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瑩
(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qū)實驗小學,江蘇宿遷 223800)
在提倡一專多能、素質全面發(fā)展的今天,社會對教育越來越重視,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美術教育工作者應兼具繪畫技能與教學智慧。在研究了諸多藝術元素間的關系,探究了藝術教育的本質后,筆者嘗試給繪畫插上音樂的翅膀,借助音樂元素的魅力,打造優(yōu)質美術課堂,以提高教學效率。本文重在探討繪畫藝術與音樂相互融合的教學方式。
子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币魳吩谕晟埔粋€人的品格修養(yǎng)方面,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音樂是文明傳承的重要載體,是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表現形式。融入了音樂元素的美術教學,可以提高學生的人格魅力。色美以感目,音美以感耳,意美以感心。學生在聽、畫、想、樂中凈化了心靈,提高了對美的鑒賞能力[1]。
音樂學科和美術學科都是藝術性的體驗學科,在課堂教學及組織形態(tài)上都具備體驗性的特征,讓學生能夠在真實的學習體驗中獲取知識和汲取藝術營養(yǎng)。美術和音樂是一對孿生姐妹。音樂是聽覺藝術,美術是視覺藝術,好的音樂就是一幅美麗動人的畫面,而一幅好的美術作品又宛如一支美妙的樂曲。音樂和美術同時為我們的生活增光添彩。
美術與音樂都是借助情感對學生進行美的教育的工具,其能夠凈化學生的心靈,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和高尚情操。它們的共同點是在一定的藝術氛圍感染下,調動學生積極向上的情感,讓學生感受真、善、美的藝術真諦,為學生創(chuàng)造健康豐富的精神世界。美術與音樂間的相互滲透與融合是現代教育的新理念,也是現代美術課程改革的主要趨勢和有力嘗試。
美術作品和音樂作品都以意美為最高境界。藝術可以喚醒人們的心靈,很多抑郁癥患者就醫(yī)時,醫(yī)生都希望他們能培養(yǎng)某種藝術愛好,通過藝術的熏陶,喚起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美術教師經常會說:“畫面要有節(jié)奏感”“素描有三大面和五大調”。節(jié)奏與調子是音樂中的專有名詞。畫面的節(jié)奏就像文章的詳略、音樂的舒緩一樣。缺少了節(jié)奏的畫面,就缺少了主次,失去了靈魂,很難打動觀者。幾乎所有剛會走路的幼兒,一聽到音樂就會手舞足蹈,還會隨著節(jié)奏的變化而變換舞姿。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欣賞旋律優(yōu)美、節(jié)奏和諧的樂曲,以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
旋律表現出的寧靜祥和、宏偉磅礴、變幻莫測……同樣可以用色彩表達出來。例如,在教學“聽音樂畫感受”一課時,筆者先播放了幾段音樂——雄壯的進行曲、活潑的圓舞曲、歡快的敘事曲、悠然的搖籃曲。這些樂曲或激昂,或舒緩,或情悅,或湍急……每位學生都能用自己的感受選擇畫筆,畫出粗細曲直不同的點、線和抽象的符號。每幅畫面都不相同,但都那么生動、美麗。學生腦有所思,手有所致,面對自己的畫作,徜徉在成功的喜悅里。在這樣的融合教學中,學生明白了音符所表達的意境,并可以用線條、色彩對其進行描繪,從而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好奇心和探索新知的欲望[2]。
音樂家能夠從凡·高、畢加索的畫中得到不少啟發(fā),美術家可以從貝多芬、肖邦的交響樂中受益匪淺。正是二者這種天然的聯系,我們才有可能穿越某一種藝術形式,走進另一片藝術天地。美術課堂融入音樂猶如給繪畫作品配上“畫外音”,畫作仿佛生出天使的翅膀,使學生對靜止的畫面產生動態(tài)的感受,達到音形并茂、聲色俱全的立體效果。音樂以其明快的旋律,改變了美術課堂的沉悶氣氛;而美術則以豐富的點線,增強了抽象的音樂語言的感染力。作為表達情感的特殊方式,音樂已成為人類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學生在作畫時,適當地播放舒緩的背景音樂,更能激發(fā)靈感,使創(chuàng)作更加輕松愉悅。美術與音樂的融合可以拓展學生對不同藝術的綜合感受,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在教學設計時,教師可以綜合運用多樣化的藝術元素,將音樂之美融入美術課堂教學中,如在教學“鳥和家禽”一課時,教師可以先播放一段介紹各種鳥的短片,為學生帶來豐富的視聽感受,引導學生多感官參與,形成明晰的審美意象。美術課堂融合音樂的教學方法多種多樣。例如,在欣賞名家的繪畫、雕塑、建筑等作品時,配以同時期的音樂,讓學生穿越時空,追尋大師的感受。再如,當學生進行繪畫練習時,利用舒緩的背景音樂,放松學生心靈,使其能夠安靜地思考,大膽地放飛想象,手隨心動。
美術線條具有特定的性質和情感,正如音樂有自己的情緒一樣。水平線條可以使視線上下移動,產生開闊、延伸、舒展的效果,可以用來表現《牧歌》一類較平緩的樂曲;垂直線條可以促使視線左右移動,顯示高度,可以用來表現《命運交響曲》一類的樂曲;弧線可以使人們的視線隨之旋轉,有更強烈的動感,可以用來描繪一些反復出現的旋律,如《小星星變奏曲》。在聽音樂時,學生用跳躍的音符、流淌的旋律來表現豐富多彩的畫面,能夠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音樂帶來的情緒起伏。
古人認為,音畫相通。在抽象的繪畫中,點、線、面、明暗、色調等視覺要素會使人產生類似于欣賞音樂作品時所產生的某種或歡快或激昂,或抑郁或迷殤的感官情緒。
音樂是一種富有感染力的情感語言,屬于聽覺藝術,具有抽象性和流動性。美術課堂融入音樂元素,讓繪畫藝術沖破技術的樊籬,使學生放飛心靈,獲得精神的自由[3]。愛因斯坦曾說:“沒有早期的音樂教育,干什么事兒我都會一事無成?!薄拔业目茖W成就,很多是從音樂啟發(fā)而來的?!?/p>
例如,在教學“感受音樂”一課時,筆者先通過韻律操活躍課堂氛圍,引出課題,然后播放用架子鼓、小提琴與古箏演奏的音樂,讓學生用畫筆表達自己的感受。學生用大小不一的點、起伏變化較大的折線很好地體現出架子鼓的節(jié)奏感;用溫柔的波浪線、蝸形線表示舒緩柔和的輕音樂。隨著音樂的轉換,畫面也發(fā)生了改變,在訓練了學生眼、手、耳、腦協(xié)調并用的同時,也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與想象能力。隨后,筆者分別展示了三幅作品:輕松歡快的作品、憂傷凄美的作品和熱情激昂的作品。這些作品通過色調給人不同的感受,學生可以總結:藍色、紫色、棕色可以表達憂郁悲傷的旋律;青色、粉色、淡紫色可以表達優(yōu)雅夢幻的樂曲。美國畫家惠德勒有許多畫作就直接用音樂術語和素材命名?!读x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倡學科之間的融合。將音樂有效融入美術課堂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從聲形并茂中欣賞美、創(chuàng)造美。美術是凝固的空間藝術,音樂是流淌的時間藝術。二者靈活巧妙地相互融合、共生共贏,不但可以給人帶來感官上的共鳴,還可以激發(fā)人的靈性和心智。
在課堂教學中,美術和音樂相互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可以不斷提高學生對美的直覺判斷力和表現力。音樂是流動的繪畫,繪畫是靜止的音樂。美術是音樂的又一形式再現,音樂則使美術作品得到升華。音樂走進美術課堂,不僅實現了視聽的完美結合,還愉悅了學生的身心,激發(fā)了學生的靈感。二者的和諧統(tǒng)一,為美術課堂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