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慎毅
近期,多地非全日制研究生就業(yè)遭歧視話題引發(fā)了社會輿論高度關注。
表面上看,“非全日制”學歷歧視是一些城市的相關部門對非全日制學生還停留在前些年的“混文憑”的印象中。事實上,從2017年起,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開始實行并軌招生,都必須通過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統(tǒng)一考試。非全日制研究生雙證齊全,唯一區(qū)別為畢業(yè)證上的學習方式注明“非全日制”。
而從深層看,一些城市在引才過程中對“非全日制”學歷的歧視,折射出城市“搶人大戰(zhàn)”缺乏一套科學系統(tǒng)的綜合配套機制。
一個城市需要的人才,必然是具有真才實學又符合需求的人,不管一個人的學歷是否全日制或有無學歷,關鍵看其是否能承擔起城市急需崗位的重任。從科學的角度說,不拘一格降人才是前提,手段是有一套科學的考核標準,在科學精準的考核面前人人平等。全日制的學生可能視野更開闊,而非全日制的學生則可能閱歷和經(jīng)驗更豐富,關鍵是他們更適合哪一類崗位。
很多城市以學歷高低、學校一流非一流來論人才高低輕重、計算補貼多少,甚至細分到全日制和非全日制,說明沒有真正用心去研究城市人才的現(xiàn)實需求和未來需求,也就不可能去專門組織相應的班子研究精準化的考核人才方式。從另一方面說,一些城市的“店小二”精神仍然不足。引才的相關部門是為需求人才的單位服務的,用人的決定權應該在用人單位,而不是引才部門。引進人才享受相應的政府財政補貼,不是政府對人才格外照顧,而是政府對用人單位的支持。只有弄清了這個關系,引才部門才能擺正自己“中介服務”的位置,幫助用人單位引進真正需要的人才。
引進人才直接決定著用人單位的效率效益高低,決定著政府財政是否真正把錢用在刀刃上,更決定著一個城市的人才生態(tài)平衡。因此,必須根據(jù)用人單位的短中長期的用人需求,建立一套科學的引才體系,確保求職者和用人單位的機會公平。
(摘自東方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