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夢夢/哈爾濱師范大學
比較句一直以來都是現(xiàn)代漢語語法研究的熱點。比較句就是對不同事物進行比較的句子。因此,比較句中一定要出現(xiàn)兩種或者兩種以上的事物。同時,應該有比較的結果,即兩事物之間的差別。漢語中表示比較的方式從大的方面來看,主要有兩大類:比較事物、性狀的異同和比較性質或程度的差別、高低。同時每一大類里面又包含了一些不同的比較格式。凡是用來作比較的句子都可以稱為比較句,其中最為常用的比較句有“比”字句、“不如”句、“跟/和/同/與/像……一樣”句等。
“比”字句能用來表示兩個人或兩種事物在性質、程度的差別或高低,還能用來表示同一個人或者事物不同時期的比較。這里的比較對象是由介詞“比”引出來的,比較的結果用謂語來表示,“比”與其賓語在句子中作狀語。當“比”字句用于兩種不同事物(A/B)的比較時,事物A、B 可以是名詞、動詞、形容詞或者小句,一般這種情況下A、B 的詞類或結構相同;當“比”字句用于同一個事物不同時期前后時間段的比較時,B 通常是時間詞;“比”字句中“比……”既可以放在補語之前也可以放在動詞之前。它的基本句式主要有:
(1)A 比B+形容詞(差別)
例句:我比弟弟高。
(2)A 比B+動詞+賓語/補語
例句:弟弟比我跳得好。
(3)A 比B+形容詞+差別程度
例句:姐姐比我大兩歲。
(4)A 比+B+動+數(shù)量
例句:今年的產(chǎn)量比去年提高了兩倍。
(5)A 比B+早(晚)/多(少)/難(易)+動詞+差別程度
例句:我比你多寫了三道題。
(6)A 比B+ 更(還)+ 動 詞/ 形容詞
例句:哈爾濱比南極還冷。
(7)主 語+ 一+ 量 詞+ 比+ 一+量詞+形容詞
例句:日子一天比一天難。
“有”字句在比較句中是指A 達到或者沒有達到B 的標準,“有”是“達到”的意思。它的基本句式主要有:
(1)A 有B+(這么/那么)形容詞
例句:媽媽有你這么白嗎?
(2)A 沒/沒有B+(這么/那么)形容詞
例句:哈爾濱沒有上海那么熱。
(3)除了形容詞以外,能夠衡量程度的動詞或能愿動詞也都可以用“有”字句
例句:她沒有我那么喜歡唱歌。
比較句“不如”與“沒有”的用法很相近,不同點在于“不如”表示A 在所比較的方面“不及”或“比不上”B。它的基本句式主要有:
(1)A+“不如”+B
例句:這道菜不如那道菜。
(2)A+“不如”+B+形容詞
例句:這件衣服不如那件衣服好看。(3)A+“不如”+B+形容詞+補語例句:他說漢語說得不如我流利。
這一比較句比較的是兩個人或者兩種事物在性質、數(shù)量、狀態(tài)或者程度上的異同,表示兩種事物相同。這個比較句中的“跟”可以換成“和”、“與”、“同”等,“一樣”也可以換成“類似”、“相似”、“相同”、“差不多”等。但要注意的是,除了“差不多”外,其他幾個詞后面不可以再加形容詞。它的基本句式主要有:
(1)A 跟B 一樣+(形容詞/動詞)
例句:她跟妹妹一樣漂亮。
(2)A 跟B 不 一 樣+(形 容 詞/動詞)
例句:他跟弟弟不一樣高。
(3)“A 跟B 一樣”做定語
例句:我想買一個跟你的一樣的書包。
在漢語中,可以充當比較句中比較值的詞語受到很多限制,因此在學生學習時常常遇到很多困難,所以在比較句中出現(xiàn)了很多詞語誤用方面的偏誤。由此可見,漢語比較句是留學生學習的一個重點和難點,因此我們要好好研究比較句的偏誤,在教學中不斷強化。
比較句中常出現(xiàn)比較值的誤用。在“比”字句中,比較產(chǎn)生的結果就是我們說的比較值,它是對兩個事物的共同存在部分進行比較加以說明的,所以比較值應該在語義上與比較的點相搭配。留學生在學習“比”字句時,往往是由比較值和比較點不搭配所產(chǎn)生的。
比較句中的誤加,會讓一個句子出現(xiàn)冗余成分,從而導致句子表達有誤。在比較句中,通常會有程度副詞的誤加,如“這個蘋果比那個蘋果很大”,多加了程度副詞“很”;“了”字的多余,如“你比我多學了半年漢語了”,留學生誤認為通常句子末尾加“了”才是完整的句子形式,其實不然,這句就應該去掉尾部的“了”;比較值的補語多余,如“哥哥有我高一點兒”,“有”、“沒有”指的是進行比較的兩者有共同的或不同點,并不是強調被比較的兩個事物的差別。所以在“有/沒有”句子中不需要再加補語來表示差異。還有語義重復的誤加等等情況。
在一個句子中,因為缺少一些成分從而導致句子表達不清晰甚至表達有誤,這種情況便是比較句中會產(chǎn)生的遺漏偏誤類型,一般有比較項缺失、比較值缺失兩類。如“我學寫漢字中遇到的困難比多”,句子中是說在某方面困難更多,應用“比較多”而不是“比多”,這就是比較項缺失導致句子表達模糊不清;又如“哥哥跑步比我一點兒”,把比較值得補語錯誤的理解為比較值,少了比較值導致句子意義不完整。補語是不可以獨立作句子比較值的,應該說“哥哥跑步比我快一點兒”。
學生在學習中不清楚句子里的各個成分之間的關系,常常會把句子中某一個或某幾個成分放錯位置而產(chǎn)生偏誤,我們將這種偏誤叫做錯序。我們把錯序歸結出了比較項錯序、比較值錯序、“不”字錯序、“這么、那么”錯序、“越來越”錯序等五種情況。如“她的衣服價格比我的不高”應該說成“她的衣服價格不比我的高”,“我哪有他那么跳舞好啊”應該改為“我哪有他跳舞那么好啊”,“越來越多說漢語的人多了”應改為“說漢語的人越來越多了”。
比較句與其他句式混在一起,產(chǎn)生語義的沖突,使句子意義表達不清晰,這種偏誤被稱為雜糅。其中最主要的有“比”字句與其他句式雜糅、“有”字句與其他句式雜糅、“越來越”與其他句式雜糅、“像”與其他句式雜糅。如“比”字句與“跟……一樣”不能同時出現(xiàn)、“有”字句與“跟……一樣”不可同時放在一個句子里,“像……一樣”和“跟……一樣”兩種句式雜糅產(chǎn)生了兩個比較的結果。
綜上述所述可以推斷:一方面,學生學習漢語時母語負遷移、目的語知識過度泛化,學習策略不當產(chǎn)生了“比較句”的偏誤,另一方面,目前市面上教授漢語的教材種類多,質量、內容參差不齊,對于“比較句”的講解過于簡潔,教材死板不具有實用性。從這兩方嗎可以看出,我們的偏誤產(chǎn)生需要學生與老師共同努力減少。
學習漢語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能急于求成。在教授比較句時,更應由易到難,由簡到繁,打好基礎,才能減少偏誤。第一,“磨刀不誤砍柴工”,選取一本好的教材是教學成功的利器,在教授比較句時,教師應仔細選取高質量的講解比較句的教材,讓學生在學習時能夠清晰明確的了解這個知識點,控制好難易度,才能讓學生學透吃透,減少偏誤。第二,老師是學生學習的引路人,老師運用合理的教學方法,才能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習效率。例如“比”字句,可采取分等級教學,首先在初級階段學習最簡單的“A 比B……”句式,再不斷深入學習復雜的比較句句式。因為句式的偏誤情況不只是出現(xiàn)在初級漢語學習階段,在中、高級學習階段仍然會出錯。所以采取分級教學,循序漸進,給學生消化知識的空間,這樣有利于避免比較句用法的混淆。第三,語言學習最高效的方法就是實際操練,在比較句的教學中,教師不能滿堂灌、一人云,應當多設計操練互動,讓學生在練習中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老師一方面要選擇高質量的練習內容,有設計的進行課堂操練,提高學生積極性,針對性的解決偏誤問題。另一方面,選擇適合學生的操練活動,有趣生動的反復操練,強化學生對比較句的記憶與理解并及時發(fā)現(xiàn)偏誤問題以便于及時糾正。在反復的操練、糾錯、練用過程中引導學生學習應用,保證學生掌握比較句,相信這會對留學生學習漢語有很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