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濱兵 郭慧敏 賈鈺芳 王思琪 范麗利
摘要:目的 觀察艾灸水道穴聯(lián)合不同時段燙熨對混合痔術后預防尿潴留的效果。方法 選取混合痔患者200例,隨機分為2組,觀察組100例使用艾灸水道穴聯(lián)合不同時段燙熨治療,對照組100例采用誘導排尿及不同時段燙熨治療,分別觀察其首次排尿時間、留置導尿率、尿潴留發(fā)生率。結果 觀察組首次排尿時間、留置導尿率、尿潴留發(fā)生率情況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結論 艾灸水道穴聯(lián)合不同時段燙熨對混合痔術后預防尿潴留的治療作用優(yōu)于對照組,療效較好,且簡單安全,有效預防術后尿潴留的發(fā)生,值得臨床推廣和應用。
關鍵詞:艾灸;混合痔;燙熨;尿潴留
中圖分類號:R694.55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20)10-0045-03
術后尿潴留是指患者術后由于各種原因引起的排尿不暢或不能自行排尿癥狀,是肛腸手術后常見的并發(fā)癥,整體尿潴留發(fā)生率為32.8%,肛腸術后尿潴留不是獨立疾病,是麻醉、手術、疼痛、輸液過多、體位、精神等因素造成的[1]。我科在術后原有中藥燙熨治療的基礎上,在2018年新增開展艾灸水道穴中醫(yī)外治技術后,更有效地預防和減少術后尿潴留的發(fā)生率,增加患者舒適感,減少導尿率,從而降低尿路感染率,促進疾病康復,提高患者滿意度,筆者通過運用艾灸水道穴聯(lián)合不同時間段實施燙熨療法的對比觀察,對預防混合痔術后尿潴留的發(fā)生取得較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9月—2019年9月在本科住院治療的混合痔患者200例,男100例,女100例,年齡20-60歲,麻醉方式均為骶椎麻醉,釆用術式為外剝內扎術,采用隨機分組的方式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100例,排除尿路感染、前列腺增生及既往有排尿困難相關病史者的患者。2組性別、年齡、術式、病情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2組患者在術后均采取常規(guī)護理方法及中藥燙熨治療2次,患者術后回病房開始治療1次,待患者自訴腹脹或有尿意感即開始實施第2次治療,2次間隔時間約2~4h;觀察組在原有護理方法基礎上術后采取艾灸水道穴治療觀察患者首次排尿時間、留置導尿率、尿潴留發(fā)生率情況。
1.2.1 中藥燙熨 采用棉質透氣性較好材質約25 cm×15 cm藥袋,將中藥(元胡、黃柏、連翹、銀花、木通、黨參等)用冷水浸泡10~15 min,撈起炒至水分近干,倒入食用鹽或細沙,再用文火炒至60 ℃~70 ℃,裝入雙層布袋,用大毛巾保溫,患者取舒適臥位,向患者及家屬講解術后注意事項及使用中藥燙熨療法的目的后,將藥袋置于患者關元、中極、氣海、水道穴等位處,用力均勻,來回推熨或回旋運轉,開始時用力輕而速度稍快;隨著藥袋溫度的降低,用力增強,同時速度減慢。當藥袋溫度降低時可更換藥袋,治療時間為20~30 min[2]。連續(xù)治療1周為1療程。
1.2.2 艾灸 (1)艾灸準備:艾條、艾條盒、酒精燈、打火機、滅火瓶、紗布、治療盤、彎盤等;(2)評估:評估患者身體情況,局部皮膚和環(huán)境狀況等;(3)操作程序:備齊物品,攜至床旁,核對患者信息,給患者做好溝通及解釋工作,告知患者艾灸的作用及注意事項;選擇穴位:水道穴,操作者取約10 cm長的艾條,放于雙孔艾灸盒,點燃并卡住艾條,使艾條緩慢發(fā)熱,患者取平臥位,暴露下腹部,取腹前正中線,從臍部下方開始平放艾灸盒置于水道穴施灸,單次艾灸10~15 min,患者感溫熱舒適,皮膚略微潮紅為宜;連續(xù)治療1周為1療程。注意事項:(1)安慰患者,讓其情緒安定,以免焦慮緊張;(2)關心體貼鼓勵患者,幫助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保護患者的隱私,關閉門窗,屏風遮擋,注意患者保暖,請無關人員回避;(3)燙熨溫度不宜超過70℃,年老、嬰幼兒溫度不宜超過50℃;艾灸時以患者感微熱為宜,實施溫灸過程中患者仍感溫度過高,可適當抬高灸盒或調整艾灸與皮膚之間的距離后再放下;(4)中醫(yī)技術操作過程中注意觀察局部皮膚的顏色情況,同時詢問患者對溫度的反應,防止燙傷。
1.3 觀察指標 治療1周后,觀察首次排尿時間,即從手術結束到首次排尿的時間,用石英電子表計時,以分計算;尿潴留發(fā)生率;導尿率。
1.4 療效標準 依據《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評定療效:顯效:患者在術后4~6h內自行排尿,小便通暢,癥狀及體征消失;有效:患者在術后6~8h內自行排尿,或經誘導后能自行排尿,排尿不順暢,癥狀及體征改善,無需導尿;無效:患者術后8h后仍不能自行排尿,癥狀和體征無改善或加重,需進行導尿協(xié)助排尿。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3.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2組患者首次排尿時間比較 見表1。由表1可知,2組患者首次排尿時間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平均排尿時間小于對照組。
2.2 2組術后尿潴留發(fā)生率及導尿率比較 見表2。由表2可知,2組患者術后在尿潴留發(fā)生率上,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尿潴留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2組患者術后在導尿方面,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3 2組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3。
3 討論
尿潴留屬中醫(yī)“癃閉”范疇。膀胱濕熱,肺熱氣壅,肝郁氣滯,尿路阻塞,以致膀胱氣化不利為實證。脾氣不升,腎陽衰憊,導致膀胱氣化無權為虛證[4];中醫(yī)認為該病病因多與外邪侵襲、飲食起居失宜、情志失調、診治失當、體虛病后,相關基本病機為膀胱氣化功能失調[5]?!端貑?靈蘭秘典論》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焉,再加術后肌肉脈絡損傷,局部氣血瘀滯,氣機不暢,膀胱氣化不利而致小便不通;膀胱為津液之腑,主尿液的儲存及排泄,在腎陽的溫煦作用下產生氣化功能,治療關鍵在于恢復膀胱的氣化功能[5]。
艾灸具有溫經通絡、驅寒止痛、消淤散結、補中益氣、提升陽氣、扶陽固脫的作用;可借助灸火的純陽熱力及艾葉芳香的藥氣直接作用于腧穴皮膚表面,激發(fā)經絡之氣,通過經絡傳導,行氣活血、通邪外出、腧穴透達,舒緩尿道括約肌,增強膀胱氣化功能,從而達到排尿通暢的目的[6]。所取之穴:水道穴,水德乃長養(yǎng)萬物之大道,水道穴處適當膀胱,為水之通路,本穴能行水利尿,主治膀胱熱結,小便不通,或膀胱虛寒,痛引陰中在下腹部[7],當臍中下3寸,距前正中線2寸,屬足陽明胃經。
燙熨藥包敷于辨證施穴之中極、關元、氣海等穴,使藥物直達病所,通過刺激穴位,達到刺激經絡傳感排尿反射初級中樞,緩解尿道括約肌痙攣,增強膀胱逼尿肌功能,使其自行排尿,同時通過神經內分泌體液調節(jié),將信號傳至排尿中樞,發(fā)出調節(jié)膀胱功能的指令,改善交感、副交感神經對膀胱逼尿肌及尿道括約肌的影響,調節(jié)人體功能,提高機體免疫力和抗病能力,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所取之穴:氣海為諸氣之海,主治下焦氣機失暢所出現的病癥,關元、中極主治遺尿,尿頻,小便不利等,以上諸穴相配,共奏調節(jié)下焦經氣,增強膀胱氣化功能而通利小便,燙熨療法治療時在相應的穴位來回推熨,可以擠壓充盈的膀胱,增加腹壓,膀胱內壓,刺激逼尿肌收縮,尿道括約肌弛緩,使尿液排出,因此可促進排尿,燙熨所用藥物元胡有“活血,利氣,止痛,通小便”4大功效;黃柏,連翹,木通,銀花,黨參具有清熱解毒,益氣利水之功效,治療中利用藥力和熱力共同刺激,鼓舞膀胱功能,達到溫經散寒,通陽利尿的作用[2]。
綜上所述,通過艾灸水道穴聯(lián)合不同時段燙熨對混合痔術后預防尿潴留的護理干預,可有效解除混合痔術后尿潴留的發(fā)生,同時在治療過程中,未發(fā)現明顯的不良反應及毒副作用,患者感覺舒適,提高了患者的滿意度,充分發(fā)揮了中醫(yī)辨證施護的特色,值得臨床護理實踐中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付歡歡,余蘇萍.肛腸術后尿潴留的中西醫(yī)治療進展[J].現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6,25(17):1927-1930.
[2]王玲,張恩紅,謝俊,等.不同時段燙熨療法預防肛腸術后尿潴留的護理觀察[J].云南中醫(yī)中藥雜志,2016,37(9):103-105.
[3]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26.
[4]葛素霞,馬曉芬.艾灸配合吳茱萸熱敷治療腰麻術后尿潴留臨床觀察[J].實用中醫(yī)藥雜志,2015,6,31(6):571.
[5]王蕊,樊海英,白艷霞,等.艾灸配合中藥燙熨治療腰椎手術后尿潴留的療效觀察[J].當代護士,2015,8:99-100.
[6]許煥芳,趙白孝.艾灸療法作用機理淺述[J].上海針灸雜志,2012,31(1):6-9.
[7]柴鐵劬.針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