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冰予
(廣東實驗中學南海學校 廣東 佛山 528244)
本文所說的高一信息技術理論教學是基于粵教版《信息技術基礎》(必修),本書的基礎知識與技能有:理解信息及信息技術的概念與特征,了解利用信息技術獲取、加工、管理、表達與交流信息的基本工作原理,了解信息技術的發(fā)展趨勢。了解數(shù)據(jù)庫,了解信息安全及相關法律法規(guī)。能熟練地使用常用信息技術工具,初步形成自主學習信息技術的能力,能適應信息技術的發(fā)展變化。
我校高一學生在生理和心理發(fā)育逐漸完善,心智趨于成熟,在學業(yè)方面,都接受了正規(guī)的小學和初中教育,并且父母以知識分子居多,學生的心態(tài)良好,求知欲強,思維方式更傾向于邏輯思維,不喜歡過于簡單直白的問題,喜歡思辨,更喜歡挑戰(zhàn)。學校的校園文化生活豐富多彩,社團較多,高一學生的參與熱情高,主人翁意識和責任感較強。
高一學生來自不同的初中,主要是佛山市和廣州的初中,個別是佛山和廣州以外的城市,甚至是外省的,在初三,很多初中都停掉了信息技術課,另外,由于中考、高考以及社會的導向,信息技術課被學生和家長視為邊緣學科。還有新升上高一,來自課業(yè)的壓力,很多學生將信息技術作為放松壓力的課程,不夠重視。綜上所述,學生對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習態(tài)度不夠端正,甚至忽視該學科的存在。
當然,也有一些學生是從內心喜歡信息技術課的,尤其是文化課并不突出的學生,上課較活躍,擅長操作,能夠高效地完成各種任務,并樂于幫助其它同學完成,從某種程度上展現(xiàn)個人魅力。
高一學生的實際水平參差不齊,有的學生參加過信息技術相關的競賽并獲獎,有的學生對于學過的知識遺忘率較高,操作不熟練,理論也講不出所以然。有的學生貌似有基礎,但是不愛聽講,喜歡講話,或者做其它事情。
經過對學生情況的分析,學生對信息技術的態(tài)度是積極熱情的(因為可以到機房操作),而理論課需要更富有吸引力,更富有實踐價值,更貼近生活的實例來引導學生,否則,不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和共鳴。
高一信息技術基礎的各章節(jié)都涉及不同程度的理論知識,這里主要討論基于概念知識學習的教學,這些概念性知識分為三種類型:基礎性概念知識,抽象性概念知識和操作性概念知識?;A性概念知識有信息及其特征、信息技術及其影響、信息資源管理等。抽象性概念知識有計算機與程序、認識程序中的基本元素、剖析編制計算機程序解決問題的過程、使用數(shù)據(jù)庫和操作數(shù)據(jù)庫、數(shù)據(jù)庫的建立和管理等。操作性概念知識有獲取信息的過程與方法、網(wǎng)絡信息檢索的方法、使用搜索引擎、文本信息的加工與表達、表格信息的加工與表達、多媒體信息的加工與表達、用智能工具處理信息、發(fā)布和交流信息、計算機病毒及預防等。信息的鑒別與評價、計算機犯罪及預防和信息安全的法律法規(guī)及道德規(guī)范等應該屬于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知識,應附著在知識與技能上,體現(xiàn)于過程與方法之中,從而提升認識。
高一上學期的學習內容主要是基礎性概念知識和操作性概念知識,如第一章“信息與信息技術”的“信息及其特征”,為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信息的概念,首先提出“什么是信息?”的問題,激發(fā)學生積極思考,老師提醒學生留意觀察身邊的事物,學生通過思考,回答問題,基于直覺性思維,學生都會覺得網(wǎng)絡上的都是信息,但是對于信息本質還不夠準確,老師再列舉出大量的例子,如交通燈發(fā)出紅黃綠燈;上課鈴聲;物品上的標簽等,都是學生經常接觸,通俗的例子,為了進一步了解信息的本質,引出書上對信息的定義,語言明晰,簡明扼要,信息是用來消除不確定性的東西。為了理解信息的特征,通過具體的場合使用信息的情況,學生討論信息有哪些特征,然后分析判別信息,總之,要一份為二看信息,分析信息,準確地運用信息,提高信息的價值。
第三章的信息加工與表達(上)中3.1文本信息的加工與表達,學習目標是熟練使用文字處理工具軟件加工信息,表達意圖,為了貼近學生日常生活,同時體現(xiàn)文本的恰當表達,我假設高考報名確認后,學生提出要修改個人信息,由于修改學生個人信息的權限只有市教育局老師才有,希望學生在表達意圖時,文字簡潔,重點突出,方便老師快速準確的修改。由于大部分學生初三一年沒有運用word軟件,我先讓學生熟悉word軟件,包括新建、保存、撤消、字體、對齊等功能,然后學生在課堂完成并上交作品。
對于信息技術概念性知識的教學,必須從學生實際出發(fā),緊密結合實際生活,通過描述事例,將概念性知識分解,形成可觀察、可測量的具體操作,化抽象為具體,然后歸納總結,加深學生印象,促進學生理解和接受。而實踐操作是補充、強化、豐富概念性知識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