩選出生動活潑、積極健康的書籍[2]。
興趣是學生對課外讀物的第一選擇,有了興趣,學生才有動力去閱讀。相反,枯燥無味的書即使成人也不愿品讀,更不用說天真活潑的孩子了?!栋餐缴挕肥菍W生非常親密的朋友,《十萬個為什么》是他們最喜歡的老師。因此,教師可以向?qū)W生推薦《童話大王》《上下五千年》《中國詩書故事》等情節(jié)性較強的書籍,以及一些科普讀物,讓他們在一個個神奇的故事和有趣的問題中徜徉馳騁。
選擇課外讀物,教師還必須注意選擇滿足學生健康成長需要的書籍,讓學生遠離那些低級趣味的書刊。同時,要注意配合語文教學和其他學科的教學,向?qū)W生推薦有益的圖書,如學習《負荊請罪》可以向?qū)W生推薦《史記》;學習《林沖棒打洪教頭》可以向?qū)W生推薦《水滸傳》等。
“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痹谡Z文課外閱讀中,如果學生沒有閱讀目的,就如一只無頭蒼蠅,到處亂撞。因此,筆者讓學生讀書時帶著問題去讀,邊讀邊思考,這樣才能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達到讓學生讀懂書的目的。例如,在推薦《魯濱孫漂流記》這本課外讀物時,筆者先讓學生把想了解的問題寫在小卡片上,如“魯濱孫是一個怎樣的人?”“他為什么要四處漂流?”“他都去了哪些地方,經(jīng)歷了哪些事情?有些什么收獲”……學生讀完后在能解決的問題后打鉤,不能理解的就互相討論,或者一起在“讀書會”上交流。
學生在閱讀課外書時也可以自己制作問題小卡片,到學期結(jié)束,把所有的問題小卡片訂成一本小本子,由教師評出“讀書小能手”。學生在這種輕松的氛圍中逐漸養(yǎng)成了良好的讀書習慣。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睂W生帶著自己希望探究的問題讀書,并在閱讀過程中獲得答案,大大激發(fā)了閱讀興趣,充分發(fā)揮了在閱讀中的主體作用。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教師要結(jié)合課文的閱讀,逐步引導學生學會朗讀、默讀和復述,學習精讀、略讀、瀏覽,學習利用圖書室、閱覽室、網(wǎng)絡等查閱資料,培養(yǎng)初步的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實際上,“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時,教師要教給學生一些必要的閱讀方法,如通過泛讀法、瀏覽法加快閱讀速度,增加閱讀信息量;通過精讀與細讀,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并指導學生閱讀時做好閱讀筆記、摘抄、批注等[3]。
小學生閱讀時最大的問題是只注意有趣的故事內(nèi)容、深刻的人物形象,而對作品的語言和寫作方法不求甚解。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筆者要求學生寫讀書筆記,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所讀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記憶,也鍛煉了學生的思維,提高了他們的寫作能力[4]。
筆者對學生的讀書筆記有詳細的要求,包括讀的書名是什么,作者是誰,今天看的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寫出點滴感受。不要求面面俱到,但文字要精煉。精彩生動的詞語、句子要適當摘錄,并寫出好在哪里,受到了什么啟發(fā)。例如,一位學生在自己的讀書筆記中寫道:“讀了《魯濱孫漂流記》后,我真想穿越到魯濱孫身邊,陪他一起去荒島歷險,盡管生活艱難,但也是對自己的巨大挑戰(zhàn),還能見到野人?!彼€在筆記旁畫了大海上的一座荒島,勾勒了兩個小人,用寥寥幾筆就表現(xiàn)出了人物在荒島的生存狀態(tài)。
學習是一個循環(huán)的“輸入——內(nèi)化——輸出”的過程,學生要不斷消化吸收,才能學以致用[5]。為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閱讀內(nèi)容,有自己的獨特見解,筆者通過不同的方式吸引他們加入閱讀中來。由于方式的多樣性,學生的積極性大大提高,很多學生為了在全班讀書共享活動中展現(xiàn)自己,很早就做了準備。
全班共讀一本書,在班內(nèi)開展讀書漂流活動。教師準備一個精美的閱讀筆記本,每天由一位學生記錄自己的讀書感受,方式多樣,可以寫,可以畫,可以貼……第二天傳給下一位學生,而且要定期評比,給予優(yōu)秀者獎勵。
利用一節(jié)課讓學生通過演講比賽來分享近期的閱讀收獲,可以簡要復述故事內(nèi)容,也可以聲情并茂地講述,同時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體驗談感悟。這樣,在演講的過程中,學生既鞏固消化了書籍的重要內(nèi)容,把書中的內(nèi)容內(nèi)化為自己的認識、感受,也鍛煉了再創(chuàng)造的能力。
有些故事性強的文章,人物形象鮮明,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將其改編成小劇本,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人物進行角色扮演。通過表演,學生能充分展現(xiàn)自己對文章的理解,而通過對表演的評價,其他學生的認識也更加深刻。此外,學生感受美、鑒賞美的能力在一系列的活動中也得到了更充分的發(fā)展。
讀完一本書后,學生可以通過辦讀書報的形式,把閱讀感受用文字和圖畫結(jié)合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讀書小報的欄目可以有“故事插圖”“人物介紹”“作者軼事”等。這樣,學生在動腦的同時,也鍛煉了動手能力,因為要想使讀書小報布局美觀、內(nèi)容精彩,學生需要經(jīng)過細細思索,慢慢打磨,這會讓學生的課外閱讀有質(zhì)的飛躍。
小學生的人生閱歷有限,讀書是他們認識世界的最好途徑,他們可以在足不出戶的情況下“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6]。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要以不同的方式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發(fā)展,既要努力提高課堂閱讀教學效率,也要重視學生的課外閱讀,讓課堂和課外閱讀并行,把學生引進“閱讀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