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孔子仁學思想的核心是“仁”,其思想內涵非常豐富,主要包括四個方面:仁者愛人、克己復禮為仁、孝悌為仁之本、殺身以成仁。深入研究和學習孔子的仁學思想,對我國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孔子;仁學思想;當代啟示
一、孔子“仁”學思想的內涵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范疇??鬃幼鳛橹T子中的一子,儒家作為百家中的一家,其思想的根本宗旨在于繼承三代文明余緒,特別是周公倡導的“敬德保民”的禮樂文治教化思想,以發(fā)自人的血緣親情的仁愛精神,喚起人的道德理性和社會倫理責任。它教人積善成性、修己安人,從而使分崩離析的社會重新復歸于穩(wěn)定和諧。所以說,儒學其實就是修己安人之學。而孔子“仁”的思想其實就是教人如何做個有道德品行的人,進而達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政治理想。
(一)仁者愛人
孔子認為,一個人,要想成就理想人格,首先要有一種善良的品性,要“泛愛眾而親仁”,這是孔子仁學思想的基本點。也就是說“仁”是出于對自己同類相愛的感情,是發(fā)自內心的一種德行,也是人群相處之大道??鬃诱J為,“仁”其實是發(fā)自內心的一種道德行為,每個人都有仁心仁德,都會做一些善事、好事,但要“在己成德”就是君子;“在世成道”就是圣人,這是孔子仁在己心的觀點的表露。那么怎么做才能做到“仁”呢?《論語》中孔子提到了兩個重要的觀念,那就是“忠”與“恕”。忠、恕這是孔子倫理思想中的兩個重要概念,后世也稱之為“忠恕之道”?!爸摇本褪潜M心竭力,盡己之心以愛人,而“恕”則是推己及人,將心比心以愛人?!叭省逼鋵嵕褪恰爸摇焙汀八 钡暮象w,也是孔子仁學思想的基本原則。
(二)克己復禮為仁
孔子提出“克己復禮為仁”。孔子的思想是始于“修身”而終于“安人”、“安百姓”的,并且又是以“仁”和“禮”作為基本核心的。因此,孔子特別重視其在“修身”、“安人”方面的作用??鬃右浴翱思簭投Y”為求仁之道?!翱思骸保纯酥坪统阶约旱纳肀灸?、個體感性欲望,是從內在下功夫;“復禮”,即按照社會典章制度和倫理原則辦事,做到在視、聽、言、動各方面皆合于禮,從而使“禮”本身所體現的道德倫理原則,經過多次反復潛移默化為人的內在德行,則是向外用力。這一命題在孔子仁學思想中最深刻、最有理論價值,在現代社會也最有現實意義。
(三)孝悌為仁之本
孝悌之道是孔子尊親思想的具體體現,講的是仁的情感基礎問題??鬃诱J為仁是人的本質,也是人道的崇高理想。此種本質和理想源于人生,而具有的最恒久、最樸素的情感--血緣親情。所以,要發(fā)展人的愛人的情感和社會倫理責任,最要緊的是培養(yǎng)人的血緣親情。因此,孔子對孝道極為重視,認為孝為仁義之根本。孝悌,是儒家兩個倫理道德觀念。孝是子女對父母應盡的責任,悌是弟妹對兄姐應有的態(tài)度。一個人若能孝敬父母、尊重兄長,那就有了實踐仁德的基礎和根本。有了這種基礎和根本,就不會惹是生非,去干逆理反常的勾當。
(四)殺身以成仁
殺身成仁的理想境界和莊嚴的倫理義務,是孔子仁學思想的重要內容??鬃尤蕦W是以東方社會化人文主義為其思想基礎,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內容的政治倫理哲學。它既是修己安人之學,也是內圣外王之學。前面講到仁者愛人,克己復禮,孝悌為仁之本,都還只是停留在修身以及塑造理想人格的層面上,而孔子的“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更是他立志求仁的崇高的理想追求??鬃诱J為,人生的價值或意義,并不在于活著,而在于為了某種理想而活著。而人生的最高價值,或終極意義在于實現人之所以為人的內在本質,這就是“成仁”。
二、仁學思想的當代啟示
(一)促進民主法治的建設
在今天的中國,盡管經濟上獲得了較大的發(fā)展,在文化與德育上仍然存在較為嚴重的缺失。很多人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缺少自我控制力,無法在當代社會中給自己的人生進行定位,也不能為自己的發(fā)展制訂較為長久的計劃,唯利是圖、個人主義逐漸影響人的意識。所以,為了維護社會的穩(wěn)定與公平,國家采用法律的手段對社會進行治理,“依法治國”成為首選。但法律也有缺口,社會上仍然有很多問題是法律無法涉及的角度,因此,要將“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孔子“仁學”思想能夠給今天的社會提供更多的思考空間。
(二)有利于保護生態(tài)的平衡
孔子思想中的“愛人”“愛物”的原則,在今天的中國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當中國經濟迅猛發(fā)展時,生態(tài)問題嚴重,因為在利益的驅使下,很多人社會責任感不強及自身覺悟不高,做出一些以犧牲環(huán)境為代價的行為,給生態(tài)環(huán)境帶來了重大的影響。要把孔子的仁學思想重新納入視野,不僅要學習理論知識,同時要注重生活實踐,在實踐中不斷的總結經驗,并且將這種思想付諸實踐。尤其在今天社會環(huán)境的破壞中,需要用孔子的思想來整合人們的內心世界,才能使社會變得更加美麗。
參考文獻:
[1]楊伯峻.論語譯注中華書局,1984.
[2]安作璋.論語詞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3]于淑華.論語的現代意義.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作者簡介:
李潔(1994-),女,山西運城人,太原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當代科學技術發(fā)展與馬克思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