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克思十分關注“人”的問題,他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人類的自由和解放事業(yè)。馬克思所做的全部研究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都是人,這些研究的終極目標只有一個,那就是——解放全人類。但是要解放人,首先要明白“人是什么”。馬克思對這個問題進行了長期的探索并最終形成了科學的人學理論。
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完成了對人的本質的初步認識。在這本著作中,馬克思吸收了黑格爾用勞動的觀點來說明人的本質的思想以及費爾巴哈的“類存在物”的概念,將他們進行綜合并實現了超越,形成了自己的“異化勞動”的理論,提出人的本質是“自由自覺的活動”的觀點。
在《手稿》中,馬克思指出“一個種的整體特性、種的類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動的性質,而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恰恰就是人的類特性。”[1]馬克思這里所說的“自由自覺的活動”指的就是人的勞動實踐。馬克思對勞動的理解與黑格爾是完全不同的。黑格爾的所說的勞動是從人的思維和精神出發(fā)的抽象的勞動,而馬克思所指的勞動是人的物質生產活動,是存在在現實中的人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活動,,是對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具有根本決定性意義的活動。
《手稿》雖然也使用了“類存在物”的說法,但馬克思與費爾巴哈是完全不同的。費爾巴哈所理解的人是抽象的,他關注人的自然屬性,認為人的自然屬性就可以說明人的本質。然而,馬克思看到了人的社會屬性,他認為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人的“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也就是生產實踐活動,正是這種活動把人和動物從本質上區(qū)別開來,“正是在改造對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證明自己是類存在物”[2]。這時,馬克思已經認識到了費爾巴哈從自然性來說明人的局限,他發(fā)現了人超出自然、與動物不同的部分,這就是人的勞動實踐。
在《手稿》中,馬克思認為人的本質是“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但在資本主義中人并沒有實現自己的本質?;诖?,馬克思提出了自己的“異化勞動”理論,探討了異化產生的根源以及消滅異化的途徑,開始了尋求人類現實解放道路的艱難歷程。馬克思認為人在資本主義生產中痛苦不堪,資本主義私有制扭曲了人的本質,人的本質要實現“復歸”,人要獲得真正的解放和發(fā)展只有在共產主義社會中實現。馬克思此時還沒有完全擺脫費爾巴哈人本主義的影響,對人的理解仍然停留在具有抽象性質的人上面。他像費爾巴哈一樣先假定人有一個固有的本質,由此來說明人與自己的類本質的異化并希望通過共產主義來實現人本質的“復歸”,此時馬克思還沒有意識到人的本質不是先驗的,而是后天不斷發(fā)展形成的。
綜上,可以看出馬克思在《手稿》中,既批判了黑格爾“抽象精神的勞動”思想,也對費爾巴哈的“類特性”作了新的定義,但由于當時社會環(huán)境的復雜性和各種思想的相互抨擊,馬克思人的本質思想還有很大局限性。
馬克思1845年在布魯塞爾完成的《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批判了舊唯物主義,徹底擺脫了人本主義將人看成是抽象的、脫離現實的人的影響,從實踐活動出發(fā),把人的本質歸結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3]。
在《手稿》中馬克思認為人的本質是“自由自覺的活動”,到了《提綱》中,馬克思把人的本質概括為“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這兩個階段馬克思對人的本質的看法看似有很大不同,但我認為他的思想其實是一脈相承、逐漸深化的。在任何社會形態(tài)和歷史階段中,勞動作為人的“類本質”都體現出了人與動物的區(qū)別,這一點是不變的。但如果只從人與動物的區(qū)別上來理解人,那人永遠是抽象的,因為勞動是現實的勞動,不同歷史階段有不同的勞動方式,因此,要說明現實的人的本質,就必須從人的實踐活動出發(fā),揭示實踐活動中隱藏的人的社會關系,從而在具體的社會歷史中說明人和人之間的區(qū)別。
《提綱》中馬克思指出費爾巴哈的人本學雖然批判了黑格爾的“絕對精神”,在自然觀上堅持了唯物主義,但他們只從直觀、抽象的角度去理解人,把人看作永恒不變的,從而忽視了人的社會本質和歷史具體性,在歷史觀上陷入唯心主義。馬克思在徹底地批判了費爾巴哈“人的本質”抽象性的基礎上,闡述了自己對人的本質的新看法,他把人的本質與社會性聯系了起來,指出“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瘪R克思認為,人不只是自然存在物,更是社會存在物,人生活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之中,并在人與人交往的關系中逐漸結成家庭、社會、國家等社會關系。人的本質,正是在這些社會關系中形成的,是具體的,而不是先天就存在的。費爾巴哈從自然性方面把人與動物區(qū)分開來,而馬克思從社會性上把不同社會關系和生活條件的人區(qū)別開來。這一認識使他在歷史觀上也堅持了唯物主義,克服了費爾巴哈人本學的根本缺陷。
《關于費爾巴哈提綱》被恩格斯稱為是“天才的萌芽”,其中的思想在隨后的《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得到貫徹。《形態(tài)》是馬克思新世界觀的全面闡述,標志著其物史觀的成熟。馬克思不再只是關注人的類本質和社會本質,他開始關注使個人成為獨一無二的人的個體本質,馬克思開始強調“個人”,這里的“個人”是活生生、現實的個人。
《形態(tài)》中馬克思把研究重點轉向“現實的個人”,并將“現實的個人”作為唯物史觀研究的首要前提。這里所說的“現實中的個人”是在一定歷史條件和社會制度下從事實踐活動的、進行物質生產的、不受他人任意支配的個人。這里的物質生產活動指的就是生產實踐。那“現實的個人”的本質又是由什么決定的呢?馬克思指出是由它的社會關系尤其是生產關系決定的。人在現實生活中形成各種各樣的社會關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物質資料生產關系,人生產什么、怎樣生產決定了人是什么樣的,也就決定了人的本質。而生產關系又隨著人的實踐不斷自我運動、自我發(fā)展,這就決定了現實的人的本質也是不斷發(fā)展完善的。
馬克思是在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基礎上探討人的本質的,是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中探討人的本質的。這種立足與生產關系中的“現實的個人”使馬克思人的本質的思想建立在了科學論證的基礎之上,也為此后他深刻揭示資本主義社會的內在矛盾及其根源,進而找到人的自由與解放的科學路徑奠定了重要的方法論基礎。
馬克思與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與《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一起,完整系統的闡述了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在這兩本著作在人的本質的問題上有著一致性,但相對于《提綱》,《形態(tài)》人的本質的思想更加強調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并提出了人的全面發(fā)展,人的解放以及共產主義的初步設想等,所以其思想相對于以往更加完善。
在《手稿》中,馬克思擺脫了黑格爾“絕對精神”的束縛,在費爾巴哈人學思想的影響下提出了“人的本質是自由而有意識的活動”;在《提綱》中,馬克思大膽批判費爾巴哈等人“抽象的人”的人學理念,立足于實踐,提出了“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而到《形態(tài)》中,馬克思超越了自己以往思想的局限性,確立了唯物史觀,進一步闡明了生產關系對人的本質研究的重要性,確立了人的事實本質是在生產實踐中發(fā)展的“現實的個人”的觀點。這三個階段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的具體看法雖然不同,但絕不是前后割裂的,而是有著內在的邏輯一致性。在以后對“人的本質”這一問題的研究中,我們要把馬克思各階段的思想綜合起來進行考量,這樣不僅有助于我們更好更全面的理解馬克思主義的人學思想,而且有主意全面理解“實現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發(fā)展”的最高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