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涌嘉 潘少均 梁漢君
摘 要:本文簡要介紹了新聞攝像特征:形象性、新聞性,針對新聞攝像應用于新聞報道的重要性開展了分析,分析發(fā)現(xiàn):新聞攝像為新聞報道提升的真實性、空間感,提升其新聞內容的潤色效應,賦予其新聞輿論的矯正功能,由此指出在新聞報道中應用攝像元素的重要性。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保障新聞攝像工作有效落實具體措施,以攝影記者為基礎,對其專業(yè)技能與職業(yè)修養(yǎng)提供較高要求。
關鍵詞:新聞輿論;新聞攝像;攝影記者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079 (2020) 22-00-02
電視新聞作為一種綜合性傳播媒介,集畫面、聲音、圖文等資料于一體,為人們帶來新聞觀看的視覺沖擊,畫面構圖帶來的現(xiàn)場觀看視覺效果,極易與觀眾形成思想共鳴。電視新聞中除主持人展示的畫面與聲音,較為關鍵的新聞資料為新聞攝像。新聞資料以真實性為主,新聞攝像具有紀實性,以圖文生活化形式為基礎,完整展示新聞事件的真實狀態(tài),提升新聞信息的傳播能力。
一、新聞攝像特征
(1) 形象性。新聞攝影的工作原則以造型技術為主,借助空間與時間的相互交疊,形成極具表現(xiàn)力的傳播形式,為新聞報道賦予了較強的視聽觀看效果,有助于順應觀眾對新聞觀看的感官需求。在塑造形象期間,攝影人員應科學建立藝術與新聞的區(qū)別。新聞攝影以紀實視角為主,將事件發(fā)展較為關鍵的過程展現(xiàn)給觀眾,具有現(xiàn)場新聞真實性報道的性質。新聞拍攝期間,應嚴格遵守相關規(guī)范內容,保障攝影元素的取材正確,提升電視新聞報道的傳播效果。藝術攝影以藝術審美為主,借助形象反映生活,具有攝影的藝術性。藝術性在加工期間,極易造成信息真實性問題,為此,藝術與新聞兩種攝影存在本質上的區(qū)別,新聞攝影以紀實為主,藝術攝影以審美為主[1]。
(2) 新聞性。新聞攝影作為新聞報道與采訪的程序之一,對攝影人員新聞工作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要求其新聞攝影內容具有真實與即時的雙重效果。真實性的攝影元素,與新聞信息客觀真實形成相互對應的關系。由此說明,以新聞攝影為出發(fā)點,提升新聞信息真實性,減少博取眼球的捏造事實問題發(fā)生。與此同時,新聞攝影一般發(fā)生于現(xiàn)場直播的電視新聞節(jié)目中,在現(xiàn)場予以有效錄制,實時開展新聞信息數(shù)據(jù)的共享與播放,將新聞即時性與真實性重疊,提升人們對新聞事件的現(xiàn)場參與視覺效果。具有現(xiàn)場直播效應的電視新聞有:體育新聞、交通新聞等。
二、重要性分析
(一)提升新聞真實性
現(xiàn)階段,數(shù)字技術為電視新聞提供了新的發(fā)展契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電視新聞相關人員的工作壓力,有效提升了新聞制作能力。然而,人們對電視新聞的要求呈現(xiàn)高走趨勢,造成部分媒體為了追求較高的新聞關注熱度,采取虛假報道方式,或者將新聞畫面予以加工制作,造成新聞內容失真,甚至出現(xiàn)扭曲事實的事件發(fā)生,降低了新聞的傳播價值。真實性,作為新聞傳播的基礎條件,使電視新聞獲得良好的發(fā)展活力,究其原因在于,相比其他新聞傳播方式,電視新聞具有優(yōu)質的新聞紀實能力,以其真實性的畫面感,為人們傳遞新聞編輯內容難以描述的信息,在短時間內提升人們新聞獲取能力,有效保障新聞真實性。
其他新聞傳播形式中,比如紙質傳媒,新聞內容中極易自帶新聞編輯人員的主觀色彩,難以客觀性還原事件的案發(fā)過程,并且在敘述期間,采取主人公的化名方式,以此保護新聞主體人物的隱私,降低了新聞傳播的整體效果。為此,電視新聞報道更為受眾的原因在于新聞攝像,攝像資料有效記錄了真實的畫面,更具新聞說服力。
電視新聞的組成元素為:畫面、語言。語言部分由主持人予以表述,主持人的專業(yè)性與表述語速,決定著新聞報道任務的有序完成。新聞畫面相關新聞資料,由新聞攝影人員,借助新聞現(xiàn)場的真實場景,采取捕捉紀實,予以完成新聞攝影任務。新聞畫面以其客觀性,展現(xiàn)出新聞事件的現(xiàn)場情況,具有表達的真實性與即時性。為此,在拍攝新聞畫面期間,應以真實性拍攝為主,減少后期處理、維護新聞資料的客觀性,為人們呈現(xiàn)新聞事件報道現(xiàn)場的自然場景[2]。
大多數(shù)新聞畫面的后期處理有:人物面部的虛化,以此保護新聞主體的肖像權;人物說話的文字搭配,減少人們口語化表述的可聽性不佳問題,提升人們獲取新聞信息的綜合能力;案件發(fā)展的指導性文件,比如在新聞視頻中,此人在走路,新聞處理給予前往方向的指導,增強人們對新聞攝像的了解,或者地區(qū)拍攝時,給予拍攝時間與地點,增強人們對新聞攝影信息的掌握等。
由此發(fā)現(xiàn):在新聞攝像材料中施加的處理,具有指導性、材料說明性、新聞主體保護性,對攝像內容的主體,不加以顏色改變、畫面加工、惡意剪輯等行為,維護新聞攝像資料的真實性,增強其新聞信息的傳播能力,提升電視新聞的報道效果,具有重要的發(fā)展意義。
(二)增強新聞空間感
互動作為新聞傳播的基礎條件,電視新聞的收視觀眾,具有社會成員性質,新聞傳播有助于提升社會群眾的交流頻率,借助最新的新聞資訊提升人們的互動能力,可有效增強人們對電視新聞的關注程度,最終達成新聞媒體與社會成員產生的信息互動,以此豐富人們的生活元素?,F(xiàn)階段,人們獲取新聞訊息的方式,以在線觀看相關節(jié)目為主,對電視新聞的多元化發(fā)展提出了較高要求。人們在新聞事件發(fā)生時,短時間內即可獲取相關新聞信息,比如某地區(qū)派出所發(fā)生的失火事件、校園內學生捅傷教師事件,然而真實性的驗證,應借助電視新聞的新聞攝像環(huán)節(jié),以即時性與真實性視角,為人們展現(xiàn)更為全面、更為真實的新聞全貌。
在派出所失火新聞中,新聞攝像人員及時趕至現(xiàn)場,針對失火后派出所采取的各方應急救援措施、交通道路配合等方面予以展現(xiàn),在攝像資料旁側,利用滾動的文字敘述失火原因、應急措施、傷亡人員等信息,增強人們對新聞事件的獲取能力,提升新聞信息時效性的傳播效果。觀看新聞的人們,部分人群正在家里帶領孩子識字、少量人群正在健康房跑步,個別人群正在辦公室加班,甚至在餐廳聚會的人們,借助簡短的幾分鐘攝像新聞資料,完整獲取了某派出所失火新聞的全貌信息。在此新聞中,雖然人們尚未觀看到失火發(fā)生的過程,但是借助新聞報道的數(shù)據(jù)與事后處理現(xiàn)場錄制的視頻紀實類資料,有效感應新聞信息的真實性,帶給人們空間轉換的新聞報道效果,提升了電視新聞傳播的空間感。
針對校園霸凌類新聞,新聞攝影人員難以獲取霸凌發(fā)生期間的一手視頻資源,新聞真實性與空間性的傳播效果,建立在事后處理、結果追蹤、消防態(tài)度、當事人觀點等方面。比如針對某高中學生捅傷教師的新聞報道,事后新聞攝影人員與記者采取了跟蹤紀實性報道,針對校園處理、教師治療、學生心理問題等方面開展了詳細分析與報道,攝影畫面中提供了校方管理人員的教學表態(tài):針對青少年加強心理疏導教育,對于教師開展職業(yè)道德培訓等?;谛@霸凌類新聞的負面作用,采取正面報道方式,給予新聞獲取者良好的新聞導向,提升新聞報道的空間轉換效果[3]。
新聞攝影帶來的空間轉換,具體表現(xiàn)為:領導人開會的現(xiàn)場紀實、明星拍攝現(xiàn)場化妝換衣場景的現(xiàn)場紀實、安全事故應急救援的現(xiàn)場紀實等。經(jīng)新聞案例分析發(fā)現(xiàn):新聞攝影帶給觀眾更為真實的新聞發(fā)展內容,展現(xiàn)出新聞報道的延伸價值,比如著火事件的應急救援工作、教師受傷后校方的教育規(guī)劃,帶給觀眾空間轉換的同時,增強新聞傳播的實效性,彰顯電視新聞傳播的社會意義。
(三)潤色新聞內容
新聞攝影的傳播元素,具體包括:圖文、聲音、數(shù)據(jù)等新聞資料。此類新聞資料具有輔助說明的功能,提升攝影新聞材料的表達力,增強電視新聞傳播的整體效果,帶給人們真實的視覺沖擊,提升新聞傳播效率,在短時間內與觀看群眾形成新聞信息的思想共鳴。在電視新聞報道期間,常見的攝影畫面為特寫鏡頭。特寫鏡頭具有指導人們新聞觀看側重點劃分功能,為人們提供較為深刻的畫面印象。例如四川地震相關的新聞報道,攝影特寫展現(xiàn)了傷員的真實情況、營救的艱難等,此類鏡頭帶給異地人們較強的視覺沖擊,從心理與視覺雙方面,傳達地震災害帶來的民生效應。由此發(fā)現(xiàn):新聞攝影在電視新聞報道中,占據(jù)較為關鍵的位置,有效傳遞新聞真實性與時效性信息,加強相關新聞資料的潤色與整合能力,實現(xiàn)在短時間內傳達新聞信息的主體內容,增強人們對新聞核心內容的把握能力,提升電視新聞報道的綜合效果。
(四)賦予新聞輿論矯正功能
新聞媒體承擔著輿論矯正與監(jiān)督的雙重職能,以新聞攝影為職能表達的關鍵元素。新聞攝影以其較強的紀實能力,逐漸發(fā)展成為電視新聞報道的主體表現(xiàn)形式,推動電視新聞報道獲取更高層次的發(fā)展。在網(wǎng)絡信息爆炸的時代背景下,較多虛假信息流入人們生活元素中,比如APP的傳銷拉人事件,投資理財?shù)募Y活動等,極易造成人們經(jīng)濟損失。針對人們生活中具有集資性、傳銷性等非法活動,電視新聞應給予正面報道,提升人們自我防范意識。新聞攝影與相關記者,針對特殊事件,采取暗訪方式,獲取非法活動的相關真實性資料,完整客觀地展現(xiàn)在人們面前,增強人們資金保護意識,防止不法行為擾亂社會公序良俗。
針對非法集資活動,攝影記者與相關新聞報道人員,采取暗訪形式,直擊詐騙過程。攝影記者以普通居民身份,到訪市民舉報的理財單位,問詢相關人員關于理財產品的投資方式與獲利相關內容。背包內的攝像頭完整記錄了詐騙單位的工作環(huán)境、騙取投資財物的流程。當記者問及投資款項的保本問題時,被訪單位工作人員采取非正面回應,且在認購合同中明確標明“此款理財為非保本非保息產品”相關內容。此類單位以老年人為目標群體,對其給予口頭保障、合同簽署等方式,令眾多老年人發(fā)生財產損失。在老年人投資數(shù)日后,攜款潛逃,造成極為不良的社會效應。對此新聞事件,攝影記者給予了關鍵程序的拍攝與對話留證,對其詐騙過程給予定性分析:
在簽署理財投資合同時,針對合同“非保本非保息”項目,應清醒認知,不應一味聽取工作人員的口頭承諾。
針對理財產品項目,應獲得相關部門的審批,增強人們理財認知能力。
對于個體單位的理財產品、銀行機構的保險產品,應保持謹慎心理,在購買前與家人協(xié)商,凡利率超過人民銀行基準利率20%的理財產品,應謹慎投資。
在電視新聞實時報道、真實流程攝影、事后給予人們理財建議等流程,發(fā)揮攝影新聞的應用價值,展現(xiàn)出電視新聞的社會輿論矯正功能。
三、保障新聞攝像工作的有效落實
(1) 增強攝影記者的職業(yè)修養(yǎng)。保障新聞攝影資料的真實性,應以相關攝影記者的職業(yè)修養(yǎng)為出發(fā)點,增強其對新聞工作的正確認知,保障新聞攝影資料獲取的正當性與有效性,提升電視新聞傳播的真實性與時效性[4]。
(2) 發(fā)揮攝影記者的專業(yè)技能。在攝影記者職業(yè)素養(yǎng)保障的基礎上,應有效增強攝影記者的專業(yè)技能,保障其在混亂的新聞現(xiàn)場,捕捉有效的新聞畫面,為人們傳達具有觀看性的新聞攝影材料,提升電視新聞傳播能力。
(3) 培養(yǎng)攝像記者的新聞構思能力。新聞拍攝的最終目的在于,記錄新聞信息的真實畫面。新聞攝影具有時間與地點的不確定性,對攝影記者的構圖能力提出了較高要求。為此,攝影記者應增加場景拍攝訓練,拍攝成品多角度對比,確定不同事物拍攝的客觀視角,以此增強攝像記者的構思與紀實能力,為電視新聞報道提供更為有力的攝影資料。
(4) 提升攝像記者的設備操作技能。攝像記者的設備操作應熟練掌握,增強記者的攝影能力,提升新聞信息的獲取能力,保障新聞攝影任務有效完成。
四、結語
綜上所述,電視新聞報道以紀實拍攝的畫面與聲音為傳播優(yōu)勢,為觀眾帶來親臨現(xiàn)場的既視感,提升新聞傳播的有效性,增強新聞報道的社會影響力。在新媒體技術日漸進步的背景下,電視新聞報道逐漸發(fā)展至瓶頸期,新聞攝像成為提升電視新聞報道收視效率的關鍵途徑。為此,電視新聞相關管理人員,應加強對新聞攝影人員的培訓與指導,保障新聞攝像紀實的畫面感,具有真實性與自然性。
參考文獻:
[1]邵堅.探析電視新聞報道中新聞攝像的重要性[J].傳媒論壇,2020, 3(13):63-64.
[2]胡柱山,于洋.電視新聞攝像質量的提升方式探討[J].西部廣播電視,2020(09):146-147.
[3]才華.淺談電視新聞攝像技術和技巧[J].記者搖籃,2020(03):107-108.
[4]閆勇.新聞攝像在電視新聞報道中的重要性研究[J].傳媒論壇, 2018,1(0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