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當代樂壇,自囚于功名利達者眾,而沉潛藝術、問津學問者寡??裨甑摹霸煨恰边\動因應著票房價值,把一個個“泡沫偶像”推向了歷史前臺。這不僅刺激人們日益腫脹的本能欲望,使人們的靈魂在這種迷離狀態(tài)下失之所棲,而且也嚴重地沖擊著民族音樂,使其在非民族化道路上越走越“邪乎”。
彌足欣慰的是,尚有一些孜孜于民族音樂傳承發(fā)展者,他們上不負音樂先賢之峻偉,下不愧音樂后世之紹接,以自身的藝術學養(yǎng)和道德操守期許,守望著民族音樂藝術的根魂。聲樂藝術家、教育家、音樂學者袁東艷教授當屬他們中的佼佼者。她精心打造并獻于世人的(《珠璣》民族聲樂專輯)給民族聲樂的發(fā)展灌注了幾分生機。
袁東艷,畢業(yè)于武漢音樂學院聲樂系,獲碩士學位,先后師從于肖漱蕓、鐘碧如、王品素、李萬進、馮家慧和陳肖容等專家教授,現為廣州星海音樂學院聲樂系教授,民族聲樂碩士生導師。她也堪當聲樂界的一個“異數”,其集民族聲樂演唱、創(chuàng)作(含作詞、作曲)、教育和研究于一身,這在民族聲樂界確然不多?!吨榄^》(民族聲樂專輯)精選了十首由她作曲、作詞(部分)和演唱的民族聲樂作品。其中之所以冠以《珠璣》之名,不僅僅在于專輯中有以嶺南人的搖籃——珠璣巷為題材創(chuàng)作的《珠璣》,更重要的是她在觸摸中華歷史的根魂,彰顯中華民族的大地精神。在這十首作品的創(chuàng)作素材,大都從民間采風所得,所以,欣賞起來,草根味甚濃。其創(chuàng)作內容主要通過中國古代民間神話、傳說以及現實生活情感體驗的藝術顯現,傳遞一種素樸的“還鄉(xiāng)”情結和形上訴求,給人一種厚重的文化感受和超越情懷。她的創(chuàng)作和演唱風格是民族化也是個性化的。如果說中國民族聲樂風格分兩個層次:一是民族綜合風格;一是民族地方風格,那么袁教授則能一身而二兼焉。當然更多的還是前者。她即便寫具有地方風格的歌曲,總是多多少少融合著諸多其他音樂元素。她的個性化的演唱風格,著名歌唱家李元華曾給予高度評價:“……能駕馭多樣風格,以科學的方法唱出民族的氣質韻味,這正是我們最理想的要求?!?/p>
袁教授沒有把傳統(tǒng)民族聲樂僅僅看作是發(fā)思古之幽情的藝術憑吊,而是重在創(chuàng)新。聆聽《珠璣》,其總體風格可定格為:“兼容并蓄”,即在民族土壤上生成,融大江南北各地風味(如京、鄂、閩、粵)于一爐;“雅俗共賞”,即通過民美、民通結合、高雅和時尚結合而適合不同的受眾審美群體;“承創(chuàng)一體”,即在繼承、借鑒的基礎上實現民族聲樂的融創(chuàng);“意蘊十足”,即給人以自然美、超越美和朦朧美的審美體驗。《珠璣》的詞、曲、唱基本由一人所為,形成了渾然一體的審美觀照。既反映樂者先天資稟,也反映其后天涵養(yǎng)。樂者喜歡哲學、文學如神話、傳說和詩歌等,特別對印度詩人泰戈爾的詩情有獨鐘,經常從中吸取創(chuàng)作的靈感,力圖使自己的創(chuàng)作和演唱達到一種高邁的詩意境界。靜心欣賞之,就會獲得釋然自得、自由無礙的心境和意境。
如果站在藝術公約數的角度,一個人能享有以上殊榮亦非易事,而尚能兼學者和教育家的身份立于當代樂壇就不是一個“常數”了。
袁教授作為學者型的聲樂家,她的民歌研究在民樂學界享有一席之地;作為教育家,她桃李滿園,其善于發(fā)現并培養(yǎng)聲樂人才的伯樂式的教育理念已臻成熟,有望使更多的民族聲樂人才脫穎而出。
我們還是聆聽她的歌聲吧!從她的歌聲中你會獲得酒神的沉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