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崢嶸
毛德西是河南省中醫(yī)院(河南中醫(y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主任醫(yī)師、教授、研究生導師,第三批全國老中醫(y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全國首屆百名中醫(yī)藥科普專家,河南中醫(yī)事業(yè)終身成就獎獲得者。毛德西老師臨證50余載,實踐經驗豐富,特別是治療疑難疾病,其辨證靈活,施治有序,或內外合治,或針藥兼施,時常獲得事半功倍之效。筆者有幸跟隨毛老師學習,在長期侍診、學習理法方藥的同時,取得了一些進步。
在臨證時,毛老師指出,疑難疾病既有貫穿于疾病全過程的“病”,也有表現(xiàn)為疾病進程中某一階段的“證”。其疑難程度,不僅取決于正氣虛實、邪氣兼夾等因素,還與醫(yī)生的學術水平和臨證經驗有著密切關系。
綜合脈證
由于疑難疾病病情復雜,不能用單一方法辨別,要有選擇性地運用八綱(陰、陽、表、里、寒、熱、虛、實)辨證、臟腑辨證、氣血津液辨證、病因辨證、六經辨證、衛(wèi)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等,進行綜合分析。諸種辨證方法的基本法則是尋位、求因、定性。
尋位:任何一種疾病的發(fā)生變化,其存在形式都依附于內臟及其所屬的組織?!端貑枴ぶ琳嬉笳摗分兴f的“必先五臟”。這說明尋求五臟在疾病中的地位。除五臟六腑之外,其所屬的經絡、筋、骨、脈、皮、肌肉及五官、二陰等,都是致病因子的歸宿。疾病的位置是相對穩(wěn)定的,但證候的位置卻隨著疾病的進展而變化不定。例如肝硬化,疾病位置在肝,但證候的位置卻有肝脾、肝胃、肝腎以及在氣、在水、在血之間,這種尋位法是辨證論治的基礎,應進行謹慎辨別、分析,方可找到病因、病機,對證施治。
求因:凡有明顯致病因素,比如起居、衣著、飲食、勞逸、情緒、外傷,以及氣候、地理環(huán)境對人體的影響,一目了然,比較容易辨別。對于那些不能提供明確病因的患者,醫(yī)生就要采用審證求因法分析證候性質。基本方法應當是詢問起病時間、追問發(fā)病癥狀、分析個體差異等。比如起病時間與發(fā)病季節(jié)和時辰有關;發(fā)病癥狀與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變化有關;個體差異與體質因素有關;心身喜惡與虛實寒冷等有關。特別是那些由內風、內寒(陽虛)、內濕、內火、內燥、食滯、痰飲、瘀血所致的病證,大多是由審證求因而得知的。這種求因法對選擇用藥頗有對應性。
定性:《素問·至真要大論》中所說的“有無盛虛”,就是要求對證候做出性質(病性)判斷。如果我們把病位、病因作為“目”,那么病性就是“綱”,對于疑難疾病的兼夾證候,中間證候與變異證候來說,證候性質的內容就比較復雜。例加肺病晚期的肺腎陰虛、熱毒燔灼證、痰熱結肺、飲停胸中證等,均涉及兩個臟器的部位、兩種體質因素等,這還不包括量的因素。由此可見,對于疑難疾病的證候定性,并不是簡單組合,而是對多種辨證方法的高度概括?!端貑枴ぶ琳嬉笳摗酚涊d了19條病機,就是古代醫(yī)家對諸多證候性質的初步歸納。
辨別動態(tài)
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總是處于一種動態(tài)變化中。因此,醫(yī)家在診治疾病時,要注意證候的主次、病勢的趨向以及病證的緩急。唯有如此,才能把握證候的本質。
審主次:審主次時不可主觀臆斷妄加分序,應在完全搜集疾病資料的基礎上細致分析,不僅運用中醫(yī)“四診”了解病性,還有必要運用現(xiàn)代科技手段掌握病證的微觀變化?!秱s病論》記載:“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边@是從眾多癥狀中抓主癥的范例。對于脈癥不一致時,過去有“傷寒從癥不從脈,雜病從脈不從癥”之說,不可盲目隨從,應靈活運用。
察趨勢:明代醫(yī)家李時珍在《瀕湖脈學》中敘述代脈時說“五十不止身無病,數(shù)內有止皆知定”。以脈象的歇止次數(shù)來測定兇吉,對心臟病尤為重要。當疾病在治療過程中,往往會有相對靜止狀態(tài),正是這種靜止狀態(tài),蘊含著不被人們重視的變化征兆。征兆的表現(xiàn),或見于脈,或見于舌,或見于面,或見于四肢,醫(yī)者要有見微知著的敏銳觀察力,正確迅速地做出判斷。
明緩急:如果兩種證候重疊出現(xiàn)在一種疾病中,而且這兩種證候并非互相派生的產物,那么在辨證時就要注意何緩何急。許多疑難疾病包含急緩兩種證候,或先患瘤疾后染卒疾,或兩種并存,其中一證突然惡化,大多變化快的為急證,固定不移的為緩證;關于元氣存亡的為急證,損傷元氣不多的為緩證;九竅閉而不通的為急證,神清便通的為緩證。不辨緩急,就不可能正確實施“急則治標,緩則治本”的治療法則。
疑難疾病的多變性、復雜性給辨證定性帶來了一定困難,醫(yī)者應具有“讀書多而臨證少,則胸中了了,指下難明;臨證多而讀書少,則大海茫茫,望洋莫辨,是以讀書臨證,兩不可廢”(清代程芝田撰寫的《醫(yī)法心傳》)之精神,才能做到東漢名醫(yī)張仲景所說的“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