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超 周偉萍
摘要:近代以來我國自然災害頻發(fā),在救災過程中除了挽救受災人群的性命之外,保障災區(qū)居民日常生活也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本文以2020年初發(fā)生在湖北省武漢市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以下簡稱新冠疫情)防控工作中武漢市在全城封鎖的背景下積極探索居家隔離人群的日常生活物資供應新模式為例,探討自然災害下如何高效率分配生活物資,為日后的其他類似公共衛(wèi)生安全危機、災區(qū)救援中居民生活保障提供范例遵循。
關鍵詞:防疫救災;市場機制;效率
我國國土面積廣闊,災害具有種類多、頻率高、強度大、分布范圍廣、地域差異大等方面的特點。面對突如其來的自然災害,當地社會經濟運轉幾乎陷于停滯的狀態(tài)下伴隨救援力量而來的救援物資就成了維續(xù)居民生活的重要來源。因此,如何在災害中將救援物資及時的分發(fā)到居民手中就成了災區(qū)所需要面對的重大問題。武漢市在新冠疫情防控工作中面對居民居家隔離、經濟生活陷于停頓、生活物資供應不足的局面,積極探索生活物資分配新模式,雖然后期因為網絡輿情影響被迫取消,但是其物資分配模式依然給我們以啟發(fā)。
一、武漢市在新冠疫情中生活物資分配新模式的始末
在新冠疫情爆發(fā)后,武漢市為防疫大局考慮毅然采取封城措施,防止病毒擴散,武漢市物資生產活動全部停滯。全國各界開始大規(guī)模的對武漢及其周邊的疫區(qū)進行物資捐贈,以保障當地居民能夠獲得基本的生活所需。
然而在1月底網絡上傳出“無償援助給武漢的350噸蔬菜,被當地紅十字會卻交給各大超市去發(fā)賣!”的消息讓廣大網民極為憤慨,后經過武漢紅十字會及武漢市政府的辟謠后才讓該事件的真相落出水面:當地政府考慮到蔬菜易腐爛,必須盡快進廚房、上餐桌,因此利用當地商超的銷售網絡進行出貨,將銷售所得上繳市財政,由市財政列為防疫資金下撥使用。
經過一番辟謠后網絡上的輿情被平息了,但是將慈善捐贈的物資放在商超進行售賣的行為,依然讓部分網民在情感上難以接受,覺得將援助物資售賣,而不是免費的發(fā)放給當地居民的行為有褻瀆他人愛心的嫌疑。為了平息網絡上激憤的態(tài)度,武漢市政府決定不再將外地援助的生活物資放到商超進行銷售,但是具體采用何種分配方式,武漢市政府沒有進行說明,具體情況我們無從知曉。
二、對武漢市救援物資分配方式的思考
當我們用理性、客觀的眼光觀察當地政府的行為,可以發(fā)現他們的做法不失為一個創(chuàng)舉。
(一)傳統按需分配所面臨的困難
按照傳統的手段分發(fā)果蔬等援助的生活物資,將所有的蔬菜發(fā)放到居民手中,只能以按需分配的方式來進行。實現按需分配,需要做好如下工作才能將果蔬等物資分發(fā)到真正有需要的人手中,且不會因分配不公引起工作困擾、激化矛盾。
1.??? 每戶家庭實時、確切的人口數
作為行政村、居委會以及當地派出所手中確實有轄區(qū)的在冊戶籍人數,然而武漢市作為湖北首府,擁有著大量外來務工人口,此類人根本沒有登記在戶籍冊上;還有部分在戶籍上未分戶的家庭實際居住是以小家庭為單位分開居住。因此,想真正做到對轄區(qū)內的人口按需分配,只能從本就滿負荷工作的防疫監(jiān)控一線抽調大量人力,通過一戶戶上門走訪登記的形式完成實際居住人口的摸底排查工作。這還沒有考慮居住人口中因身體原因需要特殊菜品種類給分發(fā)工作帶來的額外麻煩。
2.??? 準備倉儲用地
武漢市作為湖北省會,用地緊張是常態(tài),為了保證蔬菜等新鮮物資及時分發(fā)到居民手中,必須提高轉運速度,分級建立倉儲地,各居民小區(qū)都要建立倉儲基地,安排專人負責管理、分發(fā)等工作。然而現實中各居民小區(qū)都缺乏臨時物資儲存用地以及相應的物資轉運車輛。
3.??? 專門的分揀、配送人員
蔬菜、水果等鮮活物資在倉儲轉運中勢必會存在相應的破損、變質,為了保證送到居民手中的物資是可食用的,就必須對果蔬進行一定的分揀,保留新鮮可食用的部分與其他不同種類的蔬菜按照一定的配比進行打包,并由專門人員送到每家每戶。
4.??? 監(jiān)督方面問題
疫區(qū)生活物資的按需分配,作為臨時性計劃經濟的簡單變種,聽起來很美好,但是在實際操作中是由人負責實際的運作。在運作過程中,作為物資分發(fā)的工作人員以及物資領取的居民都存在貪圖小便宜等心理。作為工作者的個人雖有后勤人員提供的盒飯快餐泡面等物資滿足身體所需,然而其家人卻需要物資滿足生活需要,他們是否會在分配上略動手腳讓自己的家人享受更為充沛的物資供應?作為居民在解除封鎖遙遙無期的當下,擔心自家人的生活,在恐懼心理、貪圖小便宜的心理甚至是偷懶不想多跑路的心理的驅動下是否會不自覺的多儲備物資,出現重復領取的情況?
以上這些所假設的情況可以依靠著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來解決,例如大量動員志愿者上門以房屋為單位,摸清楚每一戶的實際居住情況;臨時平整小區(qū)綠化帶,建立物資分發(fā)、儲存基地,以滿足倉儲需要;安排專門人員負責物資的送上門服務;加大人力投入,建立一套監(jiān)督體系……只要肯花心思、費腦筋,上述的種種問題確實可以解決,然而這一切在工作以抗擊疫情為中心的大背景下就顯得有些不合時宜了。
(二)新型分配方式的便利
反觀武漢市的做法,在疫情肆虐的當下,將有限的人力物力用于疫情防控的刀刃上,對兄弟省份捐贈來的生活物資巧妙地借用市場經濟的力量,通過商場超市的渠道完成分配,頗有可取之處。
1.??? 果蔬等生活物資不耐儲存
蔬菜與其他捐贈的物資不同,屬于鮮貨類,不耐儲存。自其他省份援助而來的新鮮蔬菜,經過高速公路運輸、鐵道運輸等方式長途跋涉后抵達位于中部省份的武漢,在路上就要耽擱數日的時間。因此需要將蔬菜以最快的速度將其分發(fā)到有需求的居民家中。商場超市具有著高效且覆蓋面廣的物資分發(fā)渠道,可以覆蓋到城市居住的每一個人。
2.??? 超市具有強大的倉儲、運輸以及變質貨物處理能力
各大商場超市生鮮食材的銷售是其基本職能之一,都已經建立了完備的倉庫以及物資轉運渠道,兄弟省份援助的諸如新鮮果蔬之類的生活物資一到武漢就可進入商超倉庫,進行包裝處理、分發(fā)上架,由居民憑喜好、需求挑選自己所需要的食材、物資。
3.??? 收集資金方面的作用
平價出售兄弟城市援助的生活物資,在完成高效率分配物資的同時,可以將所得的資金收入納入財政中,作為防疫經費下撥,以節(jié)約寶貴的財政資源。
(三)新型分配方式運用中存在的缺陷
誠然武漢市政府在生活物資分配中借用已有的商超渠道確實是一個節(jié)約人力、提高效率的創(chuàng)舉,然而其在工作中依然存在部分不完美之處。
1.??? 沒有做好網絡輿情的前期研判
疫情期間,武漢市作為疫情的發(fā)源地和重災區(qū),其一舉一動都吸引著全國人民的目光,武漢市政府將援助的果蔬等物資通過商超渠道對外分發(fā),確有效率高、人力資源投入少等方面的考量,然而在全民抗疫的關鍵時期,此舉在廣大網民看來似乎有變賣愛心、傷害援助者情感的嫌疑。在網絡輿情爆發(fā)后,武漢紅十字會、武漢市工商局、武漢市政府雖然接連出聲,解釋該事件的緣由及始末,化解了網絡輿情,但是前期的輿情研判工作的不到位是顯而易見的。
2.??? 輿論引導不到位
兄弟省份援助的生活物資通過商超渠道分發(fā),確實是個一舉多得的創(chuàng)舉,之所以在網絡上引發(fā)輿情是因為在這個抗疫的特殊時期,網民每天蝸居在家中情感上較為抑郁,乍然間聽聞此類消息情感上一時間無法接受。武漢市政府若是在事前通過新聞發(fā)布會、網絡公告等形式將自己的行為廣而告之,引導網民進行理性思考,給網民以一個接受的緩沖,就不會出現大規(guī)模的網絡輿情。
只要做好輿論的引導,教網民以理性的分析,相信網絡輿情就不會出現一面倒指責武漢市政府的局面,各地援助疫區(qū)的生鮮物資也能夠通過商超渠道借助市場經濟的力量高效、精準的分發(fā)居民的手中,從而為重點疫區(qū)的疫情防控節(jié)約寶貴的人力。
三、武漢市物資分配新模式的啟示
新冠疫情雖然已經逐步離我們而去,武漢市也已經解除封城令,社會經濟生活、城市居民物資供應已經走上常態(tài)化道路,但是武漢市在新冠疫情中探索的救援物資分配新模式卻能給我們應對其他類型的自然災害救援工作以啟發(fā):
1.??? 在物資分配中利用市場機制提高效率
保障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生活物資分配是個龐大且系統性的工程,針對外界支援的生活物資,在分配中可以考慮借用市場機制,利用市場的自發(fā)性調節(jié)的功能,讓當地居民通過資金購買的方式選擇自己需要的生活物資,提高民生保障物資的分配效率。
2.??? 市場機制外的分配手段綜合使用
災區(qū)居民所遇到的困難多種多樣,有些是天氣、地質災害等導致無法出行,有些是災害所導致的身體損傷,需要特殊食品、用品的供應,生活保障所面臨的局面也是復雜的,因此需要綜合使用市場機制外的分配手段,以滿足各種特殊化的需求。
3.??? 動員災區(qū)居民參與到物資分配等救災工作中
救災工作是個龐大而系統的工程,除了需要各種專業(yè)的知識、先進的機械設備以及強大組織動員能力外還需要眾多的社會勞動力參與。災區(qū)人口在某種程度上說是需要被救援的對象,同樣換個角度,他們也是極好的社會勞動力,對比與外來的救援人員他們有著熟悉當地情況、了解當地風俗等方面的優(yōu)勢,因此將災區(qū)人口動員起來加入救災工作能夠極大地解決勞動人手方面的壓力。同時通過勞動,能夠讓災區(qū)人口釋放因災害帶來的負面情緒積累,降低管理難度。
4.??? 積極進行網絡等方面輿情引導
任何事物都是一體兩面的,例如武漢市的生活物資通過商超渠道進行分配的事件,通過積極地一面進行解讀,可以理解成利用市場經濟手段提高物資分配效率;但是自消極的方面進行解讀,則可以認為通過售賣的方式對待捐贈物資,而不是免費的發(fā)放給當地居民,貌似有褻瀆他人愛心的嫌疑。因此,在救災這個極為受網民關注的熱點事件上,要提前做好網絡風險研判,做好各類輿情的正面引導工作,化被動為主動。
四、小結
新冠疫情雖然已經逐漸離我們遠去,但是個別的省市及地區(qū)依然有個別的感染者出現,在抗擊疫情的戰(zhàn)役中涌現了太對可歌可泣的英雄事例,我們要在英雄的事跡中汲取精神力量,在抗疫實踐中總結經驗教訓,為我國的防災減災救災工作添磚加瓦。前事不忘,后事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