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義
摘 要:鮑元愷的《炎黃風情》是一部于 1991 年創(chuàng)作完成的管弦樂組曲,作品根植于廣袤的民族文化,以河北、云南、陜西、四川、江蘇、山西等地廣為流傳的民歌為主題素材。為了能讓更多的人欣賞和演奏《炎黃風情》,朱培賓先生將其改編成了一部鋼琴作品,即《炎黃風情·二十四首中國民歌主題鋼琴曲》。這樣的改編使得更多鋼琴的學習者們對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藝術有了一定了解,同時為中國鋼琴作品的民族化探索也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筆者在本文中從其素材即同名民歌的角度研究其演奏的特色,以期為我國鋼琴今后的創(chuàng)作和演奏方式提供一些借鑒。
關鍵詞:《炎黃風情》;演奏
1 “歌唱”的演奏
1.1 同歌唱的律動相結(jié)合
通過對《炎黃風情二十四首民歌主題鋼琴曲》這部作品的作曲技法的分析,我們不難看出其作品都是由民歌改編而成,因此在演奏上我們需要去模仿民歌的演唱。以《拔根蘆柴花》這首江蘇民歌為例,它本是當?shù)厝嗣駝趧又兴母瑁數(shù)剞r(nóng)民們?yōu)榱嗽趧趧又心軌蚓徑馄?,便即興地哼唱一些曲調(diào),從而形成了這類民歌。由于是伴隨勞動唱的歌,故而有勞動的律動在歌曲當中,且歌曲有歡快跳躍的感覺,表現(xiàn)了人們勞作時的歡快心情,亦帶有對家鄉(xiāng)山水的熱愛和自豪之情,這些情感都應該在鋼琴演奏上體現(xiàn)出來。作者朱培賓先生在譜面上也已經(jīng)做出了相應的標記?!栋胃J柴花》這首曲子有多處在連線里又標有跳音記號,這是對歌唱的模仿。因此在彈奏這樣作品時,我們應該模仿歌唱的律動,在看到這樣標記的時候不能只把其當作斷音來彈,而要變成類似鋼琴伴奏中的節(jié)奏重音,同內(nèi)心的歌唱保持相同的律動。還有《楊柳青》中每小節(jié)最后的一個音都有一個節(jié)奏重音,這看似與鋼琴中節(jié)拍的重音形式不符,實則是因為它要和歌唱時語言的邏輯重音保持一致,因此在彈奏這樣的作品時,我們應該同其本身的民歌聯(lián)系在一起進行研究,并且節(jié)奏重音即使作品中沒有標明也應當要根據(jù)其歌詞內(nèi)容的語言邏輯進行,而不應僅僅局限于五線譜記譜的節(jié)拍重音。只有這樣,這部由民歌改編的作品才能不失掉其獨有的韻味。
1.2 以歌唱的旋律為主
中國的傳統(tǒng)音樂以單聲部橫向優(yōu)美的旋律線條為主,雖然鋼琴作品結(jié)合西方的作曲技法將其改編成多聲部的作品,但整個作品優(yōu)美的旋律線條依舊是作品的“主心骨”,始終貫穿全曲,因此我們在演奏中也應該讓這條優(yōu)美的旋律線條“歌唱”起來。以《走西口》為例,其中的22-43小節(jié)的旋律分為兩個聲部進行,好像男女對唱的一樣輪流出現(xiàn)旋律線,一條在右手高聲部出現(xiàn),一條在左手的二聲部出現(xiàn),我們在演奏的時候應注意要著重突出主旋律,在主旋律出現(xiàn)時另外一只手都應自動變成伴奏,保持各旋律聲部橫向的完整性,要適當?shù)販p弱作為伴奏聲部的音量,讓其營造和渲染音樂的氛圍以襯托
主要的聲部。與此同時,還應注意保持各旋律聲部橫向的完整性,使整個曲子歌唱的旋律線條不因和聲而被打斷。
2 獨特的音色處理——對民族樂器的模仿
中國鋼琴作品的創(chuàng)作除了以民歌為素材,還主要模仿民樂的創(chuàng)作和演奏技法。以《小放?!窞槔?,《小放牛》是一首河北地區(qū)的民歌,但其旋律本是取自昆曲中的《吹腔》曲牌,是南方曲笛代表性的曲目。全曲共有三段:第一段旋律悠揚而又靜謐;第二、三段是交替演奏對句,情緒歡快熱鬧,速度也比之前加快,曲尾有一個轉(zhuǎn)調(diào)。這首民歌富于民歌的抒情性和中國田園式的氛圍,表現(xiàn)了天真活潑的牧童與單純善良的村姑之間相互對答的歡快情緒。由于它是源自笛子曲調(diào),因此在進行這樣作品的演奏時,我們應該模仿笛子的音色。笛子空靈高亢,所以我們在演奏中應盡可能觸鍵快而輕巧。笛子有個演奏技法叫“打音” 即將主音的下一孔位置,用手指迅速的“打”一下,“打音”在鋼琴作品中出現(xiàn)時候我們不能將其等同于西方的 “tr”, 西方的顫音是把兩個音的時值等同,笛子的打音一般是又慢到快, 一個音是長時間保留, 另一個音為輔助,因此在《小放?!分校7碌炎拥膹椬喾椒?,需要延長類似笛子中“打音”這種音符的時值,這樣才能使這類鋼琴作品具有民族樂器中最講究的“韻味”。
中國民族器樂演奏的技巧極為豐富,民歌的唱腔也是豐富多變,運用鋼琴演奏中對于 “腔調(diào)” 的模仿顯得尤為重要。《炎黃風情·二十四首中國民歌主題鋼琴曲》在演奏時不能脫離中國音樂獨有的線性旋律的思維,嘗試對各種民樂和民歌表演技巧的模仿可以說會對中國鋼琴作品的演奏大有益處。
結(jié)語
《炎黃風情·二十四首中國民歌主題鋼琴曲》這部作品是作者在尊重原作的基礎上,發(fā)揮了合理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體現(xiàn)了中華傳統(tǒng)藝術文化的精神以及中國人自己的審美情趣。其創(chuàng)作技法為中國鋼琴作品的民族化探索提供了新的借鑒意義。其演奏需格外注重旋律線條,理解作品的文化內(nèi)涵,模仿民歌的演唱和民樂的演奏,鼓勵演奏者自身進行二度創(chuàng)作,才能將中國鋼琴作品中特有的韻味展現(xiàn)出來。中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是一塊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寶藏,通過作曲家進一步挖掘和創(chuàng)新,演奏者進一步詮釋,更多像《炎黃風情》這樣的作品出現(xiàn)在人們的視野中,越來越豐富的音樂形式和表現(xiàn)手法的也紛紛涌現(xiàn),相信不久的將來,我們的民族音樂會更多地創(chuàng)新與融合的外來的文化,讓不同文化背景的聽眾接受并喜愛我們的民族音樂。筆者在本文中通過對該作品進行音樂分析,對其演奏特色進行了一定的闡述,期待能為中國鋼琴作品的發(fā)展盡一份綿薄之力。
參考文獻
[1]朱培賓. 我是怎樣改編《炎黃風情》的[J]. 天津音樂學院學報(天籟), 2010, 000(002):86-95.
[2]杜珊. 論中國音樂的鋼琴演奏表現(xiàn)——以鮑元愷《炎黃風情》為例[J]. 商, 2013, 000(026):138-138.
[3]郭向明.字字珠璣,句句入勝——淺析《鮑元愷炎黃風情·二十四首中國民歌主題鋼琴曲[J].鋼琴藝術,2008(4).
[4]李晶晶. 鋼琴版《炎黃風情》特點研究[D].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