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 舒
裘夢痕(1901-1978),浙江杭州人,很早就顯露出卓越的音樂天賦,在學校跟隨老師唱學堂樂歌,還經常在學校、村鎮(zhèn)集會等公共場合有表演歌唱的經歷,同時也向一些民間藝人學習民族樂器的演奏。1923年,他進入上海藝術師范學校開始學習系統(tǒng)的西方音樂知識,1925年他就開始在立達擔任音樂課的教學工作,當時還未畢業(yè)。兩年后音樂、美術科也因缺少經費原因而相繼停辦。停辦后,他與豐子愷繼續(xù)在中學作音樂老師。1932年淞滬戰(zhàn)役期間,江灣首當其沖,立達學園內也有駐軍。戰(zhàn)后,豐子愷、匡互生欲修葺校園,卻因后者身亡而作罷。之后,立達校內出現(xiàn)分歧,豐子愷因身體有恙無暇聞及,遂于1933年辭去校職,學園不久也宣告結束。 1941年2月,在隆昌成立四川分校。12月,上海租界被日軍占領,立達被迫解散,隆昌立達改稱“上海私立立達學園”。在立達創(chuàng)辦的短短五年期間就培養(yǎng)了上千名學生,共創(chuàng)立班級17個,并且有著高中部、初中部、農科班之分??箲?zhàn)勝利后,四川分校遷回上海,在松江包家橋北建校,于1947年9月復校招生。1953年改名為松江三中,裘夢痕長期擔任該校音樂課程的教學工作,2003年恢復立達校名。在此期間,裘夢痕一直就教于該校,解放后一度任校長一職。裘夢痕在立達擔任音樂課的教學工作長達三十多年,為發(fā)展學校的音樂教育不斷努力,在傳授西洋音樂知識,教授鋼琴等領域,做出自己的貢獻,提高了學生的音樂理論知識和文化修養(yǎng)。提起裘夢痕首先就是認為他是一名音樂教育家,他一生從事音樂教學六十多年,兢兢業(yè)業(yè)地堅守在自己的教學崗位上,立足于基礎音樂教育,培養(yǎng)學生,他是一名優(yōu)秀的音樂教育家。
裘夢痕主要是以音樂教育家身份活躍在歷史舞臺上,同時也是一位作曲家、音樂理論家。二三十年代是其教學、創(chuàng)作、理論研究的黃金時期。作為音樂教育家,他從事基礎音樂教育工作,在上海、長沙等地數(shù)十所中學任教,也曾在解放前的大學(上海勞動大學)從教過,培養(yǎng)出眾多的優(yōu)秀人才;作為作曲家,他主要創(chuàng)作愛國歌曲作為當時的中學音樂教材;作為音樂理論家,他主要研究西方音樂,介紹音樂的基本知識、樂器彈奏法,同時從實際教學工作出發(fā),節(jié)選、收錄、編著適合中學教學的歌曲。
一般學校的音樂教育是面向所有的青少年學生的普及教育,也是我國音樂教育的基礎。裘夢痕作為一名基礎音樂教育的踐行者,投注大量的精力。他最重視的便是音樂的社會作用,并深刻的認知到了音樂對社會具有的消極和積極作用。為了避免音樂的負面影響,他主張取締“鄭衛(wèi)之音”,呼吁創(chuàng)作好的音樂。作為一名音樂教師,裘夢痕時時謹記這一理念,并編著有《開明音樂教本·唱歌編》(與豐子愷合編)、《中等學校唱歌》等教材。對于普通學校音樂教育如何實施的問題,對此,裘夢痕分別在教學制度和教材建設方面提出自己的明確主張,在制度方面,他提出“需要當局的提倡”。在教材的建設方面,他提倡重新編著音樂教科書,因為他認為我們中國中小學不能因為沒有合適的教材就盲目去采用國外的音樂作品,他利用自己所學和在教學過程中所得的經驗,親自撰寫教材,編寫出了好幾本可供普通中學使用的鋼琴、唱歌、樂理、風琴等書籍;此外,他也深知老師在音樂教育中的引導作用,并提倡利用多樣化的渠道對音樂老師進行培養(yǎng),并提倡學生進入音樂教育行業(yè),著名音樂家賀綠汀便是他的學生。
裘夢痕一生從事音樂教學的工作,先后在許多的學校任教,除了最初的立達學院,還曾在勞動大學、愛國女校、長沙岳云中學、復旦大學附屬中學、浦東中學澄衷中學等校工作過??谷諔?zhàn)爭打響后,由于位于戰(zhàn)爭區(qū)的江灣立達學校難以按時開學,于是他將自己的住處搬去了上海法租界,并任教于上海立德學校;抗日戰(zhàn)爭結束以后,他又搬到了松江縣,并任教于松江女子師范學校,同時任松江三中的校長。裘夢痕自20年代起便擔任中學音樂教師,一直默默實踐著他的理想。裘夢痕從事基礎音樂教育的基本思路,是將理論與技術都傳授于學生,同時要提高對中學生身心狀況的重視,并根據(jù)他們的特點編寫合適的教材,他對于選編教材有自己的一套理念。在教學過程中,他認真學習西方音樂發(fā)達國家的經驗,采用先進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制度對學生進行培養(yǎng)教育,并高價聘請高素質老師如錢君匋、黃鴻韶等,作為教學質量的保證;并把社會音樂教育融入課堂,提倡學生貼近社會,走入社會并貢獻社會。他勤儉節(jié)約、求實清正、廉潔的工作態(tài)度,受到了廣大師生的好評。他在課堂上一絲不茍,課下不忘與同事切磋,課余時間仍專心于著作。在他的熏陶感染下,他的音樂思想潛移默化地傳遞給在立達學習、畢業(yè)的學生們,也傳遞給曾與他同行、共事的同事們。他提出要把音樂的感化作用發(fā)揮出來,音樂教學也要注重從興趣出發(fā),他的音樂教育思想、音樂教學行為,都收獲了很大的成果,他對中國音樂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裘夢痕在創(chuàng)作新體歌曲時,不但對音樂有相當高要求,更加重視了歌詞。在他看來,選擇舊體詩歌當做歌詞,格式太過單一,使得節(jié)奏變化不方便;再加
上酒體詩歌多是抒發(fā)的消極情感,也對學習歌曲的學生不好。作曲家邱望湘、錢君陶(后來在開明書店做裝禎編輯)、陳嘯空(1923年在長沙岳云中學藝術專修科工作)等人主張白話文,提倡用詩歌作為通俗的兒歌以及優(yōu)雅情歌的歌詞。裘夢痕也因此開始從事新詩作歌的路,其代表作《愛之輝揚》便是典型。音樂教育不僅是全國上下的藝術素質教育,更是提高我國國民思想精神、陶冶人民情操的不二方式。對音樂社會作用極其重視的裘夢痕當然也會熱衷。自大學畢業(yè)后,他就通過教學、報紙、書籍雜志等盡可能多的方式向全國上下傳達優(yōu)雅的音樂藝術,也希望全國人民都可以拒絕低俗音樂。他先進的教學理念以及孜孜不倦的學習精神,沒過幾年他的作品就蔚然成林:如和豐子愷一起著作的《中文名歌五十曲》(1927),《(初級中學學生用)開明音樂教本(樂理編)》(1935),《(初級中學學生用)開明音樂教本(唱歌編)》(1935),上述教材都交由開明書店出版。
裘夢痕將一生都奉獻給了中小學音樂教學,他立足于基礎音樂教育,20世紀任教于多所中學,他的音樂教學歷程是其音樂教育思想的體現(xiàn),他師從豐子愷,注重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強調健全人格的藝術教育,重視音樂的審美教育,因材施教,將其他藝術領域對音樂教育的輔助作用共同引入課堂,襲夢痕的音樂教育思想在其教學活動中得以顯現(xiàn),秉承豐子愷的重視藝術教育,在實際教學中以培養(yǎng)學生美的感受能力為主旨使得學習五線譜成為普遍,讓學生能更加深刻的認識音樂。襲夢痕把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并親自將自己的教育理念付諸于行動中。
任何一個社會的任意一種意識形態(tài)都需要國家制度和政策來保障其順利實施,音樂作為一門特殊的藝術門類,自然也是如此。在當時,裘夢痕就認為音樂教育能夠實施必須要有政府頒布相應的制度來保護,規(guī)定各類標準并監(jiān)督有序執(zhí)行;現(xiàn)在我們從事教學工作同樣,首先國家教育管理部門出臺鼓勵、保護政策,再由省級市級各類學校依規(guī)執(zhí)行,從管理層面予以重視,在發(fā)展過程才能擁有相應的地位。從學校教育誕生之日起,教材與教育便密不可分,選擇適合的教材至關重要,近現(xiàn)代歷史上中國由于戰(zhàn)爭被迫打開閉關鎖國的大門,西方文化隨之涌進,多數(shù)學校教材都借鑒外國的學科體系,中小學音樂教材中大多數(shù)作品以及知識都源自外國教科書,裘夢痕不僅倡議編撰建材,同時自己或與他人一起認真編寫合適的教材。教材作為一個工具需要人的合理利用才能發(fā)揮其應有作用,裘夢痕師承豐子愷延續(xù)其教育思想,意識到教師在教育過程中的重要作用,這一點同樣與現(xiàn)在的教育理念一致。學校教育不斷發(fā)展的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越來越受到重視,在實際教學中不是單純的傳播教科書中的知識,而是利用自身所學、以學生能夠接受的方式、精心設計每一節(jié)課,遵循學生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考慮實際的接受程度,結合知識連貫性,充分實現(xiàn)“授之以漁”,認真做好課堂的組織者、教學活動的引導者。音樂是培養(yǎng)學生美育的學科,通過感知美進而達到熱愛美、欣賞美,教學方法自然是靈活多樣,針對不同知識的特性,采用符合實際的教學方法,裘夢痕對于唱歌課、樂理課、欣賞課、實踐課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這一點對教育工作者仍有啟發(fā)意義。最后裘夢痕關于教學評價的考查形式以現(xiàn)在的觀點來看并不落后,他充分認識到音樂學科的特殊性,與我們當下實行的教學考核類似,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共同作為參考,有理有據(jù)、全面考量,利用好這一教學手段,促進學生進步。
深度剖析裘夢痕的音樂教育思想,啟發(fā)當下音樂教育,即為本文的初衷。我們處于理論資源豐富且自由使用的時代,無法想象處于戰(zhàn)爭年代的教育家們?yōu)榱诵闹械膲粝耄瑸榱搜永m(xù)教育事業(yè),在何等艱難的條件下,著書立說、為我們留下豐富的精神財富,研究史論盡可能還原音樂成果的原貌,提煉其中精華,以實踐→認識→實踐循環(huán)的規(guī)律,探求正確的教育思想和觀念并指導一線教學,是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應盡的一點力量。
注釋:
[1]至抗戰(zhàn)時期仍兼任校董。見盛興軍.豐子愷年譜[M].青島:青島出版社,2005: 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