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翩翩/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qū)越溪中學
有這樣一句話“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對于教學工作而言,勞力而不勞心,只會陷入僵硬的教學模式,沒有創(chuàng)新可言。日復一日的教學內容早已了然于心,如果教師滿足于不斷的重復內容,而不與時俱進加入新的內容,那么教學就會變成一項體力勞動,教師和學生都處于消耗的狀態(tài)。反之,勞心而不勞力,則一切想法束之高閣,無法實踐運用于教學。如果教師只顧頭腦中設想新的教學方法,而不去實踐,無法結合具體的教學情境,那么一切都是紙上談兵毫無用處。
如何組織教學內容來引導學生更好的學習,是一門需要勞心的工作。教育事業(yè)既勞力又勞心,教師如何做到在勞力上勞心,把教學做合一結合起來?
單純的勞力,只是蠻干,不能算做;單純的勞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是在勞力上勞心。做事情要學會思考,聯(lián)系書本,結合經驗。改造用得著的一切工具,使這件事做得最好。我們還要學會舉一反三,思考事情之間的聯(lián)系與影響。從事物中提取規(guī)律,由表及里,由片面到系統(tǒng),由具體到抽象。聯(lián)系我所教的美術學科,美術學科是一門融匯多門學科的科目,人文、歷史、建筑、地理等等元素包含其中,美術課本選取的只是藝術長河中小小的一個方面,像是一個展現(xiàn)世界的窗口。比如江蘇鳳凰少年兒童出版社的美術課本,《園林 探幽》這一課,教師在備課的時候,用好課本提供的角度,結合系統(tǒng)的園林書籍,走訪相關的蘇州園林,采訪有關的工作人員,結合照片、錄像,可自己拍攝一個移步換景的小視頻,將課本串聯(lián)成一條線索,引領學生感受藝術的魅力。探索園林的造園形式,只是里面的一個小方面,園林背后蘊含的文化內涵,則要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和環(huán)境因素。告老還鄉(xiāng)的隱逸生活,造園主人自身就擁有一定的文化修養(yǎng)和審美趣味。從有形的園林建筑到無形的理念傳達,這都是需要教師勞心的準備,需要不斷地積累沉淀自己。美術學科是一門視覺藝術,很多時候需要學生通過觀察圖片來獲得新的知識和感受,有些藝術作品比較抽象難以解讀,如何從具體到抽象,啟發(fā)學生思考?教師可先搜集作品相關的生活材料,如果是抽象變形的作品,就提供作品的生活原型,展現(xiàn)作者的創(chuàng)作過程草圖,提供作者的生平資料和藝術履歷,將這些背后的資料呈現(xiàn)給學生,讓學生小組討論,探究作品是如何一步一步演變的,作者創(chuàng)作發(fā)生了哪些改變,豐富的背景資料,需要學生用心去觀察,思考其中的變化,慢慢的學生學會了自主的去觀看畫面,去總結變化。實現(xiàn)了從具體到抽象,從片段到系統(tǒng)的轉變。在勞力上勞心,體現(xiàn)在教育上,也是教師心思的一種體現(xiàn),把我講變成學生講,把我想變成學生想。勞心一方面是對教材內容的組織,另一方面是對引導學生的準備。兩者結合,共同保障一個豐富完整的課堂。
教學不光體現(xiàn)在教師對課本知識的組織與思考,也體現(xiàn)在對如何更好的實施教學內容,更好的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這一思維的轉變,更體現(xiàn)在教師課外的自我積累與提升。備課、備學生、更要備自己。這也是在勞力上勞心的另一種努力。教師本身所學專業(yè)、個人的眼界和興趣點,都比較片面。而教學面對的是不同個性、不同興趣、不同成長環(huán)境的學生。若是教師不用心,采用一個模式,那教學效果可想而知。另一方面,若是教師不用心,局限于自己過往的知識和經驗,那么教學就會陷入止步不前的境地。在提升教師個人學識與專業(yè)能力上,如何做到在勞力上勞心?首先,針對教學內容,由點到線再到面,從書本出發(fā),尋找相應的書籍進行閱讀,將零散的知識點,通過補充閱讀,形成系統(tǒng)。其次,針對專業(yè)能力,從范畫入手。教師的范畫體現(xiàn)著自身對教材的理解與感悟。由一個主題可以發(fā)散式的創(chuàng)作,繪畫的形式、材料、技法的運用,都在一次次的精心準備中,得到鍛煉和提升。最后,可以在教學方式上提升自己。美術教學對學生的評價是一個很好的途徑。從單一的評價標準發(fā)展為多元的評價角度??梢允羌挤ㄉ系目隙?,更多的轉化成對創(chuàng)意、對情感、對價值觀的關注與肯定,讓學生體會到美術創(chuàng)作的樂趣。從小的角度出發(fā),付出努力與堅持,在勞力上勞心,獲得更快的成長速度。
在勞力上勞心,核心就是如何做的問題。陶行知先生關于做具體還提到以下兩點:(1)做必須用器官。做什么事便用什么器官。作為教師以往存在一個誤區(qū),以為用嘴說就是教,學生用耳聽便是學。今日看了陶先生的觀點,明白教學做合一是統(tǒng)一的,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都要調動器官,讓學生參與進來,教師傳授知識用的是嘴,那么也要相應的鼓勵學生用嘴說,說說他們的觀點,說說他們的感受,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這樣學生成了課堂的主人,教師成為一個引導者,把課堂還給學生。聯(lián)系到我在上美術欣賞課時,往往依賴于自己的講授,卻忽略了學生的感受,沒有留給學生思考和表達的機會,滿堂灌的課堂,教學效果也大打折扣。例如當我出示兩幅對比作品時,提問學生你有什么感受,學生往往不知道如何去對比畫面,說出自己的感受。如果我先讓學生仔細觀察畫面,再配合講解作者生平,請學生寫一寫這兩幅畫的造型、色彩、細節(jié)的區(qū)別,最后再請學生回答,自己對這兩幅作品的感受。學生眼、耳、手、嘴都被調動起來,讓學生去觀察、去比較、去討論,得出自己的結論。多感官,多角度,給學生充分發(fā)揮的空間,讓教學做合一走進課堂。
(2)做不但要用身上的器官,并且要用身外的工具。作為一名美術老師,教授美術不能僅僅依靠于課本?!抖嘧兊纳省氛n本中有很多關于色彩的圖片資料,但學生對這些照片并沒有什么感情,如果教師帶領學生在校園內走一走,一起用眼睛去尋找大自然中的色彩,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會立刻被調動起來,撿一撿校園里的石頭,再回到課堂中,請學生根據(jù)自己撿來的石頭,調出相應的顏色。同樣是色彩練習,但用了大自然中石頭這一工具,更能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作熱情。這是利用大自然中的工具?!队眯撵`接觸自然》一課,也是讓學生走出教室,到校園中對景寫生?!兑荒苛巳弧分v的是生活中的圖形符號,可課前請學生拍照搜集生活中的圖形符號,例如交通指示牌,公共標志,讓學生感受生活與美術的息息相關。這是利用生活中的工具。美術教學不僅僅在課堂,書本并不是唯一的教學工具,身外的工具更加豐富多彩,合理利用,美術課堂也能煥發(fā)生機。
教學做合一,以實際生活為中心的教育,實際生活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教授可以用到的技能,教授生活上蘊含的道理,能夠明理,可以生存。教學做合一,傳授全社會的經驗,教育上的經驗,一種是個人的,一種是人類全體的。經驗又分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敖又缃又Α蔽覀円詡€人經驗為基礎,才能去了解和運用人類全體的經驗。教師在教授知識時,要學會聯(lián)系學生已有的經驗,以此為基礎,再去發(fā)展新的知識。在學生知道的事情上,教師的講授才有了發(fā)展的可能,學生才能學到新的知識,進一步的發(fā)表自己的觀點,這是個層層遞進的關系。教師要相信學生的潛能,要相信學生直觀的感受,知識是慢慢積累而來的,教育也是慢慢發(fā)生作用的。
教學做合一,在勞力上勞心,是埋頭苦干還是花心思去想如何把事情做得更好。教學工作看似重復,其實每年面對不同的學生,會碰撞出新的火花。教學內容隨著教學年限的增長會變得熟練,但更要求教師本身吸收更多的課外內容,做好知識的積累。教學做合一,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是相輔相成的,調動多種身體器官,更好的組織學生參與課堂。更多的借助身外的工具,讓課堂聯(lián)系生活。陶行知先生關于教學做合一的思考,給了我很多的啟發(fā),讓我思考如何將理論用于課堂教學,讓我思考美術教學更廣闊的天地,讓我思考如何做一名更好的人民教師。教育的美好在于相互影響,教學相長,成長的是學生,也是教師自己。做一個知行合一的教師,在教育事業(yè)上努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