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斌
剩飯剩菜不僅造成浪費,還有可能引起飲食結構不合理、進食過量等問題。因此,日常飲食消費偏愛“剩宴”,反應出的不僅是此人的生活態(tài)度問題,也說明其健康意識有待提高。
筆者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無論是親朋聚會、商務宴請還是家庭用餐,最容易被剩下的是葷菜。筆者的一位朋友經(jīng)營一家中檔餐館。據(jù)他介紹,最常見的點菜方法是,顧客先點與人數(shù)相同的葷菜,最后加一個青菜。此外,額外加入肉、油、鹽的主食也是“剩宴”的主角,如餡餅、鍋貼、炒飯、燜面等。
人們與親戚聚會、請朋友吃飯、和女友談心、帶孩子散心時,常習慣于用價格稍高的肉菜表達真摯的情誼。但在生活水平極大提升,體力勞動水平極大下降的今天,這樣做不僅容易造成浪費,也不利于身體健康。按照中國營養(yǎng)學會頒布的“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要求,普通成年人一天需要吃主食250~400克(包括薯類及雜豆),吃蔬菜類300~500克,吃畜禽肉類50~75克。所以,健康的飲食原則應該是:多吃菜、少吃肉,一定要吃主食,少油、少鹽、多喝水。而反觀“剩宴”,則與這一標準相悖。
現(xiàn)實生活中,有些人為了“不浪費”,會在一餐中吃下遠高于身體所需熱量的食物。這種看似“節(jié)省”的做法,其實是給身體增加額外的消化代謝負擔,于健康不利。一些初具營養(yǎng)學基礎知識的消費者認為,我吃得雖然多一些,但以魚類或白肉為主,并不影響健康。但事實上,這種想法不正確。肉類富含蛋白質和脂肪,過多進食會加重胰腺和膽囊的負擔,易引起胰腺炎以及膽囊方面的疾病。腎臟負責清除體內代謝產(chǎn)物,某些廢物、毒物,因此過量進食肉類也會增加腎臟負擔。長期過量進食高脂肪食品,會造成血液所含血脂增高,影響心腦血管供血,引起心腦血管疾病。無論碳水化合物、蛋白質還是脂肪,攝入過多都會變成脂肪囤積。所以,真節(jié)約不是多點、多吃,而是適量點餐,食不過量。
孔子說,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物講求精細,在精而不在多。按照自己的需求點菜,既是節(jié)約金錢,節(jié)約食材,也是關愛自身健康水平的一種表現(xiàn)。除“面子”因素外,我們怎樣做才能在面對極其誘人的菜品圖片面前保持理智呢?1.少吃多餐,不讓身體處于過于饑餓的狀態(tài),以免產(chǎn)生沖動性的點餐進食行為;2.細嚼慢咽,讓胃有時間向大腦反饋真實的饑飽信息;3.遵循科學的進食順序,先喝一點水或湯,提醒身體分泌胃液準備就餐,然后按照先蔬菜、再主食、后肉類的順序進食。
關于“打包”剩菜,需要提醒您的是:肉制品應分門別類地進行打包,且相關盛具一定要干凈衛(wèi)生。若是用塑料袋進行打包,回家要將菜品轉移到保鮮盒。一般來說,剩菜在冰箱里儲藏的時間最好不要超過48小時。剩菜再次食用前一定要“熱透”。同時,不主張用煎炒等方式熱菜,以免“油上加油”,不利健康。蔬菜類的食物不宜打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