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旭
【摘要】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我們新時代教育的根本目標,而思想品德教育作為第一位的首要目標也是學校教育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在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班主任要不斷加強學生的德育教育,樹立以生為本的中心理念,不斷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進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關鍵詞】德育?以生為本?育人?發(fā)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把青年一代培養(yǎng)造就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其中“德”是首要問題,作為老師要思考“培養(yǎng)什么人”“該如何培養(yǎng)”的問題。德育工作的有效開展,需要班主任充分發(fā)揮自身示范作用,給學生足夠的愛和尊重,用高尚的品德和情操感染學生,使其成為一個完備的人,能發(fā)展的人。
一、立人先立己,以道德需求甜美自己
習總書記說過:“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承擔著讓每個孩子健康成長、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重任。”教師是學校中全面負責學生的思想、學習、健康和生活等工作的人員,是教育教學的組織者、領導者和教育者。在德育工作進行中,尤其是班主任,更是學生主要情況的了解者、協(xié)調者和工作推進者,是德育工作的引導者、組織者和指導者,在整個德育工作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如要立德,先要立己。
一個有道德需求的老師,才能擁有促使自己去遵循道德的自覺性,才能在日常的行為規(guī)范中以身作則,身正為范。王開嶺曾說過“這是一個哭聲最多的世紀;一個思想與行為最密集、最吊詭的世紀;一個物質與精神消耗最多的世紀;一個盛產最崇高和最卑鄙的政治世紀……”對于我們教師而言,最主要的是:我們的青春位于這個世紀,我們的職業(yè)堅守在這個世紀,我們的情懷萌生于這個世紀。時代裹挾的聲響總在社會中激蕩著我們,我們需要做好自己。
曾經看過這么一句話“在學校里最可怕的是一群不讀書、缺乏智慧的教師在辛勤甚至忘命地工作著。”三思自省,德育工作何嘗不是如此?!坝缬兄鹃e逸少,潤物無聲辛勞多”,不忘初心,常懷自省。作為教師,我們原本就是一名園丁,當我們從“捧著一顆心來”到“捧著靈魂上路”的轉變時,就已經決定了我們純粹與渴盼。愿我們在悠長和現(xiàn)實的社會長河里,能端正自我,保持曾經的那一份“當初”,在貪溺、繁雜的洪流中,自我勉勵,自我克制,自我提高。這樣一來才能在為人處事、對待工作方面有良好的表現(xiàn),能夠樹立榜樣,給學生以模范。
讓教師擁有道德需求,是一種積極處世,只有我們老師愛生活了,才能教會學生熱愛自己,熱愛生活;只有我們老師愛工作了,責任心強了,才能教會學生愛上學習,肩負責任;也只有我們老師靈魂棲息了,才能呵護學生的天性,有效引導孩子的行為。因此,我覺得一個老師,應時刻在生活中多放一些糖,感恩生活,甜美我們自己,才可以潤化我們的學生,實現(xiàn)“以生為本”,用道德之美來成就學生。
除此之外,教師在擁有道德需求的同時,還必須具備開展工作必須的專業(yè)技能和水平,必須充分掌握教育學規(guī)律,運用相關心理知識對學生進行交流教育。教師特別是班主任是學校中全面負責一個班學生的思想、學習、健康和生活等工作的教師,是一個班的組織者、領導者和教育者,也是一個班中全體任課教師教學、教育工作的協(xié)調者。只有教師意識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在思想及行動上對自身工作有較為清晰合理的認識,才有可能充分發(fā)揮自身的積極性,利用自身的知識經驗,引導班級學生共同建立班級理念。而教育者對學生心理的了解程度,對學生人際氛圍的敏感程度將會在引導過程中影響老師與學生的接觸交流工作。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及公共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教師自身素養(yǎng)尤其是班主任的素養(yǎng)及工作能力顯得愈發(fā)重要。在班級形成、成長的過程中,在引導建立班級理念的過程中,教育者應充分認識自身認識、魄力等因素的影響力,老師應堅持學習,不斷提高自身業(yè)務能力。
教師在教學中與學生交流接觸,對學生心理等情況了解較為清楚,以班級為單位的學生組織形式,也讓教師尤其是班主任更容易掌握各人動態(tài),更好地展開德育工作。只有以教師尤其是班主任為主導,德育工作才能最大化地取得相應效果。
二、思維求突破,引正確認知培養(yǎng)學生
德育工作不是簡單地要求學生改正錯誤,不是簡單地懲戒學生,更不是對學生進行打罵。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yǎng)人,是促進學生的發(fā)展。因此,教師在對具有獨立人格的學生開展德育工作時,必須注意在認知上去喚醒學生,注重因材施教,真正把德育工作落到學生的心坎上去?;镜乃季S策略如下:
1.德育行為是一種高尚的、可貴的精神,但它并不是高不可攀的行為。很多學生面對德道行為,總是在進行的過程中呈現(xiàn)出一定的心理掙扎,認為高尚道德的事情是“圣賢”所為,作為學生可以犯錯,甚至可以違紀。因此,從思維上去告知學生,道德水平的發(fā)展是一個永恒的話題,也是一個部分身份、地位、階級的話題。老師要教會學生的,就是培養(yǎng)他們基本品格的道德底線,從基本習慣開始,讓學生貼近生活,讓生活貼近學生,享受德育付出的收獲。
2.德育行為是一種增進幸福感的行為。以生為本的德育教育,到頭來是鼓勵學生過高尚人的生活,改善平庸淡俗的生活現(xiàn)狀,進而提升人生命的質量與靈魂的高度。以生為本,就是要讓學生發(fā)現(xiàn)自己,喚醒自己道德意識,啟發(fā)他們去遵循道德自覺,最終形成良好的品格和美德。
3.德育行為是一種被公眾接受、認可、尊重和推崇的行為。社會的交融。人與人之間的聯(lián)系更加緊密,一個人擁有良好的德育品行,良好的習慣、文明的舉止、高尚的心靈是我們獲得愛與敬重的基礎。因此,從思維上引導學生的正確認知,是施行德育的起點和基礎。
三、育人生為本,用內在需求培養(yǎng)學生
“士之讀書治學,蓋將以脫心志于俗諦桎梏,真理因得以發(fā)揚……見其獨立自由之意志”。學生讀書治學,養(yǎng)心培德,必須明心見性、立心以慧、知行合一。教師的德育培育工作,是要將學生的主動性和能動性主動契合,最終達成“精神力的培育”。因此,教師在立己的前提下,要主動去了解學生的內在需求,通過一定的方式來做到有的放矢,以生為本去開展工作。
那么如何利用學生的內在需求有效開展德育工作呢?
首先,教師必須重視學生的心理需求,做到尊重、理解學生。在教師的視野中,學生應該是一個有自我個性的人,是一個具有獨立人格的人。教師在日常教學、交流中必須真正理解、關心學生,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溫暖、真誠的問候,認真聽取學生意見建議,充分了解學生生活背景,以此為前提,構建融洽的交流環(huán)境,讓學生甘說敢說,充分培養(yǎng)師生間的信任感,為德育工作的開展做踏實的鋪墊。
其次,教師重視學生的心理需求,還必須做到對班里的學生一視同仁,不能因所謂“優(yōu)生”“差生”差別對待學生,從而造成班級學生心理的不平衡。此外,教師還應當充分關注后進生,對他們予以更多的幫助和鼓勵,尊重其人格,了解其心理狀態(tài),發(fā)現(xiàn)其優(yōu)點,以此為基礎循循善誘,開展有效的思想工作,讓其正確認識學習生活中出現(xiàn)的各種問題。
最后,德育工作的有效開展,最忌教師以自我為中心,高高在上,在學生面前顯示自己的優(yōu)越性。教師雖是德育工作的主導者,但工作的主體是學生。學生才是德育工作中最為重要的一環(huán)。教師只要認識到教育工作中師生關系的正確性,德育工作才能最終有效開展。
四、主動促發(fā)展,借有效方法培養(yǎng)學生
作為具有獨立人格的個體,每一個學生都擁有適合其個性特點的教育。我們在進行德育培育時,不僅要依靠教師的教育敏銳視覺,還要結合學生自身的情況,在與學生的交流中抓住學生內心的愿景、目標和期望,以此為突破口,點燃學生心中追求完美的火堆,讓學生發(fā)自個人內心的去追求發(fā)展,去完善。教育只有達到學生個體內心真正想要并為之持續(xù)奮斗的程度,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才是有效的教育。
因此,作為德育的主導者,在具體方法操作中可以抓住以下方法主動促進學生去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進而進行德育滲透。
(一)以生為本,舉手投足間注重品格培養(yǎng)
“見微知著”、“于細微處足見精神,于無人處始見偉大”,任何一種精神的培養(yǎng)及形成,就是在日常生活與學習中形成了,有了前面提及的思維形態(tài)后,作為教師,要注重學生行為習慣的監(jiān)督與引導,比如,衣著形象、衛(wèi)生習慣、守時守紀、待人接物、集體活動等方面的表現(xiàn)。如果一個老師只眼朝上,不注重小細節(jié)小問題,那么最終也只能落得個“大而不當”的育人結果。
(二)以生為本,勤搭舞臺,引導學生展示自己
德育是閃光的,也是高尚的。作為學校,要在好人好事,文明風采、道德之風上去搭建舞臺,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每一個學生身上都有閃光點”。學校、老師要做的,就是將這閃光點放大,增強學生的尊嚴和自豪感。進而在道德品質上幫助學生實現(xiàn)成功。班級上,可以多開設對話討論,例如,筆者在開展德育班會時,會開展類似于“談談怎樣才能讓自己更受歡迎”、“現(xiàn)在最喜歡的時代精神是什么”、“‘德與‘得”等問題的探討。學校也可以從實際出發(fā),每學期制定系列的風采展板,搭建德育教育活動舞臺,讓學生在發(fā)揮自己一技之長的前提下,看到自己的價值,增強自己的信心。
(三)以生為本,德法有道,扛起責任擔當
任何道德教育的培養(yǎng)與塑造,都不是單方面理論或者引導就可以完成的,還需要結合家庭、社會的教育合力方能事半功倍。因此,我們要以引導學生認清道德責任為前提做到通力合作。由于道德是做人做事的基本底線,雖不觸及法律,但惡性的道德綁架或者道德黑洞仍然會對社會造成不良的后果,讓學生承擔不道德的行為結果可以讓他們從小養(yǎng)成德法上的認知。從而自覺克制自己。另外,我們還可以通過邀請法律德育專家進行講座知識的宣傳,落實普法、普德工作。最后,就是加強學校與家庭、班主任與家長之間的聯(lián)系,生源的復雜,家庭背景的不同,教育模式的差異,注定要我們強化溝通,更新觀念,不斷摸索德育工作的新途徑。
德育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取得成效的工作,它要求教師付出極大的心血,以最飽滿的熱情投入與學生的交流中,與學生真正的交心。它絕對不是戰(zhàn)場上用兵法就能解決的。德育工作的有效的開展,真正需要用心,做到以學生為本,讓其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李鎮(zhèn)西.做最好的老師.文化藝術出版社.
[2][美]卡耐基.工作的藝術.百家出版社.
[3]熊丙奇.走出一個時代的教育困惑.百家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