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麗華
基層群眾文化是文化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最為基礎的部分。積極開展群眾文化活動,引導人民群眾參與文化藝術活動中來,建設村鎮(zhèn)文化、社會文化等,提高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的質量,是基層群眾文化建設工作的主要內容。由于關系到鄉(xiāng)鎮(zhèn)地區(qū)與城市內的千家萬戶,基層群眾文化也可以說是整個文化建設工作中重難點,是需要長期關注并重點開展的基本任務。但是,由于基層地區(qū)的地域環(huán)境、經濟水平以及歷史文化存在一定的差異,在部分經濟貧困地區(qū),由于人們的文化生活無法得到滿足,導致賭博、封建迷信等低俗文化在此得到了傳播與蔓延,不僅大大影響了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的順利開展,同時還對不利于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發(fā)展。為了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從精神文化方面進一步提升國家的競爭力,必須加強對基層群眾文化的建設[2]。作為文化建設工作者,勢必要正確認識到基層群眾文化建設對于社會發(fā)展的重要意義,提升基層文化內容的先進性與廣泛性,引導貧困地區(qū)的人民群眾擺脫消極文化,利用生動的文化活動對人民群眾開展公民道德教育,將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與文化精神傳播到基層群眾中去。
在社會發(fā)展與建設的道路中,基層群眾文化建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相關部門應重視基層群眾文化建設工作,適當加大基層群眾文化建設的資金投入,地方政府可以設立相關的專項經費對基層群眾文化予以財政支持。除此之外,也可以呼吁社會上的其他力量參與其中,籌集一定的資金,為基層群眾文化的建設工作提供經濟保障。
文化活動是群眾文化建設的主要途徑,文化活動開展的情況很大程度上能夠體現該地區(qū)基層群眾文化建設的成效。為了進一步突出基層群眾文化建設中的“基層”二字,在策劃文化活動時,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充分了解當地人民群眾普遍喜好的活動形式與文化內容,對文化活動進行創(chuàng)新。人民群眾選擇參加文化活動,不僅是為了娛樂,更是希望能夠從活動中獲取平時難以接觸到的文化知識與社會信息,或掌握一定的文化技能,豐富自己的業(yè)余生活[3]。因此,基層群眾文化建設中,對于文化活動內容的選擇上必須充分尊重人民群眾的要求,聽取人民群眾的意見,將科學、健康的文化內容帶到人們的身邊。另外,由于不同地區(qū)的文化習俗不同,文化活動還可以參考當地的風俗習慣,傳承優(yōu)秀的民間文化,開展更容易被群眾所接受的文化活動,吸引更多的群眾參與到基層文化建設中。
基礎文化設施是基層人民群眾能夠充分享受文化生活的保障,它不僅包括圖書館、文化館等文化活動場地,還包括能夠深入聯系人民群眾的基層文化隊伍,二者都是基層群眾文化建設中不可缺少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在社會快速發(fā)展的新時期,大部分城市地區(qū)都已經具備了相關的基礎文化設施,然而在一些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仍然存在基礎文化設施殘缺不齊的情況,如文化活動場地被其他工作占用,文化設施長期沒有進行維護與更新等等,因此,必須進一步晚上基層群眾文化設施建設,改變文化設施數量不足以及水平落后的問題,以免為基層群眾文化建設工作造成阻礙。另外,對于基礎設施完善的地區(qū),也應該及時對其進行改進與更新,使其能夠向基層群眾提供更多的文化服務。對于基層文化隊伍的建設,應首先提升隊伍人員的專業(yè)文化素養(yǎng),提升服務水平與創(chuàng)新能力,還應積極深入人民群眾,挖掘具有文藝才能的基層群眾,擴大文化隊伍的規(guī)模,為基層文藝骨干的培訓工作奠定基礎。
伴隨著經濟的快速發(fā)展以及物質生活的豐富,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出現了新的變化,越來越多的外來文化出現在日常生活中。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首先應該以科學的精神對待外來的文化,堅定寬懷、理解與反思的文化自覺,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動和諧文化的建設。同時,在向其他國家人民展示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時,也應該保持文化自信,通過不斷地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共同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對話。作為基層群眾文化建設者,也應保持寬容的態(tài)度,了解人民群眾的不同文化需求,堅持以人為本,逐漸滿足基層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4]。和諧文化是基層群眾文化建設的必然發(fā)展趨勢,為此,必須正視不良文化在社會中的存在,有步驟、有重點地開展基層群眾文化建設,為人民群眾提供更高質量的文化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