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云豪/上海市徐匯中學
高一年級的同學需要參加東方綠舟國防教育活動。到達宿舍,每一個學生需要完成的第一件事就是整理自己的床鋪。
“這個枕套嗎,誰來幫我一下?”“這個床單確定能鋪平?”“老媽,被套應該怎么套???”還沒進學生寢室,我就被里面的喧鬧聲嚇了一跳,只見房間里狼藉一片,行李箱四散開著,學生有手忙腳亂套著被套的,有四處找同學求援的,有打電話給爸媽求助的……過了一會,我發(fā)現(xiàn)小G同學不在,四處尋找,才終于在走廊上找到他。只見他竟然把被子平攤在地上,在疊被子。我問:“這樣臟不臟???晚上睡覺還怎么蓋!”“沒辦法啊,老師,我從小到大沒做過家務?。 毙回我。
家長微信群里,我和家長們溝通了這個情況,家長紛紛回我:“老師,你幫我多照顧照顧哦,我們鞋帶還不是很會系,被子從小到大沒有讓他疊過……”“沒關系的老師,可以請阿姨的呀,他們現(xiàn)在先把書讀讀好就好了?!薄袄蠋?,這些不會不要緊的呀,家里掃地都有機器人了,將來說不定家務全都智能化了!……”
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的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了勞動教育,“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長大后能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chuàng)造性勞動?!比欢?,回想著學生們在寢室中的無措,家長們在微信群的話語,看來,勞動教育在我的學生身上是缺席了。
勞動可分為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然而,受中國傳統(tǒng)思想“學而優(yōu)則仕”、“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的影響,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被人為地對立起來,家長、學生和班主任對勞動沒有正確的認識。家庭教育過程中時有鄙視體力勞動的言語,“你書讀不好,將來就只能去掃馬路,送快遞,當工人……”,在學生心中,體力勞動成了貶義的詞匯。而在班級教育中,“今天你遲到了,罰做一天值日。”勞動經(jīng)常成為懲罰的手段,學生自然而然厭惡勞動,抵抗勞動。
勞動能力的培養(yǎng)既包含了勞動知識和勞動技能的學習,又涵蓋了勞動所促進的學生人格的塑造、德性的發(fā)展以及綜合能力的成長。
在家庭教育中,家長往往擔心孩子吃苦受累,或者圖省事,怕麻煩,所以從小就剝奪了孩子體驗勞動的機會。又或者在孩子勞動后,沒有給孩子應有的鼓勵和支持,讓孩子充分的體驗勞動,習得勞動能力。甚至部分家長還認為,將來是人工智能的時代,很多勞動都將被替代,那么學習勞動毫無意義。
勞動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fā)展的基本前提,是和德、智、體、美并列為五育之一的教育方式。然而,家長和班主任對勞動的價值缺少深刻的理解,簡單地將勞動教育歸結為生存能力和體力勞動能力的教育,而沒有認識到勞動過程中的付出是一種德育,勞動過程的實踐是一種將智育,勞動過程中的體力行動就是體育,而對勞動結果的美學審視則是美育。家長往往人為地將勞動和學習對立起來,而忽略了勞動教育對學生的終身發(fā)展所起到的作用,從而導致了勞動教育在家班共育過程中被邊緣化。
面對班級中學生們在勞動教育上的不足,我認識到只有家長和班主任協(xié)同合力,家班共育,才有可能樹立學生們正確的勞動觀。
首先,我在班級中開展了一次家班論壇,由學生和家長一起參加。論壇從對勞動的認識開始,讓學生們討論了他們對勞動的認識,學生們普遍能認識到勞動是社會生存和發(fā)展的基礎,是追求幸福生活的根本條件。但是,還有學生不能明確腦力勞動也是勞動的一種形式;還有同學覺得勞動就是為了賺錢,沒有意識到公益勞動的重要作用。同時,雖然學生能認識到體力勞動者和腦力勞動者是平等的,值得尊敬的;但是在未來的選擇上,大多學生都不愿意成為一名體力勞動者,知行不能合一。隨后,部分家長交流了勞動在人類不同文明時期的價值,交流了不同形式、不同層次的勞動。這次論壇,讓學生和家長對勞動的觀念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
班會后,我指導每個學生家庭制定了一份家庭勞動計劃書,并由家長和學生共同簽訂了一份勞動合同。勞動計劃由每個學生根據(jù)自身的實際情況出發(fā),從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逐步提高要求,增加難度,從而讓學生體會到勞動中的付出過程。同時和家長溝通后,確定了杜絕勞動后的金錢獎勵行為。孩子作為家庭的成員,承擔家庭勞動本身就是應盡的義務,也讓學生明白為他人勞動,可能會有物質或者精神上的回報,但是這些回報不應該是勞動的目的。
同時,我和家長們一起設計了“勞動任務卡”,對勞動行為進行了分類評級,通過打卡積分的形式對學生的勞動行為進行督促和評價。勞動行為分為“日常家務”和“特殊任務”兩類,不同的任務能獲得不同的積分。日常家務主要包括生活自理和簡單的體力勞動。而作為高中學段的學生,家長和班主任需要拓展勞動的外延。在高中施行勞動教育,除了幫助學生端正勞動態(tài)度、習得簡單的勞動能力外,還需要讓學生學會“心智、思維、學習、時間管理”等復雜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創(chuàng)新能力、社會責任、公民意識,這樣,無論時代如何變遷,學生都能在混亂中感知、探索并建立秩序和規(guī)范,而不可能被機器所取代。為此,我設計了一些特殊任務。
臨近寒暑假,我發(fā)布了一個特殊任務:利用所學知識和家長一起策劃一次“假期自助游”,要求考慮到時間成本,經(jīng)濟成本,家庭成員的興趣愛好等多方面綜合因素。而學生的調閱資料的能力、和家長溝通協(xié)調的能力、計劃決策的能力、經(jīng)濟的意識……都在這項勞動任務中得到了充足的發(fā)展。
在數(shù)學學習中,每當一個章節(jié)結束后,我布置學生根據(jù)已學過的知識設計一個習題,然后互相求解,互相評價。學生在這個勞動過程中發(fā)展了知識的綜合整理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
重陽節(jié)時,讓學生和爸爸媽媽一起為家里的老人打掃房間;過年時,和長輩們一起籌備一頓年夜飯。有好多學生分享“第一次和家人準備年夜飯,蛋餃原來是這樣做成的”。這個過程中,學生對家庭的責任感,對“孝”文化的理解,都有了不一樣的認識。
在班級里舉辦了“勞動工具創(chuàng)新大賽”,讓學生對現(xiàn)有的勞動工具提出他們的設想和改造方案,并加以實施。結果,同學們的想象力不斷起飛,甚至有一個學生根據(jù)網(wǎng)上的原理結合物理學知識自制了一個手推式掃地機。學生的思考和創(chuàng)造的能力,在設計和交流中不斷提高。
通過活動的踐行,家庭和班級中學生的成長環(huán)境有了明顯的區(qū)別:
不少家長反饋:家里的親子關系好多了。通過勞動教育的施行,學生和家長共同計劃、一起參與,溝通渠道通暢了,情感交流增多了。
班級的集體榮譽感顯著增強了,通過勞動教育,學生對班級衛(wèi)生特別重視,連續(xù)多次獲得了年級里的“流動紅旗”。學生對集體的歸屬感、協(xié)作感在勞動教育的過程中不斷提高,班級形成了一種志同道合的內驅力。
學生的綜合能力明顯增強,原先很多家長擔心會不會影響到學習成績,但是在家班共同推進勞動教育后,學生成績不但沒有下降,還有相當一部分同學得到提高。學生在勞動教育中收獲了勞動的技能,堅韌的品質,合作的精神,人格的成長,精神的幸福。正如前蘇聯(lián)教育家馬卡連柯說的:“勞動永遠是人類生活的基礎,是創(chuàng)造人類文化幸福的基礎?!眲趧咏逃粏问墙虝W生基本的生存生活能力,還要關注學生的終身發(fā)展,為學生的人生信服奠基。
家班協(xié)力,合作共育是推進勞動教育的必由之路,但是在實踐過程中,有些學生還不能真正理解勞動教育的意義,有些家長還是覺得智育是家庭教育的首要因素,導致勞動教育流于形式,浮于表面。同時,班主任在參與的過程中,也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以保證勞動教育的落實,對班主任老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家班共育,還存在著分歧,存在著反復。家長對學習成績的重視依然根深蒂固,家班共育不可能一蹴而就。
然而,只要家庭和班級、家長和班主任不斷地在教育過程中堅持探索和嘗試勞動教育,那么勞動教育終能花開滿樹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