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澤縣平川鎮(zhèn)賈家墩小學
1.教學方法落后,難以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小學語文在小學學科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對于學生掌握漢字和語文知識具有重要的影響。在當今教育改革深入發(fā)展的背景下,語文的地位不斷得到提高,但是現(xiàn)階段,部分教師基本還在沿用傳統(tǒng)教學模式,這種形式相對單一、缺乏靈活性、呆板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新時期的教學需要。許多教師還在將知識硬性地傳授給學生,然后利用題海戰(zhàn)術,幫助學生提高成績并考入名校,回饋給學生和家長一張學習成果單。這種老式教學方法相當于將知識錄入到學生的大腦中,進行海量存儲,而學生使用知識的時候就是用什么取什么,其最大的弊端就是學生不會自己動腦,沒有自己的主觀意識和創(chuàng)造思維,完全變成了一個機器人。特別是閱讀教學方法單一乏味,使學生更難理解和掌握語文知識,也無法激發(fā)學生主動閱讀的積極性和興趣。
2.教學信息化水平不高。教師要注重不斷地提高自身專業(yè)素養(yǎng),豐富專業(yè)知識,除了要具有扎實的閱讀教學方面的功底外,還要具備與其相關的科研能力和不斷改進的教學方法。隨著信息化背景下教學方式的不斷改革優(yōu)化,很多語文教師為求高效已經感到力不從心,如何能夠真正地豐富教師的專業(yè)知識,提高教學信息化水平,是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重要課題。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當今學生的學習需求,也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效率,而一些教師在大學求學的過程中,接受的就是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畢業(yè)從事小學語文教師工作后,也沒有完善和提高自身信息化教學能力,教學模式依然較為固定化,這是缺乏先進的教學理念的表現(xiàn)。在教學過程中,很多小學語文教師很少深化信息技術的應用,教學無法跟上時代步伐,這就使得很多學生的學習需求無法得到滿足,僅僅是被動地接受教師的灌輸。
1.創(chuàng)設閱讀的情境,增強閱讀體驗。采用信息技術教學手段,能將文章中的情境較好地體現(xiàn)出來,并給予學生一定的啟示,學生不用再反復細讀課本,就能解答教師提出的問題,可以減少不必要的揣摩時間。例如,在講《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中,某位教師把自己扮成一名導游,設想師生坐在船上,一同領略西沙群島的魅力。教師聲情并茂地進行朗讀,讓學生閉眼感受西沙群島的美,在分析的過程中,再展示有關西沙群島的圖片,播放音樂,讓學生瞇著眼欣賞圖片中西沙群島的美景,結合生動的語言進行情境創(chuàng)設,并讓學生描述自己的感受,這使學生有了身臨其境之感。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情境,對學生的閱讀是有極大幫助的。
2.豐富閱讀教學資源,拓寬學生的閱讀面。將信息技術應用到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當中,已經是當下教學發(fā)展的必然要求,這種教學模式能夠使整體的教學氛圍都活躍起來,促進學生對閱讀產生熱愛之情。在新課改下,閱讀教學資源沒有得到有效的利用,這是一種非常浪費的現(xiàn)象。為了將閱讀教學資源有效地運用到教學中,學校對教師的理論培訓不能松懈,對不同風格的教師要有針對性地培訓,與其他學校進行合作,互相觀摩,上公開課,把信息技術資源利用好,以此來提高教師對信息技術的重視程度,引導他們加強對教學中網絡等信息技術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新課改對朗讀、默讀、誦讀、課內閱讀、課外閱讀等方面都有所要求,因此,在講授的同時,教師還要重視信息技術作用的發(fā)揮,加強對閱讀教學資源的研究,拓寬學生的閱讀面,找到學生的興趣所在,讓閱讀教學設計變得多元起來。
3.信息技術演示教學,有利于閱讀的感悟。時代在進步,科技越來越發(fā)達,信息技術的運用也越來越廣泛。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材是教學過程中的重要資源,教師全面深入地掌握教材內容,是靈活運用信息技術的前提。教師必須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入研究,才能合理進行信息技術與教學內容的整合。例如,在《烏鴉喝水》一課教學中,可以在課上用多媒體演示,讓學生感受烏鴉喝水的過程,將文章中的內容直接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使其在閱讀時認識到烏鴉喝水的艱難,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內容,教師也可以讓學生自己搜集材料,帶到課堂上進行演示,通過集體的觀察、演示來進行感悟,更有利于學生的全面學習。在演示教學設計中,教師需要對課堂教學內容進行深入剖析,確定課堂教學的目標,以及要使用的教學方法,通過合理的教學設計,找到教學內容與信息技術整合的最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