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寧
/長沙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
翻譯不只是語碼層面的交流,兩種語言所承載的文化也需表達出來。眾所周知,各語言背后的社會文化不盡相同,語言便具有其獨特的民族特征,特別是那些蘊涵著鮮明文化特征與濃厚文化底蘊的文化負載詞。廖七一教授曾說“文化負載詞是對一國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詞、詞組、習語、成語和典故的標志。通過這些詞,特定民族在悠久的歷史進程中逐步積累起來的有異于其他民族特有的生活方式將得以體?!盵1]。
“文化負載詞”是指包含有中國文化內(nèi)涵的詞語,根據(jù)英國語言學家和翻譯理論家Eugene Nida的觀點,文化依照其特征可分為生態(tài)文化、物質(zhì)文化、社會文化和語言文化[2]。參照這類分類方式,聯(lián)系文本的特色,文化負載詞也可分為生態(tài)文化負載詞、物質(zhì)文化負載詞、社會文化負載詞、語言文化負載詞。其中語言文化負載詞是指不同語言在語音、語素、詞匯和句法特點各方面的反映[3]。語言文化負載詞是反映一種語言的語音,語法形態(tài)和句法系統(tǒng)特征的詞,增加了翻譯的難度[4]。從文學色彩角度來看,成語俗語博大精深,凝練精妙,譯者很難用簡略的英語完整闡述其內(nèi)涵;從風格上看,成語俗語有的亦莊亦諧,有的行文犀利,翻譯成英語有時也難以勾畫出其精妙的內(nèi)涵。
由于存有相異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和文化氛圍,不同民族的人們對同一意象可能產(chǎn)生不同的反應(yīng)和聯(lián)想,這是跨文化交際和語言翻譯中需要跨越的又一種障礙[5]。漢語成語格式簡短凝練,寥寥幾個字卻內(nèi)涵精深,外延悠遠。在相異的文化背景下,譯者如果不對成語背后的寓意加以深入說明,譯語讀者很難把握到汪洋浩博的中華文化其字面背后的深層文化涵義或聯(lián)想到與之相關(guān)的故事。
例句一:道理很簡單,所謂“百家爭鳴”,貴在“爭”上;相反,頂峰兀立,一錘定音,倒是令人擔憂的。
翻譯稿:It is easy to understand that expressing their own words is necessary among various viewpoints of academic schools;on the contrary,it’s alarming that only one school of thought stands out sharply,setting his tone with one beat of the gong(gives the final word in academia).
例句二:使翻譯實踐擺脫“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主觀臆斷
翻譯稿:Translation practice should be free from the subjective assumption that different stakeholders have different views.
例句三:筆者不太喜歡這種頭痛治頭,腳痛治療腳的方法。
翻譯稿:The author did not agree the adoption of sporadic steps as the physician who only treats the head when the headaches occur.
例句一中的“頂峰兀立”在書中指學術(shù)界有的思想自成一派,獨樹一幟。筆者在翻譯“頂峰兀立”時,腦海浮現(xiàn)的就是一幅畫面——一座山峰平地拔起,危峰嶙峋。這幅圖是基于筆者的一些感性認識,筆者要做的是將此幅“圖”描述清楚,剖析透徹,既然原作者是通過成語隱喻了當今譯壇可能存在“獨家之言”的現(xiàn)象,那么譯者須要向目的語讀者清楚明確地傳達這份信息。于是筆者先將圖像(image)解構(gòu)、剖析,重獲一層文化圖式(schema),再去進行翻譯轉(zhuǎn)換,讓目的語讀者在看到圖像(image)之余還可以感受到這幅畫面背后的隱喻內(nèi)涵。因此筆者的譯稿就將“頂峰”含義意譯出來,直譯“兀立”讓畫面形象感能直接被目的語讀者所感知。圖式(schema)概念源于格式塔心理學,圖式理論由德國哲學家Immanual Kant于1781年提出[6],英國心理學家Frederic Bartlett進一步發(fā)展[7],美國智能專家David Rumelhart完善的[8]。不同民族有類似或不同的認知方式,思維里固有的文化圖式也有相似或相異。筆者通過意譯加直譯的方法,構(gòu)建文化圖式實現(xiàn)文化負載詞文化信息的有效傳遞,達到提高翻譯質(zhì)量,促進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例句三中“頭痛治頭,腳痛治療腳”也是非常典型的中國俗語,若完全直譯,無疑會讓不懂中文的人感到莫名其妙;若悉數(shù)意譯又失去了原文的形象性,這就需要直譯與意譯相結(jié)合,使得譯文既清楚準確,又能形象地讓目標語讀者聯(lián)想到畫面。結(jié)合原文語境,原作者表達的是翻譯也是由多種因素相互制約的過程,要全面分析,切忌什么地方有問題就在什么地方解決,臨時應(yīng)付。因此譯稿既意譯出俗語背后含義又直譯出醫(yī)生的這種看病手段,更貼合原文作者的意思。
“百家爭鳴”在書中指的是“在改革開放這樣一個短暫的時間內(nèi),人人解放了思想,個個都在考慮問題,因此新理叢出,令人眼花繚亂”。源語讀者首先聯(lián)想到的畫面是諸子百家薈萃一堂,互相爭辯。若直譯“百家”對于異語讀者來講很難聯(lián)想到相關(guān)的圖式來理解,而譯稿省略了對典故的翻譯解釋,但同樣也能激發(fā)出異語讀者相同的圖式。筆者這里采用的省譯法也印證了“圖式翻譯”這個說法。文化圖式下的作品翻譯,是為了迎合目的語讀者的認知圖式和閱讀期待,避免產(chǎn)生不同文化間的沖突而采取各種有效和科學的翻譯方式[9]。
例句二中“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是非常典型的語言文化負載詞,聯(lián)系語境,原文作者本意并不是在支持“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樣的說法,筆者翻譯這句諺語時發(fā)現(xiàn)漢語結(jié)構(gòu)對稱,但是兩個部分所表達的含義實際上是相似的,因此從實際出發(fā),采取省譯法,以免譯文累贅。并且能傳達原作者的學術(shù)觀點,因為“stakeholder”指的是利益相關(guān)者,譯者在翻譯實踐中所表達的觀點若與自身利益相關(guān)難免就偏向“主觀臆斷”。
“一錘定音”本意是指銅鑼的音色響度取決于制造鑼的最終次錘擊,進而延伸為憑借一句話做出決定。而在原文中作者想表達某突出的派別給翻譯學術(shù)做絕對的、看似權(quán)威的定論。如果只是直譯,并非能夠完整地傳遞原作者的深刻用意。異化翻譯固然會犧牲譯文的一些“可理解性”,因此譯者可增加注釋來進行補充,從而于一定程度上填補可理解性上的損失。筆者采用直譯加注的方法,既貼合了原文作者想要傳達的學術(shù)問題,又將此語言文化負載詞的深刻含義道明,這樣同時兼顧學術(shù)的客觀性在文化語境中的凸顯以及在跨文化交際中平等輸出中國文化的必要。筆者由此聯(lián)想到了Nakayama 和Halualani指出在跨文化交際中應(yīng)遵循三個平等原則:語言平等原則、文化平等原則與信息交流平等原則[10]。
筆者以為翻譯語言文化負載詞不但要體現(xiàn)異語文化色彩,滿足目標語讀者求新與求異的文化需求,還要恰當?shù)仨槕?yīng)目標語讀者的文化語境。譯者既要考慮到文化與內(nèi)容的兼容性,又需要讓讀者通過字面抓住反映的知識背景,否則文化負載詞便失去了意義。因此,除了對原有的文化負載詞進行剖析,論述文化負載詞的積極意義之外,筆者也提供一些具體的英譯策略建議,以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對外翻譯的質(zh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