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蘇州市相城區(qū)黃橋?qū)嶒炐W 雷天勝
育才學校是陶行知先生1939年7月在重慶古圣寺建立起來的,旨在幫助有特殊才能的窮苦孩子得到培養(yǎng)和教育。育才學校不僅培養(yǎng)出了杜鳴心、郭惠英等一大批當代音樂家,更為我國藝術(shù)教育、美學教育實踐,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筆者在音樂教學中,積極探索將“陶笛”引入小學生音樂課堂。從“陶笛興趣組”到“陶笛整班教學”,教學方式的轉(zhuǎn)變,既是對陶行知美育觀和“重慶育才學?!鞭k學理念的實踐,也是推進學?!耙悦烙恕钡恼n程探索。
陶行知先生曾把學生的“精神世界”比作“水仙花”,他指出只有培植好校園“水仙花”,學生們的精神世界才不會枯萎。陶笛教學就好比這朵“水仙花”,只有克服學習過程中技巧、氣息、指法等難點,才能讓這朵“水仙花”嬌艷地開放。
一是加強陶笛技巧學習。我們常說“一心不可二用”,演奏陶笛何止“二用”:氣息是支撐,要有樂句和換氣意識;指法是前提,一個音孔一個音,按錯或者音孔按不實,所發(fā)出的音高都是不對的;識譜是保障,只有識譜能力足夠,才能快速、正確地演奏樂曲。只有具備了這些技能和技巧,陶笛演奏水平才能有更大的進步。
二是解決陶笛課堂的課后練習。學習陶笛演奏,不僅要“懂”,更要能“奏”,所以學習的關(guān)鍵在課后練習。很多家長會有疑問,回家還要練習陶笛演奏,這樣會不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成績呢?通過幾輪“陶笛班”的教學實踐,筆者可以自信地回答“不會影響”,反而會提高學生們的學習效率。
三是克服陶笛學習的“高原現(xiàn)象”?!案咴F(xiàn)象”是指學生在學習到一定階段、掌握了一些演奏技能、吹奏了一些樂曲之后,學生們的進步和學習興趣反而容易出現(xiàn)放緩和下滑的現(xiàn)象。筆者通過組織學生參加各類表演、比賽、德育活動等方式,提高學生學習陶笛的興趣,豐富學生小學階段藝術(shù)生活。
探索解決小學生陶笛教學難題的過程,也是豐富小學生校園藝術(shù)生活的過程。小學生學習樂器能力有限,需要教師精心設(shè)計教案,選擇符合學情的教法和學法;解決小學生陶笛課后練習的難點,需要教師與家長加強合作,創(chuàng)設(shè)小學生課后練習的氛圍;解決陶笛學習過程中的“高原現(xiàn)象”,就需要教師多創(chuàng)設(shè)各類表演的機會,提升小學生學習陶笛的熱情。
我國著名作曲家、音樂家杜鳴心回憶在重慶育才學校生活時曾說:“進育才學校之前,我從來沒見過鋼琴,第一次聽到鋼琴的聲音,我就愛上了這件樂器?!碧盏咽且患溟T的樂器,很多學生通過陶笛班學習,掌握了演奏陶笛這項“特殊才能”。
陶笛班從學生三年級開始,每周兩節(jié)課,按照每學期18周的教學安排計算,到六年級畢業(yè)時,學生的陶笛課累計近300節(jié)課,陶笛班上會不會走出來一位音樂家呢?能不能培養(yǎng)出陶笛演奏家呢?筆者還是有信心的。在陶笛整班教學中,筆者將陶行知“教學做合一”教學理論貫穿其中,按照“教是為了不教”的理念,注重學生們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提高學生陶笛自學才能,需要以指法、技巧和識譜為基礎(chǔ)。筆者要求陶笛班學生必須掌握十二孔陶笛的兩個指法,即筒音作“1”和筒音作“5”的指法。筒音作“1”的指法作為入門指法學習,學習順序先是“5”“6”“7”“1”“2”(左手五音),然后再學右手的“1”“2”“3”“4”四音指法。學生掌握了這個指法之后,對筒音作“5”的第二指法,學生則可以通過自學掌握。陶笛的演奏常用技巧,主要有舌技巧和指技巧組成,每一個技巧通常有專用符號標注,這是學生在陶笛學習過程中必須掌握的。通過系統(tǒng)的學習,筆者堅信“陶笛課”也能培養(yǎng)出小演奏家。
“育才學校”的創(chuàng)設(shè),旨在幫助更多的學生獲得學習機會。在課程設(shè)置方面,陶行知先生把“各設(shè)組”(音樂、戲劇、繪畫等)與“普通組”相結(jié)合,學生可以根據(jù)學習情況,在不同組內(nèi)調(diào)劑,找到學生們專屬的特長。陶先生的前瞻性實在讓人佩服,育才學校的分組課程理念,就是放在當下學校,也是毫不過時,這也正是“育才學?!绷艚o藝術(shù)教育工作者的重要經(jīng)驗。
在研究“育才學校”辦學故事之前,筆者也只是把陶笛教學作為學校的一個藝術(shù)社團開展,招募新成員時,通過“學生選課程,教師選學生”的雙選模式,確定學員名單。這種“社團式”的樂器教學,更有利于“尖子”學習,但是卻讓很多天賦一般的學生,不僅自信心受到了打擊,還錯過了一次美育熏陶的機會。陶笛整班教學則不然,要求教者按照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思想,讓陶笛課變成一門“普通課”,一個班級里的所有學生,都能有機會學習。陶笛整班教學至少要在以下三個方面開展策略研究:
1.如何協(xié)調(diào)班級課程。以蘇州地區(qū)為例,小學生每周有兩節(jié)音樂課,音樂課有音樂課程要求,把音樂課變成陶笛課,需要與學校教務(wù)部門共同協(xié)商而定。通過協(xié)商與實踐,陶笛班學生每周有三節(jié)音樂課,其中兩節(jié)以陶笛課教學內(nèi)容為主,另一節(jié)選定在該班級周四的一節(jié)綜合實踐課。這樣的課程設(shè)置,既兼顧了音樂教學的進度,也能較好地完成陶笛的教學任務(wù)。
2.如何幫助陶笛“后進生”。對這個問題,陶行知的“小先生制”發(fā)揮了很大的作用,學生來教學生,興趣足而效果顯著。任何學科,都會有“后進生”,在解決陶笛班“后進生”的學習困難時,筆者采用“一對一幫扶”的策略,由陶笛班的小組長,結(jié)對“后進生”對象,利用課間時間,對其進行輔導。這種探索,既調(diào)動了小組長學習陶笛的積極性,同時也讓“后進生”放下心理包袱,能更好地跟上學習進度。
3.如何爭取家長的支持。在學習陶笛方面,家長肯定會有不同的意見,支持與反對都是正常的。筆者通過及時與家長溝通陶笛課堂情況,得到家長們的了解和支持,讓他們看到陶笛課的美育價值。除此之外,筆者還在陶笛班的家長中,選出了兩位家長代表作為陶笛班教學的“家長輔導員”,由他們負責回答一些有關(guān)陶笛教學的疑問,并為陶笛損壞的學生購買新樂器等提供志愿服務(wù)。
陶笛課程,來自音樂課堂,重在通過探索陶笛整班教學的策略,提高小學生的審美情趣、音樂素養(yǎng)。陶笛課程與小學音樂課還相互支持、相互提高,通過學習同樣的七個音符,體會相同的音樂感受,并最終反哺音樂課堂教學。
以蘇少版音樂教材為例,教學內(nèi)容主要以歌曲學唱和音樂欣賞為主,其中四、五年級學唱歌曲中,有多聲部合唱歌曲近20首,教學手段的匱乏,也讓多聲部歌曲教學成為許多音樂教師的“燙手山芋”。以四年級上冊第4單元學唱歌曲《翅膀》為例,這是一首兩聲部的學唱歌曲。在教學中,筆者首先出示了第二聲部歌譜,并讓陶笛班學生用陶笛來演奏;隨后,通過筆者演唱第一聲部、學生吹奏第二聲部的合作,引出歌曲二聲部教學,并讓學生感受歌曲二聲部的和聲特點,為歌曲的歌譜學唱充分鋪墊,最終很好地幫助學生解決了二聲部學習的難點。
從1939年至2020年,“育才學?!币呀?jīng)走過了81年的風雨之路。每次品味“育才學?!钡墓适?,總能為陶行知的“愛滿天下”所感動,為陶夫子之“千學萬學學做真人”而反思,為陶公之培養(yǎng)“人中人”而敬佩。陶笛進課堂不僅是對“育才精神”的傳承,也是新時代開展好美育教學的實踐。美育之路,始于足下;陶笛課堂,沁潤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