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上鈺
水彩畫作為從西方發(fā)展起的繪畫流派,在早期的發(fā)展中依附于油畫,所以與中國畫中筆意的表現有明顯的區(qū)別。水墨畫側重借物抒懷,講究詩書畫同源,形成特殊的形式美與內容美。這與中國獨特的審美意識具有一致性。水墨畫在用筆上傾向于寫意性,用千變萬化的線條、靈動的墨點、或濃或淡的墨隨意營建出“言有盡而意無窮”的精神意象。在造型上講究似與不似。對于可以表現作者創(chuàng)作精神的部分,會進行主觀夸張和變形。水彩藝術則是以水色融合、透明性、流動性作為主要的繪畫語言,從而表現出獨一無二的藝術審美特征。
水彩畫于17 世紀到18 世紀在英國畫家安東尼·凡·戴克、托馬斯和保羅·桑德比兄弟等人的引領下逐漸發(fā)展成獨立的繪畫門類,而后逐漸風靡于法國乃至整個歐洲國家。水彩畫傳入中國是近百年來的事。在19 世紀由于“西學東漸”思潮的盛行,大批留學生被清朝政府派出學習西方繪畫,他們前往日本、歐洲深入接觸了最先進的藝術思想。并且?guī)Щ貋碓S多的大家的藝術作品,也學習了基本的創(chuàng)作手法,其中就有水彩畫。近代中國繪畫主要人物如徐悲鴻、李叔同、傅抱石等人都曾專門學習過水彩畫。他們積極投身于美術教學并且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融入水彩技巧。但在中國,水彩畫依舊長期不被大眾認知。但自從專業(yè)藝術院校設立水彩畫專業(yè)以及互聯網興起使插畫等新創(chuàng)作形式的出現后,水彩作為入門較容易的門類,受眾漸漸擴大,這也是近年來推動水彩藝術發(fā)展尤為重要的幾個因素。
水彩藝術作為外來畫種,具有西洋畫的美感。為了滿足中國人獨特的美學需求,必須經歷中國傳統文化的浸禮,才能創(chuàng)造出具有中國文化藝術特性的作品。畫家作為創(chuàng)造的主體,必然會有自己的藝術追求,并且理所當然地受到時代精神的影響。因此當畫家在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的時候,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一定會自然的流露在畫面之中。
水彩藝術對水墨畫的借鑒主要表現在形式與內容上,不論是在水墨還是水彩畫中,水都是絕對的主角,用水來調度干濕變換和深淺差別,畫面才能有差距性。古代思想家老子曾說過:“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薄叭踔畡購?,柔之勝剛”。在中國人的思想里,水是萬物之源。同樣在水墨畫中,水與墨處于平等的位置,是繪畫質料中最為重要的材料。它是中國藝術家尋求清逸,實現詩情畫意不可或缺的介質。在水彩畫中,水是一種中和劑,使用它的流動性與色交匯,可以形成一些獨特效果。
水墨畫的技法實際上可以理解為運用毛筆的方法,因此水彩畫家在使用毛筆宣紙等材料之后,使水彩擁有了使用水墨技法的物質基礎。水墨畫的筆法包括起筆、用筆、收筆三個部分。古人稱“入木三分”“力能扛鼎”就是著重于用筆的功力,所以在用筆的時候要全神貫注,以氣導力。這與水彩畫的筆法有相似的地方,水墨畫筆法源于書法,因此強調“寫”法,而西方水彩畫更多的則是注重“畫”法。水墨畫筆勢講究筆韻與力道,而西方水彩畫的筆勢是由油畫發(fā)展而來,所以更多的是著重刻畫畫面對象的體積和顏色所呈現的視覺效果。中國水彩更加注重用筆的變化,中國畫中枯筆、飛白等表現手法,經常在現代水彩創(chuàng)作中使用。中國化水彩用色凝練簡潔,格局清爽自然,力圖吸收水墨畫獨特的形式美,把平面化的視覺感官提升為獨特的藝術視覺盛宴。水墨畫在古代有墨分六彩的層次,即黑、白、濃、淡、干、濕六種不同的視覺感受。中國畫論中有“筆為骨,墨為肉”的說法,墨的不同使用方法是為了增加繪畫的層次性。墨質又可以分為新、焦、宿、退、埃五種不同的質地,墨法講求“活”與“變”。前人的墨法妙在用水,所以墨法必須要借助水才能實現最優(yōu)的效果,這與水彩藝術中色離不開水的調配有異曲同工之妙。王紹波就是這樣一位將水墨筆意融入水彩創(chuàng)作的畫家,他的《漁歌》以簡潔而厚重的中國畫筆意語言,以鮮明、豐盈的水彩畫彩色意境表現出畫家對汪洋、漁民的真摯感情,是對和平年代下美好生活的一曲贊歌。
作為中國獨一無二藝術表現形式的水墨畫,經過幾千年的成長和演化,形成了華夏民族特殊的審美意識和思想體系。水彩藝術家在藝術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對西洋畫的基本創(chuàng)作方法有深刻的理解,再加上對水墨藝術的深透探索,使中國水彩既有西方畫的體感,又切合中國人的美學審美需求,從而產生了世界性的影響,逐漸成為獨特的中國水彩。為了使水彩藝術具有創(chuàng)新性、世界性和獨特性,必須要在中國水彩藝術思想中注入水墨活力,使中國水彩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