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西平縣人民醫(yī)院(463900) 張合偉
研究表明,針對窒息新生兒,給予合理、有效的復蘇至關重要,其中氧氣復蘇被證實療效確切。但是,關于氧氣復蘇過程中氧濃度的選擇,目前尚存在爭議。因此,探究氧氣復蘇過程中的最佳氧氣濃度,改善窒息新生兒的治療效果至關重要[1]。本研究采用低濃度氧復蘇療法治療新生兒,并對其治療效果及對患兒心肌酶水平和腦損傷風險的影響進行探討,現(xiàn)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17年6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窒息新生兒100例為研究對象。所有患兒均為足月兒且均符合窒息相關診斷標準[2];均未合并先天性心臟病、腦膜炎、先天畸形及重要器官病變等。根據(jù)治療方法不同,將患兒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50例。觀察組新生兒中,男27例,女23例;陰道分娩25例,剖宮產25例。對照組新生兒中,男26例,女24例;陰道分娩24例,剖宮產26例。兩組新生兒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
附表 兩組新生兒的血氣氧分壓、Apgar評分、心肌酶水平及腦損傷發(fā)生情況的比較
1.2 治療方法 采用相同的氧氣復蘇流程對兩組窒息新生兒進行治療,快速評估兩組新生兒的狀況,如是否已經(jīng)足月、羊水是否清、是否有呼吸及肌張力情況;針對出現(xiàn)胎糞污染的新生兒,依據(jù)其活力狀況給予氣管插管吸引胎糞。及時清除新生兒口鼻中的黏液,若新生兒仍存在正壓通氣指征,則觀察組新生兒給予低濃度氧復蘇療法治療,即30%氧復蘇;對照組新生兒給予空氣復蘇療法治療。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新生兒的復蘇相關指標(包括建立自主呼吸時間及復蘇成功率) 、血氣氧分壓、Apgar評分、心肌酶水平及腦損傷情況。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SPSS17.0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采用(±s) 描述計量資料,行t檢驗;采用[n(%) ]描述計數(shù)資料,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新生兒的復蘇相關指標比較 觀察組新生兒的建立自主呼吸時間(5.4±0.5) min明顯短于對照組(7.1±0.7) min,復蘇成功率(96.0%) 明顯高于對照組(80.0%),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
2.2 兩組新生兒的血氣氧分壓、Apgar評分及腦損傷情況的比較 觀察組新生兒腦損傷的發(fā)生率較對照組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兩組新生兒的血氣氧分壓、出生1min時的Apgar評分及第1天、第10天的CK-MB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附表。
新生兒窒息多表現(xiàn)為呼吸循環(huán)系統(tǒng)障礙,從而導致新生兒的腦部血運發(fā)生異常,造成新生兒腦缺血、缺氧等癥狀,而且嚴重時會對新生兒的腦組織造成永久性損傷[3]。因而,給予窒息新生兒及時的救治十分重要。近年來,氧氣復蘇成為窒息新生兒治療的重要手段,但是關于氧氣濃度尚存在爭議。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新生兒的建立自主呼吸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復蘇成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腦損傷的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1) ;但兩組新生兒的血氣氧分壓、出生1min時的Apgar評分及第1天、第10天的CK-MB水平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提示低濃度氧復蘇療法可以有效提高窒息新生兒的復蘇效果,且可以降低窒息對患兒造成的腦損傷。
綜上所述,低濃度氧復蘇療法治療窒息新生兒的療效較好,并且可以改善患兒的腦損傷情況,值得在臨床上進一步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