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蘇州市東中市實驗小學校 吳蘇文
2019年夏,我參加了IPA國際認證協(xié)會組織的《IPA國際注冊漢語教師認證標準》下的國際漢語教師資格考試,既接觸了新的世界,同時又“反作用”于我的日常教學,讓我對語文學科的教學有了許多新的感悟。國際漢語教學和我們的義務教育階段語文教學有許多相通之處,既可借鑒,也可互通。在教學中如果能夠做到融會貫通,互通有無,相信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國際漢語教學”既是一種第二語言教學,也是一種外語教學。它是對不以漢語為母語的教學對象進行漢語教學的學科。第一語言通常是指學習者的母語或本族語言,而第二語言是指人們獲得第一語言之后再學習和使用的其他語言。通俗來講,外國人學漢語,是“國際漢語”的范疇;少數(shù)民族通用自己民族語言的人群學漢語,都需要從拼音學起,掌握第二語言。在新世紀的浪潮中,走進我們國門,生活于此的外國人越來越多;同時,對云貴、新疆等少數(shù)民族語言地區(qū)的支教力度也在加大,無論對內還是對外,都需要我們教學“語文”的教師掌握一些“國際漢語教學”的技巧,以便更好地服務于有可能出現(xiàn)的各種學習對象。
世界越來越像個“地球村”,漢語言文學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不僅滋養(yǎng)著我們,還在悅納所有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跨文化交流愈來愈日常,語言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無論是國際漢語教學還是語文教學都是為了滿足人們日常交流的需要。
學習與掌握基本的語用規(guī)則,聽音辨形以及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確保語言使用的得體性。簡而言之,就是確保個體在交流的過程中,熟練掌握聽說讀寫四項基本能力,以達到順利進行人際交往溝通的目的。
語言是工具,但更重要的是日常生活離不開它。由此決定了掌握這門學科的一般規(guī)律:在學習中運用,在運用中學習。所以教學時師生以精講多練的方式,提高語言交流能力。
無論是語文教學,還是以漢語為對象習得第二語言,都需要特別關注情境,強調學習環(huán)境,自然學習與自然習得相結合。這就要求學習中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為主導的學習方法,尊重和肯定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因材施教。
每個個體的第一語言學習已經(jīng)形成基礎,發(fā)音器官已經(jīng)成熟,運用第一語言的能力也已經(jīng)形成一定的定式,因此在第二語言的學習中,常常會下意識運用第一語言去理解和轉化。這種影響可能是正向的,即對進一步學習有助益;但也有一種情況是固有的發(fā)音習慣、語法規(guī)則與第二語言有很大的沖突,這就可能帶來負向的影響,增加了理解和掌握技巧的難度。
人們一般的習慣思維認為,掌握了第一語言,第二語言學習應該是事半功倍。殊不知兩種不同的語言,語音的混淆,語法規(guī)則的不同,一定會造成部分混亂。這種混亂一旦發(fā)生,是很難從理論上去解釋清楚的,更多的是用語習慣和語法規(guī)則上去反復實踐對比,找出它們之間的異同,總結出第一語言和第二語言之間的規(guī)律,對可能產生的偏差進行預備練習和學習后糾正,有的放矢進行訓練。
語言既是文化的組成部分,又是文明的載體。第二語言學習也必須考慮這個前提,學習第二語言也要理解和掌握相關的文化背景。語言的學習不僅僅是符號,學習的終端必將指向文化學習,從而理解人類文明的過去和未來走向。
第一語言學習的對象主要是孩子,第二語言學習的對象往往是度過了孩童時代的青少年或者成人。兩者的年齡特點不同,接受知識的水平不同,學習兩種語言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存在著差異。需要使用第二語言進行交流的時候,往往借助第一語言進行思考。在這一過程中,要兼顧兩者間轉化的準確率和表達流暢性。
兒童的學習有著得天獨厚的環(huán)境,在他們學習第一語言的時候,身邊的人、所處的環(huán)境和他使用的是同一語言。他們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一直沉浸在這樣的語言環(huán)境中,沒有別的干擾。而第二語言的學習往往是任務型的,目的性比較強,一般沒有第一語言那樣的自然環(huán)境,最好的方式是處于雙語環(huán)境之中,在課堂上學外語,在課堂下使用母語。第二語言使用的頻次和機會也不像母語那樣頻繁。
母語和第二語言的學習,是在兩種截然不同的環(huán)境下進行的。
當人們“初來乍到”,往往有獵奇和新鮮的感受,因此學習的勁頭很高。隨著時間的推移,新鮮感漸漸過去,現(xiàn)實存在的差異性漸漸凸顯,人們開始產生一種“落差”,表現(xiàn)為不適應,不習慣,甚至孤獨。事物的發(fā)展總是呈現(xiàn)螺旋上升的局面,在克服這些困難以后,人們又能漸漸適應,慢慢融入。這第三階段才是真正能夠沉下心來,循序漸進學習的時間段。
聽說讀寫是學習語言的四項基本技能,對于國際漢語教學來說,也是同樣的學習內容。學第二語言的時候,辨音能力、發(fā)音標準甚至顯得比母語學習時更為重要。因此,我們在學習的時候,首要的任務是先解決聽和說的能力。在此基礎上,再循序漸進開展讀和寫的工作。讀是語言學習的基本技能之一,表達信息的途徑之一,而這必須建立在聽和說熟練掌握的基礎上。寫的能力包括了觀察、重組、表達等一系列復雜的過程,也是四項技能中頂級的一部分。
反復實踐、練習是掌握聽說讀寫技巧的不二法寶。練習也有很多類型:模仿型、記憶型、創(chuàng)造型等。根據(jù)施密特的注意理論,經(jīng)過反復練習的內容才能進入長期記憶,以備日后信手拈來使用。注意理論還指出,在這過程中,頻率是第一重要的,在條件均等的情況下,某一語言形式出現(xiàn)的頻率越高,就越有可能被關注到,從而也最容易被吸收和內化。語言學習是從輸入到習得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注意、頻率的次數(shù)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們可以把這個過程擴展為:輸入—關注—練習—內化—習得。
綜上所述,學習語言是個反復練習和長期記憶的過程。當我們接觸語言材料,先是粗略感知,然后產生興趣,或出于學習目的,開始短期記憶,最后經(jīng)過反復實踐,不斷強化,最后習得,并且用于學習生活中,隨時調取。在學習到習得的過程中,任意一環(huán)都很重要,因此感知、內化和使用應貫穿于學習的全過程。同時,我們要把最后一環(huán)即習得送入“記憶庫”,只有進入長期記憶的信息才能被自由地提取、使用。前面環(huán)節(jié)中學習到的語言知識被強化的次數(shù)越多,進入長期記憶的可能性就越大。長期記憶的時間和空間是無限的,它又像個圓,范圍越大,它的外沿也就越大,看到這里,也許我們就能明白,有的孩子學習越來越自如,有的孩子越學越累的原因。同樣,和母語相關的漢語言文學也不應該是孤立存在的,它和國際漢語教學是相輔相成、互相成全的有機整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