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蒿人
稱歐陽修為“千古伯樂”,最早可追溯到《宋史》。歐陽修可謂“門生故吏滿天下”,其中,驚才絕艷如蘇軾、文學成就如曾鞏等不世出的大才,統(tǒng)統(tǒng)都是歐陽修的門生故吏。那么,歐陽修究竟舉薦了多少人才?
稱歐陽修為“千古伯樂“,最早可追溯到《宋史》。其中,驚才絕艷如蘇軾、文學成就如曾鞏等不世出的大才,統(tǒng)統(tǒng)都是歐陽修的門生故吏。那么,歐陽修究竟舉薦了多少人才?
偏科的蘇軾
自幼,蘇軾便接受了策、論類文章的教育,他的父親蘇洵認為時文“好奇而務(wù)深”“虛浮不實”,倡導“文貴自然”“有所不能自已而作”,這與當時正在醞釀的北宋詩文革新運動暗合,使得他在日后的科舉考場上,受到了歐陽修的關(guān)注。
關(guān)于歐陽修與蘇軾,多年來一直盛傳,蘇軾殿試考了第一,但因為歐陽修誤認為這是自己門生曾鞏所寫,為了避免徇私,將此文的真實作者蘇軾降為第二。然而,如果我們深入去看曾鞏和蘇軾的文章,會發(fā)現(xiàn)這種說法破綻頗多。
事實上,蘇軾斬獲第二的《刑賞忠厚之至論》與曾鞏《論刑賞》穩(wěn)健的行文風格有著霄壤之別。曾鞏不喜堆砌辭藻,不喜旁征博引,甚至很少提綱掣領(lǐng)地對文章作出總結(jié),文風樸素。而蘇軾的文章一改五代宋初以來的浮靡艱澀之風,行文平易曉暢,用典炫技頗多。此外,在當年的科舉考試中,蘇軾的用典也存在著很大問題。
在蘇軾文章中所引用到的《詩·小雅·巧言》中,蘇軾寫道:“君子如祉,亂庶遄已;君子如怒,亂庶湍沮?!钡_原文,其實是:“君子如怒,亂庶遄沮;君子如祉,亂庶遄已?!币簿褪钦f,蘇軾把原文記混了。這還不算,在文中所引用的堯帝三阻皋陶判刑的典故中,完全是蘇軾瞎編的:“當堯之時,皋陶為士。將殺人,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
蘇軾在短短六百多字的文章中用典頻頻出錯,但行文、觀點、論述卻皆是頂尖,這讓當時的主考官歐陽修糾結(jié)不已,他的“伯樂”能力也讓他作了比較突破的選擇——給蘇軾第二名的成績。
放榜之后,歐陽修專程去問蘇軾,他文中提到的“堯曰宥之三”的典故出自哪里。結(jié)果,蘇軾給了歐陽修一個十分瀟灑的回答:“想當然耳,何必需要有出處?!?/p>
這種級別的考試,蘇軾敢瞎編典故,也幸虧是遇到了惜才的歐陽修,蘇軾也從此順利踏上仕途。
從最后的授予官職來看,蘇軾的總成績并不出彩,甚至處于殿試考生的中下水平:北宋的殿試成績從一甲即為甲科,二至五甲為乙科或丙科,不同的成績對應(yīng)的是不同的授官職位。蘇軾的最終殿試成績?yōu)檫M士乙科,授官縣主簿,處于最基層。
曾鞏的漫漫科舉路
在蘇軾的同屆考生中,時年39歲的曾鞏可謂一路坎坷。
論出身以及家庭底蘊,曾鞏并不比蘇軾遜色,曾鞏家族世代為學者,祖父曾致堯,曾任尚書戶部郎中,而父親曾易占,也是太常博士出身,曾任臨州尉、知監(jiān)等。曾鞏遺傳了家庭的良好基因,天資聰慧、勤學苦讀,12歲就嘗試寫過科舉《六論》??善环陼r,曾鞏年輕時的科舉考試里,華麗的文風以及劍走偏鋒的奇詭論述往往能博得考官青睞。很明顯,這并不是曾鞏所擅長的。
在1037年到1056年間,曾鞏參加的兩次科舉都以落第告終。突如其來的家庭變故讓曾鞏背負起了沉重的負擔。但好在,在這期間曾鞏認識了改變自己一生的伯樂歐陽修。
曾鞏與歐陽修相識很早。曾鞏第一次進京考試時,歐陽修是館閣校勘。曾鞏對于崇好古文的歐陽修向來仰慕,借助這次進京趕考的機會,曾鞏給歐陽修寫了一封信《上歐陽學士書》。信中,曾鞏希望歐陽修能夠了解到自己的志向,并且希望他可以收自己入門。
收到曾鞏的信件后,歐陽修被信件內(nèi)容打動了,發(fā)現(xiàn)曾鞏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于是他很快回復(fù)曾鞏,并稱其為“其大者固已魁壘,其于小者亦可以中尺度”,從此將曾鞏收入門下,悉心栽培。歐陽修也對他作出了極高的評價:“過吾門者百千人,獨于得生為喜?!?/p>
雖然多次名落孫山,但在歐陽修的極力扶持下,曾鞏并沒有因此放棄仕途,終于在嘉佑二年(1057年)以39歲高齡中了進士。入仕之后,經(jīng)過歐陽修的舉薦,曾鞏就任于館閣??薄?/p>
終其一生,歐陽修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栽培曾鞏,而曾鞏除了作為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積極參與者、宋代新古文運動的骨干以外,處理政務(wù)風格務(wù)實、細致,愿意深入到基層調(diào)查了解工作,無論是在朝廷還是地方都留下了美名。這也是曾鞏對于務(wù)實主義者歐陽修提攜之恩的最好回饋。
星光熠熠的科舉第一榜
嘉佑二年對于進東京汴梁趕考的眾多學子來說,不是一個好年份。
如果不小心參加了這一年的科舉考試,那就避不開一件事——崇尚古文運動,并遇到向來反對北宋前期以詩賦取士為考試標準的主考官歐陽修。
在《六一詩話》中,歐陽修宣示了他對過往科舉考試的看法:“自科場用賦取人,進士不復(fù)留意于詩。故絕無可稱者?!睋萎斈曛骺脊俚臍W陽修大刀闊斧地對考試內(nèi)容進行了改革。這個改革在當時引起了軒然大波,卻被后世稱為“千年科舉第一榜”,蘇軾、曾鞏正是這場改革的受益者。
歐陽修擔任主考的嘉佑二年,蘇軾、曾鞏只不過是當年科考的一個側(cè)影。當年科舉各科共錄取了899人,其中進士388人。在這一大群人中,對后世造成巨大影響的就有十多人,除了蘇軾與曾鞏,這份進士名單還有蘇轍、張載、程顥、程頤、曾布、呂惠卿、章惇、王韶……
此外,當屆科舉還出了9名宰執(zhí),文官出身的王韶甚至主導了宋夏之間的熙河大捷。嘉佑二年,由歐陽修主持的科舉考試,無論從含金量還是影響力上,在這千年的科舉史中,可稱得上巔峰時代。
“門生故吏滿天下”在歷史上并不少見,但論及質(zhì)量,首推的還是歐陽修。
歐陽修是一位務(wù)實主義者,他的思想在主持的科舉考試中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言簡意賅、言之有物、注重實學。因此,他也為宋朝篩選出一大批人才,影響深遠。
慧眼獨具的歐陽修既能識才愛才,又能不計親疏舉才薦才,“千古伯樂”的美稱于他而言,應(yīng)當是實至名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