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明麗 張家祥
摘 要: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學習主體的轉變推動了職業(yè)教育O2O教學模式的發(fā)展,然而目前職業(yè)教育O2O無法滿足高質量人才培養(yǎng)的需求。文章以學生為主體,以線上線下深度融合為宗旨,以提升教學質量為核心,對職業(yè)教育O2O模式下的教學過程進行了相關設計,以供參考。
關鍵詞:職業(yè)教育;O2O;TPACK;教學過程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20-06-02 文章編號:1674-120X(2020)26-0076-02
《中國制造2025》為職業(yè)教育賦予了新的使命,要求職業(yè)教育主動、積極回應行業(yè)轉型升級訴求,培養(yǎng)多層次、多類型的高素質制造業(yè)人才,并將終身學習理念貫穿人才培養(yǎng)過程的始終,建立學習型社會。職業(yè)教育對象多元,學習過程不受時間、空間約束,借助日新月異的信息技術打破時空壁壘是職業(yè)教育發(fā)展的必經之路,一種更先進的教學模式成為職業(yè)教育的追求。
一、O2O教學模式
O2O是Offline to Online的簡稱,O2O教學模式以強大的云處理技術為依托,借助計算機多媒體和新媒體技術,通過教育平臺將線上學習和線下課堂融為一體,利用智能移動終端共建、共享優(yōu)秀教學資源,打破時空限制,能為學生營造一種開放、主動、探究式的學習環(huán)境,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和效率,滿足新時代職業(yè)教育發(fā)展的需求。
二、TPACK能力框架
TPACK是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And Content Knowledge的縮寫,即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知識,是關于教師如何利用技術開展有效教學的知識框架,包含三個基本元素,TK(Technology Knowledge,技術知識)、CK(Content Knowledge,學科內容知識)、PK(Pedagogy Knowledge,教育法知識),四個知識融合元素,TCK(Technology &Content Knowledge,技術與學科內容融合)、PCK(Pedagogy & Content Knowledge,教育法與學科知識融合)、TPK(Technology & Pedagogy Knowledge,技術與教育法知識融合)、TPACK(Technology & Pedagogy & Content Knowledge,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知識)。
三、TPACK視域下O2O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過程設計依托開源教育平臺,每個平臺設計理念不同、服務側重點不同,教師需根據課程內容、特點、學情、學習對象選擇合適的平臺,基于教師的TPACK能力框架,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習效果為導向,實現線上平臺、線下課堂的有機融合(見圖1)。
教師在課前建設資源上傳平臺、設計活動以持續(xù)推進課堂教學,下發(fā)任務單引導學生探究知識與技能。學生借助平臺資源自主學習、參與活動,根據任務單完成任務,生生間相互評價,并通過教師設計的題庫、作業(yè)等檢驗學習效果。教師對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進行跟蹤,對學生的表現進行評價,并在課后對學生進行線上指導答疑,與學生在學習論壇中進行交流。平臺將記錄所有的過程數據,并對教師設置的客觀題目進行自動判分,同時也可以生成多種數據電子表格,供教師導出后進行深度數據分析,以考查學生的學習效果。
而在線下課堂實踐過程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學校實訓資源,組織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展開研討、互動及成果展覽、情景表演等,還可以利用平臺資源實施翻轉課堂教學,同時,觀察學生微表情以確定其對知識技能的掌握情況,并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對癥下藥、因材施教。
O2O模式下的課堂結構,以學生習得知識和能力為導向,對O2O課堂進行設計,并梳理每個環(huán)節(jié)所需的TPACK知識及能力。
實施O2O教學前,教師會做充分的準備工作:第一,對所教授對象進行分析,包括學生的年齡,此年齡段該有的特性及時代賦予的特點,學生既有的知識、技能基礎、學習態(tài)度、學習積極性等,為后續(xù)工作的開展奠定基礎,保證學生的課堂學習質量,這體現了教師的教育學知識水平(即PK);第二,對課堂所要講授的知識進行建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梳理出知識邏輯,結合學情分析、確定學生的學習路徑,本階段主要由教師的教育實踐水平及對專業(yè)知識內容的掌握程度(即PCK)決定;第三,根據講授內容及目的,開發(fā)線上教學資源并上傳至平臺,結合不同內容的個性化特點,按需應用視頻、動畫、PPT、文檔、思維導圖等,并借助不同的技術手段,如EVCapture,很多職業(yè)院校甚至聘請專門的技術公司進行資源建設,為O2O教育順利開展保駕護航,這一部分主要考查教師的專業(yè)知識水平與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即TCK);第四,制作教案,需根據職業(yè)教育人才培養(yǎng)目標,結合行業(yè)人才需求及課程標準,綜合考慮實訓條件、平臺功能等多方面因素,明確本節(jié)課的培養(yǎng)目標,包含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及素質目標,并根據內容構建結果確定學習方法,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本步驟主要由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技術平臺功能、實訓技術條件及教育實踐水平(即TPACK)決定;第五,結合以上因素,制作教學任務單,用于指導學生的自主學習,學生收到任務單后會激發(fā)內生動力,“教師指導作用”通過任務單體現出來,任務單包含要達成的目標、學習方法建議、課堂學習形式預告,以及學習任務、困惑與反饋等內容,可一步步引導學生探索知識、習得技能,這考驗教師的TPACK能力。
如圖2所示,課堂教學分為三個環(huán)節(jié):課前導學、課中學習及課后拓展。在課前導學環(huán)節(jié),學生通過查看任務單明確學習計劃與途徑,完成課前導學內容,在任務單引導下自行查看平臺學習資源,并參與討論、測驗、提問等導學活動,對客觀問題,平臺直接給出評價結果。對主觀問題,教師將通過平臺手動評價,根據學生的學習效果,給出需深入思考的問題。
由問題導入課中學習階段,教師創(chuàng)設線下學習情境,學生按照任務單的計劃與要求開展課堂學習,線下課堂為學生提供了面對面交流的環(huán)境,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使學生借助平臺資源進行自主學習。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負責答疑解惑;學生團隊協(xié)作操作實訓設備,對所學知識進行檢驗。同時,在實踐過程中,教師全程觀察學生的反應并指導,學生思考實踐后提出未理解的內容,教師進行重難點講解、演示與實踐,學生順利完成任務,核對任務單,進行自查與自評,并且小組成員之間對實踐過程進行互評,教師通過觀察對每個小組的表現進行他評。另外,為了避免學生實踐時太投入而忽略時間,教師會在關鍵節(jié)點提醒,同時,觀察學生的反應,若發(fā)現原本的教學方法或策略效果不好,則立即調整教學方法,保證課堂教學效率。
教師課后通過題庫再次檢驗學生對知識與技能的整體掌握水平,并在學習論壇中拋出更有深度的問題,引導學生繼續(xù)查閱資料、挖掘更多知識與技能,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好習慣。教師參與學生互動,對學生觀點進行適度點評,為學生指引研學方向。最后教師根據課堂組織與學習效果,優(yōu)化完善課堂設計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形成課堂設計的PDCA閉環(huán),保證O2O教學效果。
四、結語
本文基于教師TPACK能力框架,分析了O2O教育模式特點,基于此對職業(yè)教育O2O教學過程進行設計,以期能為職業(yè)教育O2O模式改革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趙麗霞,金 偉.O2O互動教學模式在高校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信息記錄材料,2017,18(1):5-6.
[2]王 莉.“互聯(lián)網+教育”:TPACK理念下職業(yè)教育O2O教學模式改革探索[J].計算機教育,2017(8):61-66.
[3]董菊霞.構建大學英語聽說課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策略[J].新西部,2019(35):157-158.
[4]吳國強.智慧教育:O2O視域下的教學系統(tǒng)重構研究[J].現代教育科學,2016(12):112-117.
[5]譚永平.高職混合式教學線上資源建設的“3544”策略[J].中國職業(yè)技術教育,2019(11):64-68.
[6]汪 鵬.O2O教育模式“未來教師”探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7.
[7]孫鵬嬌,黃 博.高職院校電子信息類專業(yè)教學資源庫建設機制研究[J].工業(yè)和信息化教育,2016(5):33-37.
[8]宗 誠.基于訪談調查的職業(yè)教育專業(yè)教學資源庫優(yōu)化策略探析[J].職業(yè)技術教育,2019,40(32):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