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欣庭
摘 要 在媒體融合的大背景下,傳統(tǒng)電視媒體如何在與新媒體的融合中實現創(chuàng)新,是謀求自身發(fā)展的長遠之道。CCTV-1于2019年年初推出的融媒體節(jié)目《瞬間中國》圍繞改革開放40年的大主題,獨辟蹊徑,以大格局和低姿態(tài)做出了一次電視融媒體演進的全新嘗試。文章嘗試從內容生產和傳播路徑兩個方面解讀《瞬間中國》的創(chuàng)新之法。
關鍵詞 瞬間中國;電視節(jié)目;融媒體;創(chuàng)新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20)16-0068-02
融媒體時代新的受眾需求為電視媒體發(fā)展提出了新要求。中央電視臺勇擔主流媒體使命,落實“臺網并重”的發(fā)展戰(zhàn)略,積極迎接時代挑戰(zhàn)。《瞬間中國》借勢短視頻,以微觀個體砥礪奮進的“瞬間”講述國家改革開放40年的光輝歷程,還原隱藏在個體命運背后的國人群像與歷史記憶。該節(jié)目熱情擁抱新媒體平臺,以大眾喜聞樂見的形式講好改革故事,一經推出便引發(fā)了廣泛的社會共鳴。
1 內容生產創(chuàng)新
1.1 傳統(tǒng)節(jié)目借勢短視頻“出?!?/p>
短視頻是一種隨互聯網發(fā)展起來的新型內容傳播方式,具有生產流程簡單、觀看方式便捷、參與性強等諸多優(yōu)勢。隨著短視頻行業(yè)競爭日趨激烈,內容制作者也從UGC向PGC化專業(yè)運作進軍?!端查g中國》告別紀錄片與訪談節(jié)目的固定模式,將二者與短視頻相結合,探索出一條電視節(jié)目形態(tài)融合發(fā)展的新路徑。
該節(jié)目突破單一制片思維,故事緊湊精煉,脈絡結構清晰,充分契合當下人們隨機化碎片化的觀看風尚。同時,短視頻模式能夠更好地適應多平臺多終端的發(fā)散推廣,從而提升節(jié)目的整體影響力。
相較于傳統(tǒng)訪談節(jié)目一來一去的對話模式,《瞬間中國》并未直接利用主持人控制節(jié)目走向,所有內容均由嘉賓親口講述。嘉賓面對鏡頭娓娓道來,未加設計的神情儀態(tài)與言語間自然流露出的真情實感,貼合融媒體環(huán)境下受眾追求真實自然的審美取向,更易引發(fā)情感上的共鳴。
同時,《瞬間中國》將央視的制作品質一以貫之,節(jié)目延續(xù)傳統(tǒng)電視節(jié)目的敘事策略,牢牢把握視頻講故事的規(guī)律。紀實元素的加入拉近了觀眾與歷史時刻的距離,慢節(jié)奏的敘事更是增添了一份莊嚴與厚重,彰顯央視節(jié)目的深度與溫度。
1.2 “小我”命運編織集體記憶
宏大的社會主題,最終是在個人的情感與命運中生長出來的?!端查g中國》采用微觀敘事方式,以40余個鮮活動人的小故事描摹改革開放40年的巨變。節(jié)目在人物意象的遴選上,具有典型性與代表性。他們是人民群眾中普普通通的一份子,卻擁有與改革開放歷史進程緊密相連的不凡經歷。單獨看每個小故事,無一不蘊含著扣人心弦的人物命運與厚重深沉的人文情懷;如若將這零星散落的點滴片段編織在一起,投射的則是40年的時代脈絡和改革故事。
法國社會學家哈布瓦赫提出,集體記憶是“一個特定社會群體之成員共享往事的過程和結果”[ 1 ]。在民族國家主體性和自我認同的形塑中,集體記憶乃是凝聚性的文化結構[2]。而《瞬間中國》正是以一種故事化的敘事方式,借助個體記憶喚醒國人的集體記憶??v觀40多位嘉賓,他們的命運與時代的機遇是密不可分的,如第一家個體飯館創(chuàng)始人郭培基,營業(yè)之出店里只有“一瓶二鍋頭”“四張桌子”。而如今,他已是四世同堂、吃穿不愁。陳述往往比謳歌更加有力,他們的講述,將千千萬萬觀眾的思緒帶入到特定的歷史場景,使人們在對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深層認同中展望未來。在個人記憶與集體記憶的交匯點上,“小我”和“大我”合二為一。
1.3 沉浸式視聽搭建立體時空
“沉浸”在中國語境下具有雙重含義:一個是本義的,即客觀存在物在實體空間中的“沉浸”;另一個則是引申義的,即主體認知在意識空間中的“沉浸”[3]。通過獨特的場景打造與聲效設計,不僅能夠實現現實空間的沉浸,還能夠將觀眾帶入意識空間的深層思考?!端查g中國》摒棄復雜炫目的燈光舞美,一桌、一椅、一茶杯,光影交錯的年代感油然而生。全景式大屏營造出觀影般體驗,將嘉賓帶向回憶的同時,也將觀眾帶入嘉賓的視角。
此外,依托情景化敘事與場景化音效,屏幕上看似靜止的老照片被賦予新生。如“船工校長”黃中桂撐船時孩子的嬉笑聲與水流潺潺聲,使觀眾宛如親歷。在黃中桂的講述中,背景音樂是鋼琴曲《讓我們蕩起雙槳》,這首耳熟能詳的輕快旋律兼具抒情性與時代性,在描寫主題的同時,搭建起立體的歷史時空。
在史料與音樂音響的交疊中,嘉賓的記憶被喚醒。他們面對照片,臉上洋溢著或喜悅、或自豪、或欣慰的笑容,也為觀眾的心靈世界注入了千絲萬縷的溫情。沉浸式視聽顛覆了傳統(tǒng)電視節(jié)目的表現手法,使觀眾深度參與到嘉賓自身的經驗、情感、價值中去,從中聯想、補充、重塑自己的身影。在虛擬空間、現實空間、歷史空間和心靈空間的交相輝映中,一代人的精神之光照亮又一代人的奮斗之路。
2 傳播路徑創(chuàng)新
2.1 融合官方和民間兩個輿論場
南振中先生指出:“在現實生活中,存在一個老百姓的‘口頭輿論場和一個新聞媒體著力營造的輿論場,即主流媒體輿論場[4]?!彪S著互聯網的發(fā)展,民間輿論場的作用日漸顯著,新媒體平臺逐漸成為民意的聚集地。而受眾恰恰是傳統(tǒng)電視媒體打破定勢的一大切口?!端查g中國》正是以一種“臺網互動”的方式,改變以往電視節(jié)目的單向式灌輸,在與受眾的雙向互動中融合兩個輿論場,凝聚情感共識,潛移默化地引領話語建構方向。
作為官方輿論場主動擁抱民間輿論場的一次有益嘗試,節(jié)目播出之前,主創(chuàng)團隊便通過央視網、新浪微博等途徑發(fā)起口號征集,并最終確定“你的瞬間,我們的中國”這一主題基調。這一舉措,使受眾從電視節(jié)目的“接收者”向“創(chuàng)始人”的角色轉變。節(jié)目正式播出之后,央視綜合頻道每天以“電視封面故事”的形式多時段滾動播放四條短片;同時每條短視頻還會在央視網、騰訊視頻、快手、微博等新媒體平臺同步更新,填補電視所不具備的面對面交流平臺。
跨平臺互動傳播將麥克風送到受眾手上。由于網絡的二次傳播性與視頻本身的話題性強,人們可以在自由交流、轉發(fā)的過程中,抒發(fā)著自己對視頻故事的理解和對改革開放這個重大歷史事件的體悟。受眾的參與,為改革精神不斷注入個體的生動詮釋,節(jié)目的輿論導向、審美導向和文化價值導向得到進一步實現。
2.2 適應不同平臺的“二次創(chuàng)作”
姜文波先生在《電視媒體的融合演進路徑與展望》的演講中介紹了電視媒體融合的演進路徑,從1+1獨立發(fā)展到加深融合發(fā)展,最終形成媒體生態(tài)。在媒體生態(tài)中,不同的媒體特質組合起來,能夠滿足用戶多層次的需要。而《瞬間中國》的傳播正是主流媒體、社會媒體和社交媒體各展所長的體現。
新媒體平臺有著其自身的傳播調性和用戶特點,一方面,“內容為王”仍是當下視頻創(chuàng)作的法則,另一方面 “酒香不怕巷子深”這句老話卻往往并不適用。在新媒體平臺,標題可以說是生死簿,沒有“吸睛”的標題,再精彩的內容也可能無人問津。節(jié)目注重從原有IP中發(fā)掘話題點,形成網絡化標題,例如《當年的“大鼻涕”男孩如今……》《不得了了!這只熊貓開口說話了!》《去過南極11次是一種什么樣的體驗?》等,巧妙設置懸念,激發(fā)用戶好奇心。
此外,節(jié)目結合不同平臺的風格定位,對視頻內容做出適當修改,如精彩前置、情節(jié)的化繁為簡、橫豎屏的變化等?!敖拥貧狻钡臉祟}和“有溫度”的故事,使原本宏大的主題為受眾所津津樂道。追溯過去,觀照當下,繼往開來,人們在觀看、評論、分享關于改革開放的鮮活故事的同時,節(jié)目所蘊含的精神情懷得以傳遞。
3 結語
作為改革開放40周年專題片,《瞬間中國》運用融媒體手段講好宏大背景下平凡人的不凡故事。節(jié)目依托短視頻形態(tài),以個體記憶凝聚集體記憶,使觀眾在沉浸體驗中共情共鳴。同時,節(jié)目高度契合新媒體語境下的受眾偏好,跨平臺打造互動傳播,使改革開放的精神內涵深入人心,為融媒體時代下傳統(tǒng)電視節(jié)目的發(fā)展創(chuàng)新提供了參考之道。
參考文獻
[1]莫里斯·哈布瓦赫.論集體記憶[M].畢然,郭金華,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胡百精.互聯網與集體記憶構建[J].中國高校社會科學,2014(3):98-106.
[3]孔少華.從Immersion到Flow experience:“沉浸式傳播”的再認識[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4):74-83.
[4]趙子忠.媒體融合與兩個輿論場[N].光明日報,2014-11-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