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津城建大學外國語學院
英語作為高校教學活動的基礎學科,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價值。隨著全球化的加深,各個學科和各個行業(yè)的發(fā)展都離不開各國之間的交流與分享,掌握英語這一國際通用語言變得日益迫切而重要。大學生具有較好的英語基礎,并且具備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通過深度學習訓練可以培養(yǎng)其合作學習、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的能力,提升學習效果,滿足個性需求。鑒于當前高校英語教學的現(xiàn)狀,融合各種有益的要素和資源,以信息技術為載體進行學習內容的傳授,引導學生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是必須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英語作為高校教學的必要組成部分,對于大學生的發(fā)展有著直接而重要的影響。經過英語教育工作者的不斷努力,目前我國高校的英語教學水平和質量已經得到了顯著的提升。在面對已經取得的成績的同時,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概括而言,高校英語教學的突出問題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英語學習是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在此過程中,不同大學生的學業(yè)基礎和興趣愛好存在鮮明的差異。由于大學生通常來自不同的省區(qū),進入大學前,英語學習的基礎存在著地域差別,并且個體之間的發(fā)展水平存在著一定的差距,這就在客觀上出現(xiàn)了個性化需求的現(xiàn)實問題。此外,不同的學生有著不同的學習興趣,有的學生喜歡體育運動項目,對于相關的英語短語、專業(yè)術語、文化背景知識等具有較為豐富的知識儲備。而有的學生則喜歡關注文藝主題,對于文學發(fā)展、藝術作品等有著濃厚的興趣,并且也積累了相關的英語知識,閱讀了一定量的文學作品。還有部分學生則喜歡歷史地理或者時事政治等主題,凡此種種導致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時,難以將學生的興趣點整合到一個主題活動之中,而在此基礎上的英語教學活動則更是難以完成,學習效果可謂是事倍功半。
從某種角度分析,英語教學是一門藝術,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和方法的講述,更重要的是進行文化情懷的陶冶與思維方式的訓練。這需要教師具備較高的文化修養(yǎng)、教學技巧以及教學情懷。但是,由于部分教師在工作中缺乏全面正確的認識,將教學工作看作是一個謀生的手段,亦或者因為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態(tài)度,包括學業(yè)成績等方面令人難以滿意,導致部分教師的教學方式方法較為僵化單一。某些教師自身也缺乏教學的積極性,一直采取照本宣科的教學方法,缺乏創(chuàng)新,還有部分教師則缺乏積極進取的意識,信息技術水平較低,導致教學活動中,英語學科與信息技術融合程度低,難以激發(fā)學生興趣,無法獲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高校英語教學最終的目的在于向學生傳授豐富的英語知識,使學生掌握好這一國際交流的語言工具,未來學生可以利用英語支持自己后續(xù)的學習活動和職業(yè)生涯。然而,許多學生的學習效果卻差強人意,難以滿足日后學習和工作的需求。部分學生英語單詞數(shù)量非常有限,高階語法幾乎不會,僅僅能進行簡單的英語應試而無法開展有效的交流。另外一部分學生,經過多年的英語學習,甚至連“大學英語四級”考試都無法通過。這種情況的出現(xiàn),其根源在于學習效率的低下,當然,這是由多種因素造成的,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開展深度學習是非常必要的。
深度英語學習的精髓是構建具有完整邏輯關系的自主學習能力,通過適宜的方式來培養(yǎng)學生的深度學習能力需要協(xié)調好主要構成要素之間的關系,使各要素發(fā)揮部分之和大于整體的作用。
高校英語的深度學習首先需要組建具有較高執(zhí)行力的學習團隊。傳統(tǒng)教育經典《學記》中對于同學間的分享交流和合作學習有著精辟的論述,所謂“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就是高度的概括與解釋。深度學習活動中,不同的學生有著不同的學習方法和策略,對于英語學習的目的和價值有著完全不同的理解,如果將同伴間的學習心得與領悟進行提煉總結,形成具有應用性的方法與范式,則可以助推每個學生都取得較快的發(fā)展。由于每個學生的興趣點和學習方式有著個性化差異,同時又有著一定的相似性和共同點,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主組合,根據(jù)各自的具體情況,組建臨時性的學習共同體,通過集體研修的方式,激發(fā)學習熱情,分析學習經驗,提升學習效率。
教師是英語教學活動的主導者,扮演著組織和引導的角色。教師通過推進基于深度學習路線的英語教學模式,可以幫助學生逐步擺脫依賴性學習的被動處境,使學生通過自主性學習來獲取所需的知識和方法。而這個過程中,學生主動性的激發(fā)則顯得尤為重要。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組織英語深度學習可以根據(jù)學生組建的小組進行適宜的“研究話題投放”活動。一直以來,部分高校的教學活動都保留著“填鴨式”教學的痕跡,這種傳統(tǒng)教學方法有著明顯的缺點與不足,無法完全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也無法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性。通過投放適宜的研究話題,讓學習小組開展自主研討活動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自主研討活動以學生的興趣為內在動力,以教師的引導為方向,以教材為學習支撐,以研究話題為學習載體。比如,在學習英美文化的文化習俗時,教師可以安排學習小組討論各自最喜歡的英美社會的節(jié)日是什么,各自最喜歡的英美節(jié)日能否在我國的節(jié)日中找到對應,以及節(jié)日的背后體現(xiàn)的中英思維方式和價值理念有什么異同等問題。學生通過自主討論加深了對英美文化和中國文化的理解。
深度學習的精髓在于將英語學習的方法和策略傳授給學生,將“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理念真正貫徹落實。而授人以漁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實際上就是將學習的思維工具教給學生,讓學生利用這個強大的思維工具開展自主學習活動,理想狀態(tài)下,只要學生掌握了這個工具,即使其英語基礎較差,仍然可以通過自主學習來提升學習效果,在較短時期內彌補此前英語學習的短板和不足,實現(xiàn)螺旋式發(fā)展。這項活動需要教師和學生協(xié)同努力,共同完成。
深度學習強調的是英語思維和學習方法的學習與掌握。教師需要沿著這樣的思路進行探索,構建深度學習方案。英語深度學習的方案應該包括四個方面的基本內容。
首先,教師需要引導學生一起制定學習主題。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導者,這一點不需要質疑,但是學生的主體地位也需要保障,每個學習小組的學習內容和主題需要遵循兩條基本原則,其一是學習主題需要與教師講授的內容有著較為密切的聯(lián)系,比如教師將定語從句作為知識點進行分析和講述,那么學習小組則可以以此為核心,根據(jù)小組成員的實際情況,圍繞這個核心問題進行拓展學習,不同的小組關注的知識點方向和深度是有區(qū)別的,因此需要針對每個小組的特點確定相應的學習主題。其二是強調學習方法和經驗的交流分享。不同的學生在探討和分析問題的時候,具有截然不同的視角和方法,在制定學習主題的時候,需要明確研究的方法和思路,確定側重點與方向。
其次,教師需要巧妙的組織學習活動。英語學習活動的效果與活動的組織形式與方法有著直接的關系。教師作為深度學習的組織者,必須要精心設計學習活動,引導學生學會思考和學習。確定學習主題之后,教師則需要支持學生一起參與學習活動的設計和實施。教師可以將諸如“任務驅動法”“小組合作法”“提供資料——拋出問題——總結研討”的三階段學習法,以及“互聯(lián)網+學習法”等學習方式介紹給學生,鼓勵學生進行深度學習活動,通過不同的學習平臺與載體,獲取多元的資源與信息,經過共同的研討與總結,獲取具有共性的知識經驗和學習方法。比如,對于倒裝句的應用技巧的學習,則可以引入線上與線下混合式學習的模式。學生在教師的支持下確定好學習主題,然后由教師提出第一個任務——通過網絡平臺收集相關的文獻資料和知識內容,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完成課前的預習;緊接著在課堂上由學習小組進行匯報和研討,完成線下學習活動;最后由教師主導,將學生的研討結果和學習心得提交到網絡媒體,支持后續(xù)的學習活動。
再次,學習主題的研討結束之后,教師需要及時提供反饋與支持,這個過程可以較為簡短,但是必不可少。對于學習小組在研討和學習活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尤其是方法和思路的問題,教師需要給予及時的反饋和幫助,包括提供專項練習試題庫,或者提供相似概念的辨別分析訓練,以及正確方法的鼓勵和介紹等等。這些反饋與支持活動可以較好的支持學習小組持續(xù)進行深入的學習,發(fā)現(xiàn)學習過程中的問題,總結有益的經驗,實現(xiàn)快速可持續(xù)的發(fā)展。
最后,教師需要完善考核與評價。教師在每次小組學習活動結束后都需要對小組整體學習活動和個體的學習表現(xiàn)進行客觀準確的評價。這種評價不需要完全使用量化分數(shù)的方式來執(zhí)行,可以通過敘述性的“軟評價”來完成。比如,建立小組和學生的學習檔案,在每個月或者每個主題活動結束之后,學生的表現(xiàn)積極一面有哪些,消極一面有哪些等等,還有小組需要注意的內容等等,都建立詳細的描述性信息。
學生的英語學習活動可以在教師的支持下自主探索,鍛煉自己的獨立思考、搜集信息以及實踐探索等方面的能力。概括來說,學生可以通過“頭腦風暴、元認知學習、試誤歸納”等通過三種學習方式來逐層加強學習能力的鍛煉,逐步掌握深度學習的方法。在學習英語知識時,學生也需要學習教育心理學的相關知識,了解學習的方法與策略,從元認知層面對自己的學習特點進行客觀的分析,并且需要從學習動機層面進行積極的調整和轉變,讓自己盡快掌握有效的思考工具和高效的學習方法。深度學習的過程中,學生需要明確自己的學習任務不僅是英語知識點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將自己的學習方法與他人的方法進行比較,取長補短,讓自己的學習方法和策略更為有效。
英語深度學習不是一個單一的學習方法和策略,需要多種要素共同協(xié)作,形成教育合力。這其中的關鍵在于教師具備高超的教學組織能力,調動各方的積極性,構建各方的合作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