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 王文平
在近幾年的高考試卷中,文言文板塊選材十分講究,命題偏重思想道德內(nèi)容的遴選,進一步突出國家提出的“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并充分發(fā)揮道德品質(zhì)在教學中的引領作用。因此,在命制文言文試題時,除了在文言句式、重點實詞、虛詞和古代文化知識等方面夯實基礎、培根固本外,強化傳統(tǒng)道德對學生的教化和熏染顯得十分必要。
卷區(qū)2017年2018年2019年全國卷Ⅰ《宋書·謝弘微傳》《晉書·魯芝傳》《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全國卷Ⅱ《后漢書·趙憙傳》《后漢書·王渙傳》《史記·商君列傳》全國卷Ⅲ《宋史·許將傳》《宋史·范純禮傳》《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三年高考,九篇選材,分別取自“二十四史”的《宋書》《后漢書》《宋史》《晉書》和《史記》。雖然都是節(jié)選,而且有一部分進行了改編,但“正史”特征猶在。尤其是2019年的三套全國卷,全部取材于《史記》。通過對這些作品的比較和分析,我們會發(fā)現(xiàn)這些材料有相同的特點:1.所選文章都屬傳記;2.所選傳主不是文臣就是武將;3.文章一般從介紹傳主的身世入手,進而略述人物性格;4.詳述具體事例,彰顯傳主個性特點;5.對傳主進行直接或間接評議,表明作者態(tài)度。
針對這一顯性的變化,我們不僅要關注和思考,而且要結合教學實際,制訂相應的復習備考策略。在試卷命制過程中,教師應選擇合適的訓練材料,從不同的角度體現(xiàn)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學生既重視基礎,又重視精神傳承,比如奮斗精神、愛國情懷、精神學養(yǎng)、尊老愛幼、忠孝節(jié)義等。這些傳統(tǒng)美德已經(jīng)積淀成中華民族的精神財富,也是我們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既是當今高考選材的重點,也是在教育實踐中熏陶、引領學生積極向上的絕佳素材,其獨特的文化價值和道德作用無法估量。
文言文傳記材料的內(nèi)容基本上是按照介紹傳主、陳述事例、評說功過的順序來寫的,并涉及影響個性形成的家庭出身、文化教養(yǎng)、社會經(jīng)歷等因素。這是《史記》敘事的典型模式。但是,在敘事角度、事件內(nèi)容、人物功過和價值取向上,不同的歷史材料又有不同的特點,每一篇材料都有其不同的個性化呈現(xiàn)。
例如2017年全國卷Ⅰ文言文節(jié)選自《宋書·謝弘微傳》,主人公謝弘微從小好學,一心讀書,其他全不放在心上。他為人審慎,清正廉潔,治理家業(yè)井井有條;講究孝道,兄弟和睦,舉世莫及。真實地展示了傳主在精神學養(yǎng)、忠孝節(jié)義方面的突出表現(xiàn)。2017年全國卷Ⅱ節(jié)選自《后漢書·趙憙傳》,趙憙性情耿直,為人磊落,從小講究氣節(jié)操守;他忠于朝廷,制止禍患,大力推舉義行,而且忠于職守。全國卷Ⅲ節(jié)選自《宋史·許將傳》,許將不僅善于治理,更熟悉兵部事務,抵御外侮,尤其是做人做事都能夠秉持公正,反對無德之舉。這顯然都是對傳主人品、人格的客觀褒揚。
2018年全國卷Ⅰ節(jié)選自《晉書·魯芝傳》。魯芝潔身自好,為人清心寡欲,與人和睦而不茍同,任職到老,以禮始終。全國卷Ⅱ節(jié)選自《后漢書·王渙傳》。王渙掃除積弊,使得境內(nèi)風清氣正。他辦案嚴謹公正,治事寬猛相濟,力求探尋本來面目。全國卷Ⅲ節(jié)選自《宋史·范純禮傳》。范純禮敢于抗言,受到韓琦賞識;關懷下屬,處分重在懲戒;堅毅剛直,但不幸遭人算計。
由此可見,教師在命制文言文板塊的試題時,要注重突出傳主對學生的道德引領,將材料中人物的道德言行按照類型進行歸類,如:進取精神、自強不息的意志等,抓住重點,進行具體化的訓練,從而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
在高考中,文言文材料的典范性考量十分重要。2019年三套全國卷的文言文不僅全部出自《史記》,而且每則材料都充分體現(xiàn)了典范性這一特點。追本溯源,其背后有深刻的原因:《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以下簡稱《課程標準》)中,將《史記》列入了學生課內(nèi)外的重要讀物;在“古詩文背誦推薦篇目”中,《屈原列傳》《報任安書》位列其中?!墩n程標準》的方向性和這些史學名篇無可替代的典范性告訴我們,文言文不僅要重視語言基礎、文化知識的學習,還要重視精神涵養(yǎng)、傳統(tǒng)道德的弘揚。
《史記》開拓了我國傳記文學的先河,它的文章技巧、風格和語言所體現(xiàn)出的杰出才華,對后世文人影響頗深,特別是《史記》中許多人物所體現(xiàn)出來的道德主張,影響了無數(shù)人。魯迅先生評價《史記》“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發(fā)于情,肆于心而為文”,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因此,按照這樣一些典范性的體現(xiàn),教師在選材和命題的過程中,特別要做好三個方面的選擇。
1.文言材料的取舍,要著眼于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情感。
2019年全國卷Ⅰ文言文閱讀中,傳主賈誼初入仕途就展現(xiàn)出了非凡的才能。熱心政事,但遭到權要忌恨。梁懷王墮馬而死,賈誼覺得自己身為太傅未能盡職盡責,罪不容恕,悲泣過度而死。文中,賈誼對自己的身份認同感和職業(yè)責任感不僅讓人肅然起敬,而且給人一種巨大的暗示。人物傳記中,傳主的道德魅力可以使學生的道德境界由低級轉向高級,并逐漸趨于“至善”。因此,挑選人物傳記材料時,要注重傳主的品性、道德等。
在教學考試雜志社組織的某次原創(chuàng)研發(fā)項目中,筆者所在小組的文言文選材就十分符合這個標準,該文言文節(jié)選自《后漢書·張奐傳》,這篇文章敘事清晰,語言簡潔,筆法精妙,客觀真實地再現(xiàn)了傳主張奐的道德言行。他少游三輔、才能出眾;他膽識過人、足智多謀,面對匈奴的入侵,臨危不亂,運籌帷幄,以弱勝強;他愛惜百姓、體恤民情,移風易俗、輕徭薄賦,深得民心;他潔身自好、品德高尚;他厭惡邪惡之人,面對他人的賄賂亦能做到毫不動心。這樣的品性和道德,不僅能夠感動讀者,也有利于提升學生的精神境界,促進學生道德情感達到至善境界。
2.選取嘉言懿行的故事引領學生的道德審美。
2019年全國卷Ⅱ的文言文閱讀中,傳主商鞅厲行法治,鐵面無私,不徇私情,無論何人犯法,均按法律施以刑罰,全國上下無不震懾肅然,因而變法卓有成效,社會治安狀況明顯改善,百姓安居樂業(yè)。在當時風起云涌的博弈場上,商鞅的結局雖然悲慘,但他推行法治的功業(yè)和“執(zhí)法必嚴”的做法,值得后人學習。
在《史記》等歷史著作中,嘉言懿行、睿智勇敢的故事浩如煙海,如負荊請罪、管鮑之交、臥薪嘗膽等,這些故事代代相傳,是開啟智慧的重要資源。故事中性格特征鮮明的人物形象,能激起讀者的真情實感,也能喚起人們追求美好事物的欲望。
在2019年教學考試雜志社的另一原創(chuàng)研發(fā)項目中,文言文的材料選自《魏書·高道悅傳》。傳主高道悅家族世代為官,他本人也深受器重,很早就成為帝王侍從,但因忠心規(guī)勸太子遭受忌恨,被太子殺死。英年早逝固然可惜,但他不畏權勢、直言敢諫的精神卻給后人留下了一筆寶貴的財富,尤其是在擔任諫議大夫之時,他態(tài)度嚴肅、一身正氣,多次上書罷免那些拖延事務、辦事不力的官員,成為人們尊崇的道德標桿。
這樣的材料不僅在文言句法、重要詞匯上能訓練學生的基本功,提高他們的作答能力,在道德審美方面也能起到引領作用。學生可以從人物身上既看到審美的標準,又看到價值的取向,使他們在現(xiàn)實生活和未來的人生選擇中能夠做出正確的判斷。
3.讓“君子道德”引領學生追求人性良知。
蘇霍姆林斯基說:“道德是照亮全面發(fā)展的一切方面的光源。”在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中,“孝敬心”“同情心”“關心人”“責任感”“義務”“勞動”“羞恥心”等,都是一位“君子”必不可少的品格。這些優(yōu)良品格是我們民族生生不息、代代相傳的文化基因,它已經(jīng)內(nèi)化為我們這個民族獨有的性格、精神特質(zhì)。當然,這也離不開《史記》等歷史著作中眾多人物所體現(xiàn)出的“君子道德”風尚的長期熏陶。
班固在《漢書·司馬遷傳》中說:“自劉向、揚雄博極群書,皆稱遷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華,質(zhì)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評價司馬遷“不虛美,不隱惡”,可謂一語中的,后人皆服。司馬遷這種剛正不阿、秉筆直書的個性風格就是一種典型的“君子風格”。
2019年全國卷Ⅲ的文言文閱讀中,傳主吳起作為一名將領深深懂得帶兵打仗,憐恤士卒非常重要的道理。他屢次勸說魏侯,修德重于據(jù)險,并帶兵屢建奇功,聲名漸起,遭到公叔嫉妒。后來吳起來到楚國,為楚建功,反而受到禍害。文中吳起屢挫屢戰(zhàn)、愈挫愈勇的頑強意志和不懈的追求精神,包括“修德重于據(jù)險”的重要理念,都是后人學習的典范,能夠激發(fā)青年學生對人性良知的不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