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珍珍/天津外國語大學(xué)
詩歌擁有簡潔的語言,豐富的意象,協(xié)調(diào)的韻律和特有的形式內(nèi)容,是語言藝術(shù)的最高形式。詩歌獨特的藝術(shù)性使得詩歌翻譯并非易事。眾多翻譯和文學(xué)家都指出過詩歌翻譯的困難。詩歌雖難譯,但并非完全不可譯,只是詩歌的翻譯存在一定的可譯性限度。劉宓慶指出:“語言之間是可譯的,因為語際間存在著基本的,廣泛的意義轉(zhuǎn)換條件和手段。但可譯不是絕對的,因為在語言各層次中存在著使語際意義轉(zhuǎn)換不能完全實現(xiàn)的種種限制。這些限制,就是所謂的可譯性限度?!痹谠姼璺g方面,這種可譯性限度存在不同的原因。筆者將主要從語言和文化兩個層面來進行分析。
卡特福德提到:“語言的不可譯性指在語言形式方面,譯語沒有與源語文本相對應(yīng)的形式特征?!痹谧g詩時,詩歌語言的獨特性要求譯詩時既要保留詩歌韻律美,又需同時兼顧修辭手法的忠實再現(xiàn),并非易事。
詩歌往往具有音韻與節(jié)奏的美感,中西方詩歌的韻律有所不同。中國詩歌注重韻律,多為五律和七律,講究詩歌末尾的押韻。而法語詩歌講究的往往是音節(jié)數(shù)量的對應(yīng)一致,音節(jié)可以從二音節(jié)到十三音節(jié)。中法語言上的差異,造成完全譯出音韻美是有障礙的,很難去把握這種音韻與節(jié)奏的精妙之處。
此外,修辭手法也是難譯之處。例如中國詩歌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修辭手法“雙關(guān)”,如“春蠶到死絲方盡”中的“絲”,是思念的“思”諧音上的雙關(guān),詩歌翻譯很難將“絲”的雙關(guān)寓意譯出來。由于法漢在思維方法,審美趣味性和語言表達方式上存在不同,很難實現(xiàn)修辭手法翻譯的完全對等。
卡特福德把文化不可譯性產(chǎn)生的原因歸結(jié)為:“與原語文本功能相關(guān)的語境特征在異域文化中不存在?!弊g詩者在進行翻譯時,同時也須考慮到文化因素的影響,忽略不同文化的多元性,會影響詩歌文化內(nèi)涵的傳遞以及兩種文化之間的交流。
由于地域文化的差異,典故的翻譯也是可譯性限度之一。例如出自《五柳先生傳》中的“宅邊有五柳樹”,陶淵明的淡泊榮利,使“五柳”從此成為隱者的代指。這類典故對于文化背景不同的詩譯者來說是困難的。其次,中國詩歌都有一種意境美,無論是借景抒情還是寓情于景,由此抒發(fā)的情感和描寫的意境,往往很難再現(xiàn)。
詩歌翻譯存在限度,但也有其策略和方法。許淵沖教授提出的“三美”論詩歌翻譯標(biāo)準(zhǔn),為詩歌翻譯實踐做了很好的范例。
“三美”指意美,音美,形美。許教授指出:“譯詩要像原詩一樣能感動作者的心,這是意美;像原詩一樣有悅耳的韻律,這是音美;還要盡可能保持原詩的形式,這是形美?!薄叭勒摗睘樵姼璧姆g提供了明晰的且具體的原則和方法,因而廣受詩歌翻譯界的推崇。
《
飲酒·其五》
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A u l i e u p e u p l é j'a i b a t i m a chaumière;
Du bruit des voitures je n'entends guère.
Comment est-ce qu'au bruit on ne s'éveille?
Ce qui est loin du c?ur l'est des oreilles.
Cueillant sous la haie d'est des chrysanthèmes,
A l'aise on voit les monts du sud qu'on aime.
L'air s'y exhale frais nuit comme jour;
Les oiseaux volent ensemble de retour.
Il y a quelque chose de vrai qui m'inspire;
La parole manque pour vous le dire.
針對音美的翻譯,許淵沖指出:“譯文可以借用譯入語讀者喜聞樂見的格律,選擇和原文音似的韻腳, 還可以借助于雙聲、疊韻、重復(fù)等方法來表達原文的音美?!弊g者要傳達一首詩歌的音美也就是要去傳達原詩作者想要表達的音韻及節(jié)奏的美感。
這首古詩中,整首詩在末尾均押韻了an,一韻到最后一句,讀起來瑯瑯上口。許譯本也盡力押韻,一二句中的re,三四句中的ille,五六句中的me,七八句中的our,末尾兩句中的ire 等韻音,足以體現(xiàn)許教授的文學(xué)底蘊之深厚。雖然盡力做到了音美,然而形美和意美卻有所缺失。為和oreilles 押韻,三句末尾用了éveille,可理解成:為什么我沒有覺醒呢?而詩歌原意想表達的是為什么我能做到身處鬧市,卻不聞車馬喧囂聲呢?意思表達上是存在一些不一致的。
形美方面,許教授認為:“關(guān)于詩歌的形美,還有長短和對稱(對仗工整)兩個方面,最好也能做到形似,至少也要做到大體整齊?!睆脑娚峡?,此詩每句都為五字,形式整齊。許教授在法譯時,長短句結(jié)合,多為十和十二音節(jié),較好的達到了詩歌的平衡。但是由于法語詩歌的特點,譯本詩句長短不一,難以做到在傳達詩歌內(nèi)容的同時,準(zhǔn)確表現(xiàn)此詩對仗工整的形美。
關(guān)于詩歌翻譯的“意美”,許教授提到:“意美有時是歷史的原因或者是聯(lián)想的原故造成的。譯成另外一種語言,沒有相同的歷史原因,就引起相同的聯(lián)想,也就不容易傳達原詩的意美。”因此在譯詩時,要仔細去揣摩詩人想表達的深刻含義。如第一句中的“車馬喧”是雙關(guān)修辭,指的不僅僅是鬧市中的車馬喧鬧,還暗指世俗往來的紛擾和喧囂。意指作者雖居于鬧市之中,但內(nèi)心卻遠離了功名利祿的俗世。許譯為“Du bruit des voitures je n’entends guère.”是字面上的直譯,背后的雙關(guān)含義卻無法譯出,讀者也很難從譯文中體會到內(nèi)含的深刻蘊意。從這里看出,此詩譯本也難以達到真正的意美。
同時,這首詩展現(xiàn)了豐富的意象,第三句中,詩人用到了籬笆、菊花、山鳥、落日、人、等多個意象,展現(xiàn)了一副淡然質(zhì)樸,湉淡悠遠的自然景色,表面寫景,實際是寓情于景。暗寓了詩人超脫于塵世之外,對自然的熱愛與向往。譯 本 還 原 了 從“chrysanthèmes、aise、monts、air、oiseaux”等事物,翻譯的流暢自然,然而意境的美感卻不能完全傳遞出來。
許教授以“三美論”為詩歌翻譯提供了標(biāo)準(zhǔn)及原則,運用了一定的翻譯技巧和策略進行詩歌翻譯,或多或少的降低了一些可譯性限度,堪稱詩歌翻譯的典范。但從“三美論”的視角來看,許譯本在傳達原詩的音美、意美、形美三方面時仍有一些缺失。
語言與文化一定的共通性使詩歌翻譯成為可能,語言與文化的特殊性又使得詩歌翻譯存在難以逾越的阻礙。詩歌翻譯實現(xiàn)真正的“三美”確實是很難完成的理想。許教授憑借深厚的文學(xué)素養(yǎng)以及長期的翻譯實踐,運用一定的翻譯策略和技巧,精心斟酌翻譯詩歌的用詞造句,使詩譯盡可能的傳遞原詩的意境和韻味,其他的詩歌翻譯工作者也應(yīng)學(xué)習(xí)實踐,將詩歌翻譯的可譯性限度降到最低,繼而為中國詩歌的翻譯傳播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