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思思/桂林理工大學
講好中國故事,探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當我合上《習近平總書記的七年知青歲月》的最后一頁,我似乎明白了自從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之所以能夠帶領我們黨和全中國人民披荊斬棘、攻堅克難,開創(chuàng)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新篇章背后所有的實踐基礎、經驗積累和理論思考,都得益于在梁家河插隊工作7 年的智慧結晶。這是一部廣大青年值得學習的勵志教材,也是供我們終身學習的鮮活教材。
黨的十九大工作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夢是歷史的、現(xiàn)實的,也是未來的;是我們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終將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奮斗中變?yōu)楝F(xiàn)實?!保?]在大數據飛速發(fā)展的時代下,青年一代的我們更應當沉下心來細細研究《習近平總書記的七年知青歲月》這本鮮活的教科書,作為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應該研讀挖掘青年習近平總書記身上的寶貴精神品質,從青年習近平總書記身上探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引領新一代大學生向榜樣青年習近平總書記學習,打磨堅強意志,練就過硬本領,為將來接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接力棒打下扎實基礎。
1969 年1 月,被扣上“黑幫子弟”帽子的習近平總書記,當時剛好毛主席提倡“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習近平總書記響應毛主席號召,當時年僅15 歲的習近平總書記去到環(huán)境條件最艱苦的梁家河插隊。由于自身的家庭背景因素影響,習近平總書記在梁家河一待就是整整7 年,他把自己最好的7 年青春歲月全部無條件奉獻給了梁家河。剛開始,從繁華的首都北京來到黃土高原的山溝里,知青們都感到前途迷茫,在生活上也有極大的落差與不適應。習近平總書記不畏懼艱難處境、能吃苦耐勞,先后克服“跳蚤關”“飲食關”“生活關”“勞動關”和“思想關”四大難關,逐漸與當地村民打成一片。從剛開始每日被跳蚤咬得渾身是包到最后身體已經對跳蚤產生免疫,從剛開始只能拿到5.2 個工分到后來適應高強度勞動后能掙滿10 個工分。隨著時間的推移,養(yǎng)成了吃苦耐勞的好習慣,慢慢適應陜北的艱苦生活。習近平總書記一致把自己當作一名“普通農民”,自稱“我們老陜”,與當地群眾一起種地、放羊、鍘 草、挑糞、拉煤、打壩,同吃、同住、同勞作。擔任梁家河村支書,帶領梁家河村民興辦沼氣,修淤地壩,辦鐵業(yè)社、代銷店、縫紉社等,做了許多改善梁家河生活面貌的實事;在逆境中成長,戰(zhàn)勝挫折,磨煉了堅強的意志,梁家河的鄉(xiāng)親們都稱贊習近平總書記是“好后生!”
15-22 歲,正是習近平總書記青春的大好時光,《習近平總書記的七年知青歲月》正好還原了那段歷史,帶領我們一起了解習近平總書記的成長歷程,讓我再一次被習近平總書記在梁家河插隊的7 年中所經歷的磨難所震撼,心中燃起敬佩之情。
孟子曾說過:“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也,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人的一生中經歷的磨難十有八九,而在年輕時候多經歷些挫折磨難也有利于青年的成長,成長正是在不停地戰(zhàn)勝挫折中尋找適合的方向,最終磨煉意志,成長成才。如今,在我所帶的學生中,已經都是00 后的一代青年,這一代的孩子都是幸福的,在父母的呵護中順利長大成人。沒有經歷過多的困難,在父母們的庇佑下成長,顯然現(xiàn)在的青年已經沒有從前老一輩人們那般能吃苦,內心經受不了重大挫折的打擊,心理承受能力較弱。心理問題也成為這一代人中最容易出現(xiàn)的問題之一。因此,現(xiàn)代的青年大學生有必要接受挫折教育,在挫折中體驗失敗,讓他們明白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的道理,培養(yǎng)他們吃苦耐勞、敢于直面挫折,磨煉堅強的意志,只有這樣將來走出社會才能經受社會的打磨,最終挑起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擔。
書中提到習近平總書記在梁家河擔任村支書后第一件事就是帶領社員打淤地壩,剛開始村民們大都不支持。一由于村民們祖祖輩輩都住在山溝里,思想較為保守,害怕改變,認為他們老祖宗沒干成的事肯定就有做不成的道理,他們也一樣無法打破原有局面做到。但習近平總書記內心堅決想要將淤地壩打起來,并且有信心能夠做好。于是,在他家挨戶做村民們的思想工作后村里絕大部分人同意了。全村男女老少齊心協(xié)力,集中全部力量,終于把淤地壩打了起來。如今,夏季遇到洪水侵襲也不會再蔓延,而是從泄洪溝流走,梁家河的莊稼收成自然也就更好了,村民們通過這件事也更加相信習近平總書記。
另一件事就是帶領村民置辦沼氣,習近平總書記當上梁家河村支書后,一心想通過改革創(chuàng)新原有的生產現(xiàn)狀,改變村里的生活面貌,改善村民們的生活質量。在報紙上看到四川辦沼氣成功后也想將這一技術引進梁家河,解決村民們燒柴做飯難的問題。當他把自己想法說出來時,又遭到村里絕大多數人的反對。村里人與外界聯(lián)系少,思想一直比較封閉保守,對新提出的想法在無法保證能夠成功的時候會認為自己的祖先都沒做成的事情到自己這一代肯定也難以做成,不肯接受新的改變。一些老人還說:“挖那么個坑,填上糞,就能著火?不可能!”[2]面對重重質疑,習近平總書記沒有放棄,以實際行動說明,跑到四川學習沼氣建設技術大半個月,還將技術人員帶領回來一同建造沼氣池,當第一口沼氣池搞起來后,產生了沼氣,點著火了,大家看到了事實之后也就很快相信了近平帶回來的技術是能夠解決梁家河缺柴燒的問題。
在梁家河擔任村支書時,遇到的困難遠比書中寫的更多,然而一心為當地村民著想的近平知難而進,敢于改革創(chuàng)新,突破原有的局面,學習先進技術,一心為改善梁家河人們生活不斷探索和實踐,讓梁家河村民們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當下,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也一直強調創(chuàng)新精神,鼓勵當下的青年要敢于創(chuàng)新。尤其強調青年更應擁有創(chuàng)新精神。而目前00 后大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不強,墨守成規(guī),不愿意打破原有的規(guī)則去嘗試新的東西。而大學有著重點培養(yǎng)青年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的責任與義務。改革創(chuàng)新精神既是國家振興、民族進步的靈魂,也是個人成長的關鍵。要把改革創(chuàng)新精神體現(xiàn)在學習中、生活中和工作中,敢于質疑,勇于突破,不斷開辟新境界,取得新進展。
插隊的7 年間幾乎每天都在勞動,條件艱苦惡劣,但習近平總書記卻從未放棄過讀書和思考。在書中也曾反復提到習近平總書記剛進梁家河時那兩個特別沉的箱子,里面裝著全是書,有哲學、政治、經濟、外國文學名著等不同領域的書籍。出于對知識的渴望,只要有空閑的時間,習近平總書記就會坐下看書,平時上山勞動回來晚上還經常讀書到深夜,盡管條件惡劣艱苦,他卻對讀書有著濃厚的熱情。村民們都說“社員有‘煙癮’,近平讀書有‘書癮’”。[3]我們可以看到現(xiàn)在習近平總書記在各種場合發(fā)表講話時,常常能引經據典、信手拈來的金典佳句,經常能夠說出讓人印象深刻的金句,這也是得益于他插隊時堅持讀書、勤于思考,沉下心來閱讀所積累的知識。青年正是學習文化知識的黃金時期,目前教育的軟硬件條件越來越好,國家對于教育的投資力度越來越大,然而現(xiàn)實中許多青年學生卻不懂得珍惜學習時光。現(xiàn)在的大學生,能夠靜下心來閱讀的越來越少,閱讀能力薄弱,讀書領域局限,僅限于讀本專業(yè)的書籍。更有大部分同學受手機影響頗深,一味關注碎片化信息,閱讀一些營養(yǎng)價值不高的文章,對于國內的一些經典外名著更是一問三不知,心性浮躁。盡管已經進入了互聯(lián)網時代,很多知識不用學習也能夠通過強大的網絡就可以查到,但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只有不斷讀書才能使提高自身整體素質,讓我們不斷進步,更好地融入社會中。我們青年應該向習近平總書記書記學習,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堅持讀書,善于思考,在大好的青春時光中沉淀自己,不斷積累,練就過硬本領。
習近平總書記說過: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保?]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xiàn)需要代代相傳的接力奮斗,而中國夢終究屬于未來的青年一代。習近平總書記還告誡廣大青年朋友:“現(xiàn)在,青春是用來奮斗的;將來,青春是用來回憶的?!保?]沒錯,青春是奮斗最好的黃金時期,我們沒有理由不努力奮斗。我們青年一代應該學習青年好榜樣,學習習近平總書記身上那些努力奮斗的高貴品質。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與傳播者,更要勇于承擔教書育人的責任,將中國領袖的故事講給每位青年朋友,將中國領袖的精神傳承給一代代的青年們。作為輔導員,肩負著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光榮使命,更應當認真揣摩研讀《習近平總書記的七年知青歲月》書中的所凝聚的精神品質,將這本實實在在的教育素材利用起來,把優(yōu)秀青年習近平總書記的故事講給大學生聽,傳遞中國正能量,培養(yǎng)青年大學生敢于吃苦耐勞、挑戰(zhàn)艱難困苦、磨煉堅強意志;敢于改革創(chuàng)新,為民服務;堅持不斷學習、善于思考、練就過硬本領的砥礪品質,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培養(yǎng)一代代有力的接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