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宏 李風山
標語口號作為一種極具傳播意義的語言符號,因其結構工整、易于識記等特點,被廣泛應用于商業(yè)宣傳、文化生活等領域當中。除此之外,政治革命與社會動員過程視野下的標語口號也是一種常態(tài)化現(xiàn)象。古有“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其植根于封建時代民不聊生的社會場景,在陳勝吳廣為代表的農(nóng)民起義中,彰顯出農(nóng)民不甘壓迫的抗爭精神,極大程度上鼓舞了底層民眾的反抗士氣;近有“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被作為政治工具運用到革命動員中,在推翻清朝封建王朝統(tǒng)治、組織革命力量上,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中國共產(chǎn)黨人也非常善于利用標語口號進行政治動員,不同時期的標語口號,如“打土豪分田地”“槍桿子里面出政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都折射出其在凝聚社會共識、集聚革命力量、廣泛動員群眾上發(fā)揮的獨特作用。由此可見,標語口號在政治生活中時常充當政治理念傳播及政府治理工具,不僅起著凝聚人心、群眾動員的作用,而且發(fā)揮著情緒渲染、社會價值建構等功效,深刻建構民眾的心理和行為,成為映射歷史變遷的社會組成要素。
以往學術研究,多是將標語口號作為一種社會動員機制看待,在特定歷史背景下側重于討論其政治功能,尤其是內(nèi)含的價值訴求和政治隱喻。有學者審視了新中國成立以來不同歷史時期的標語口號,分析了其作為政治鼓動工具,集中體現(xiàn)了政黨執(zhí)政的政治需求及實現(xiàn)手段,發(fā)揮了政治目標導向、維護社會穩(wěn)定、凝聚意識形態(tài)等功能[1];還有學者以標語口號為視角,聚焦我國不同歷史時期標語口號的政治色彩,分析政治傳播歷史任務的重心變化,認為其傳遞出具有階級性的政治價值、情感和理想[2]。標語口號作為政黨執(zhí)政理念的具體體現(xiàn),是提高政治認同及增強執(zhí)政合法性的傳播與治理工具,往往涉及政治理念和價值在政治傳播空間的角逐[3],其形式雖然相對簡單,卻能夠傳達出復雜的政治思想與價值觀,有助于融合政治話語與政治實踐,促進政治行動合法化,增強政黨影響力[4]。上述研究為理解標語口號的功能作用提供了良好的理論基礎,較為充分地展現(xiàn)了標語口號的生產(chǎn)過程、內(nèi)容修辭和擴散邏輯,同時也為進一步闡釋和拓展標語口號研究提供了方向引導和可能空間。
然而,回顧以往相關研究,發(fā)現(xiàn)仍存在以下不足:其一,沒有充分討論不同情境中的標語口號,而是過多地將注意力放在常規(guī)情境中標語口號的討論上,相對忽視了危機情境中的標語口號,這容易將標語口號功能政治化,導致研究范圍難以覆蓋危機處置動員過程;其二,在標語口號的具體應用中,多將其置于重大政治事件等宏觀視野之中,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微觀情境的分析,實際上缺乏整體層面的認知把握;其三,已有研究更多地關注標語口號的功能與作用機制,探討特定情境下的政治功能屬性,沒有展開對標語口號的本源性研究,對其本身屬性關注還不夠,導致在標語口號的內(nèi)容構成和結構性特征認知上還不夠全面。有鑒于此,需要將標語口號置于不同的研究情境,進而拓寬標語口號的研究視角,重新審視基層社會生活危機情境下的標語口號,分析標語口號在危機情境中的傳播屬性和話語建構,以甄別危機情境下標語口號的內(nèi)容構成、話語生產(chǎn)與傳播策略等屬性與宏觀政治標語口號的差異,深刻理解危機傳播視域下標語口號的傳播屬性和話語建構過程,更具象地理解標語口號的多維屬性,豐富標語口號研究的知識圖譜。
為此,筆者將標語口號研究納入基層危機傳播情境當中,探討危機情境中標語口號的傳播屬性和話語建構。具體以危機情境中的標語口號為分析對象(1)需要說明的是,本文所討論的標語口號主要是指公共衛(wèi)生危機情境中,極具非官方意義和特殊話語修辭的典型標語(如“帶病回村,不肖子孫”“出門打斷腿,還嘴打掉牙”),特別是一些“硬核”標語,具有口語化、土味化、通俗化的特征,這與傳統(tǒng)意義上討論的官方標語口號(如“群防群治拒絕非典”“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具有很大的差異性。因此,在非特別說明的情況下,本文所指標語口號均是這些“硬核”意義上的標語。,將標語口號嵌入基層危機治理過程,具體分析標語口號作為一項治理工具,在傳播載體、受眾、目標、策略、方式等傳播屬性上的指向,以及在話語生產(chǎn)主體、內(nèi)容含義構成和語義情感傾向等話語建構上的特征。在危機傳播視域下,從多重傳播屬性與話語建構特征分析危機標語口號傳播,有助于從整體性層次上理解標語口號的生產(chǎn)機制,也有助于拓寬標語口號的研究邊界。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將語言符號賦予意義以傳遞信息,達到理解世界同一性的目的[5],這促使不同話語敘事下的標語口號,被賦予差異化的社會意義。從標語口號在不同層級政府中的應用來看,其作為一種語言符號和信息載體,傳播形式和功能應用具有明顯的差異。歸納已有研究,發(fā)現(xiàn)標語口號在政治或行政意義上的應用大體可以分為“政治—價值”和“技術—工具”兩種分析范式,且分別指向于不同的外在表征與功能結構。其中,“政治—價值”范式下的標語口號,多應用于宏大的政治敘事情境當中,集中體現(xiàn)在國家意義上的政治宣傳,被認為是政治價值理念的輸出,強調(diào)傳播的政治性與廣泛性?!凹夹g—工具”范式則聚焦于標語口號在基層社會場域中的具體應用,是宏觀政治標語口號在不同政府層級的信息解碼,側面反映出國家治理權力的下沉和治理技術的精細化。
具體而言,宏觀“政治—價值”傳播意義上的標語口號研究,多是將標語口號置于政治傳播或動員的視域之下,從不同角度闡釋其功能建構,以及其在不同政治場景中的作用機制,這為理解標語口號的政治敘事指引了方向。一般而言,政治動員下的革命致力于通過組織化的運動,改變政治權力劃分形態(tài),進而引起整個社會結構的變革。由于群體行動往往缺乏責任約束,存在強烈的情感傳染和暗示效應,在政治動員口號之下,傾向于表現(xiàn)出無意識的行動[6]。在勒龐為代表的群體心理學派看來,群體被悲觀地界定為“烏合之眾”,政治革命中的個體心理被群體反控與建構,呈現(xiàn)出“情感強化”與“理智弱化”的雙重特征。從政治功能的視角出發(fā),有學者認為標語口號是公民參與國家政治的重要途徑,是引導公民形成社會共同體意識的工具,他們以中國典型的標語口號作為研究對象,在社會變遷的線索下探求口號背后的政治要素,認為根植于中國古代群眾智慧和封建社會不平等的歷史情境中的標語口號,是實現(xiàn)國家生存和發(fā)展目標的必要工具。[7]此外,標語口號的政治動員功能,還反映出標語口號是政治意識嵌入社會結構的重要表征,尤其是在信息超載、注意力稀缺的時代,以簡單的標語口號作為政治價值輸出方式,早已經(jīng)成為國際溝通交流的重要工具。[8]從宏觀政治價值傳播切入的標語口號研究,暗含著政治權力在社會層面的具體運用,這為理解標語口號的話語生產(chǎn)提供了知識基礎。
微觀“技術—工具”治理層次上的標語口號研究,則致力于解析其在基層治理場域中的作用機制。由于宏觀層面的標語口號極具指導性,政策指向不夠具體,這要求基層政府在政策執(zhí)行過程中,需要圍繞上級政府的政策話語,對政策信息進行加工處理,生產(chǎn)出更多朗朗上口、契合群眾生活場景的標語口號。因此,在基層治理過程中,標語口號實質上是一種強大的隱性治理技術,通過垂直層級政府間的信息解碼過程,將富有政治意義的標語口號嵌入社會場域當中,發(fā)揮動員、凝聚、引導等多重功能,對基層治理能力的建構具有強化作用。[9-10]例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般屬于中央政府層面的話語表達,地方政府需要進行信息解構、轉化、重組,進而將標語口號融入治理實踐當中。此外,需要注意的是,標語口號作為治理工具的使用,需要高度重視治理目標的可達性與契合性。在治理目標的可達性方面,面對復雜的社會現(xiàn)象,宏觀層面的決策信息多是運用模糊化的政策傳遞方式,采取相對簡單化的回應策略,隱含政治目標的傾向,掩蓋多樣性的行動計劃。[11]因此,標語口號的效用發(fā)揮,很大程度上依賴信息解碼的準確性。在信息的“編碼—解碼”中一旦發(fā)生偏差,則容易出現(xiàn)標語口號與實際行動不一致的情景,致使標語口號的工具效能降低。[12]如果標語口號不能轉化為實際行動,就可能會淪為虛假的修辭技術。[13]在治理目標的契合性方面,需將標語口號的具體應用,置于動態(tài)調(diào)整的時代情境,國家治理意義上的標語口號,如果不符合當前法治化的治理要求,那么將會無法契合治理目標。如有些地方“一人點火,全家坐牢”“亂搭亂建全家短命”等雷人標語,實質上違背了國家治理的要求,影響了社會文明價值的傳達,折射出治理理念的偏差。
總體看標語口號研究,無論是作為宏觀“政治—價值”的價值傳播范式,還是作為微觀“技術—工具”的治理手段范式,其根本統(tǒng)一于信息的傳播和應用過程,兩者差別在于信息傳播屬性和表現(xiàn)形式的異質性,進而體現(xiàn)為不同層面上的場景應用。但由于以往研究更多關注的是標語口號的功能機制,而相對忽略了標語口號的多維屬性,這要求重新審視標語口號的構成要素。特別是在危機情境下,基層政府面對高強度的政治壓力,如何迅速生產(chǎn)和傳播符合治理場景的標語口號,對基層政府應急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挑戰(zhàn)。
一般認為,在充滿不確定型和結構不良屬性的危機面前,基層政府不僅要承擔不可卸脫的政治責任,還同時扮演著信息溝通者、行動聯(lián)絡者和資源配置者的角色。[14]然而,一個矛盾是,基層政府在動員能力、專業(yè)人才、信息獲取以及應急措施等制度性資源上卻存在著先天不足的問題,這制約著基層政府應急處置的效率。資源受限與時間約束的雙重壓力,使得標語口號經(jīng)常作為一種急時治理工具,被廣泛應用于信息宣傳和動員過程當中。但是鮮有研究直接對危機標語口號展開討論,如何認識危機情境下的“硬核”標語口號?其在傳播屬性和話語建構有哪些特征?與上級政府宏觀傳播層面的標語口號相比,基層場域中的危機標語口號有何特性?這些問題的提出直接指向標語口號的多維屬性,引導我們關注標語口號在不同情境中傳播屬性和話語建構的差異性。
公共衛(wèi)生事件是突發(fā)事件中的重要類型,往往具有造成損失大、波及范圍廣、持續(xù)時間長等特點,且極具不確定性,對社會秩序和經(jīng)濟運行沖擊非常明顯。無論是2003年暴發(fā)的非典,還是肇始于2020年1月的新冠肺炎疫情,都嚴重沖擊到經(jīng)濟和社會秩序,成為具有全球性的重大突發(fā)危機。為有效應對危機,黨中央、國務院專門成立工作領導小組,進行全盤統(tǒng)籌和多次部署,要求全國各地各級政府做好危機應對工作,通過采取舉國動員體制,將各級政府組織都納入龐大的防控體系,最大限度地控制危機擴散態(tài)勢。各地相繼啟動危機響應機制,運用非常規(guī)的人員流動控制手段,如實施封閉式管理、強化交通管制等。特別是在疫情應對過程中,多地不約而同地借助標語口號的形式,進行民眾動員。如河南農(nóng)村的“硬核”標語成為網(wǎng)絡爆點,一時引發(fā)網(wǎng)友熱論。隨后,全國各地紛紛效仿,生產(chǎn)出大量的危機標語口號,懸掛于公路沿線、民眾聚居區(qū)、小區(qū)出入口等公共場所,包括“今天到處亂跑,明年墳上長草”“現(xiàn)在請吃的飯都是鴻門宴”等,掀起一場標語口號的“條幅革命”,以宣傳危機應對理念,實現(xiàn)民眾抗疫動員。
在公共衛(wèi)生危機防控中,標語口號既是對民眾強烈事件信息需求的制度化供給,也有助于喚起公眾風險感知,增強公眾自我防范意識,建構共同應對危機的理念共識,強化基層動員和穩(wěn)定社會秩序。危機標語口號的規(guī)模生產(chǎn)與廣泛傳播,體現(xiàn)出其已經(jīng)成為一種特殊的治理工具,被廣泛應用到危機情境中的社會動員領域。在公共危機情境下,朗朗上口的標語口號,提高了群眾的危機應對意識,強化了危機應對能力,為危機應對工作增添了動力。
基于此,筆者聚焦于基層社會場域中的危機標語口號,以重大公共衛(wèi)生事件中的標語口號為研究對象,分析其傳播屬性和話語建構特征,以便更深入地認知危機情境下標語口號的應用問題。結合基層危機情境,對標語口號進行屬性分析,主要是基于以下兩方面的考量:其一,重大公共衛(wèi)生事件范圍廣,影響面大,是全民關注的焦點事件。全國各地為了更好地做好危機應對工作,最大限度地控制人口流動,表現(xiàn)出高度的地方自主性和積極性,不同主體生產(chǎn)出大量的標語口號,以切實提升民眾危機應對意識,相關研究有豐厚的材料佐證。其二,基層社會場域中的危機標語口號具有特定指向性,契合群眾生活場景和民眾認知,與宏觀政治標語口號差異較大,并不是直接面向官方層面的正式溝通,而是富含地域特征與方言特色,更能反映出熟人社會或局部地域中話語交流方式的直接性,容易獲得群眾的心理認同,激發(fā)群眾傳播心理。
通過對比宏觀政治標語口號的應用,具體闡述危機標語口號傳播的載體、受眾、目標、策略和方式,以及分析其話語生產(chǎn)內(nèi)容、話語生產(chǎn)主體以及語義建構等要素,不僅能夠勾勒出危機情境下標語口號的實踐圖景,而且便于直接區(qū)分微觀危機標語口號與宏觀政治傳播口號的差異。因此,筆者以“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責任重于泰山”“人類命運共同體”等宏觀政治傳播口號作為參照對象,比較不同層次上的標語口號在傳播屬性和話語建構上的差異,進而為廓清公共危機情境下的標語口號提供錨點,為認知危機標語口號做出創(chuàng)新性理解。
1.傳播載體:傳統(tǒng)媒介為宣傳平臺
宏觀政治標語口號往往借助報紙、電視、互聯(lián)網(wǎng)等動態(tài)形式的媒介,體現(xiàn)出高度互動與調(diào)適的特點,呈現(xiàn)出多樣化的宣傳形式。而危機標語口號,則高度依賴于傳統(tǒng)媒介,比較常見的是條幅,這是一種主要借助文字表達的靜態(tài)型宣傳形式,多見于基層社會的各個場域,例如村莊路口、政府辦公樓前等。如“不聚餐是為了以后還能吃飯,不串門是為了以后還有親人”,這些標語口號將傳統(tǒng)媒介作為載體,是危機標語口號最主要的傳播形態(tài)。在重大公共衛(wèi)生事件應對期間,各地印刷了大量的條幅標語,懸掛在公路旁、居民區(qū)等公共場所。與現(xiàn)代宏觀政治標語口號宣傳相比,以條幅為載體的危機標語口號,傳播形式稍顯單一,傳播范圍和效果稍顯不足,時空受限較大,較難實現(xiàn)話語傳播的廣度要求,傳播效果有一定的局限性。
2.傳播受眾:局部區(qū)域或熟人社會
宏觀政治標語口號蘊含著較為復雜的內(nèi)涵,其傳播往往要考慮到受眾群體的偏好、政黨政治角色等多重因素[13],因此在進行全國或國際范圍的宣傳時,需要考慮到特定的人員圈層,進行有針對性的傳播。而危機標語口號的傳播范圍,受制于文字傳播的固定形態(tài),很難有較大范圍的傳播受眾。事實上,危機標語口號傳播也并非要實現(xiàn)廣度意義上的擴散,而是意在小范圍甚至是熟人社會內(nèi)進行宣傳,發(fā)揮其特定功能。如“帶病回村,不肖子孫”“不準進村,不管啥親戚,只要來了,可以把禮物留下,人該走走”等。不難發(fā)現(xiàn),疫情期間有些標語口號的目標受眾,是局部范圍內(nèi)的特定民眾,具有明顯的區(qū)域特性。通過吸引特定人群的注意力,將特定內(nèi)容有效地傳遞至目標受眾,提升目標民眾的防疫意識,烘托出危機應對氛圍,即可達到宣傳的目的。由此可見,危機標語口號的傳播受眾具有較強的同質性特征。從傳播受眾的層面理解危機標語口號,也契合了危機標語口號以條幅為傳播載體的內(nèi)在邏輯。
3.傳播目標:提醒告知與行為動員
宏觀政治標語口號的內(nèi)涵往往比較豐富,基于政治立場、解讀視角的不同則會獲得不同的政治理解,傳播目標也表現(xiàn)出復雜和混合的狀態(tài)。而危機標語口號的傳播目標,主要在于強化科學認知和行為動員,如“今天到處串門,明天肺炎上門”“戴口罩總比戴呼吸機好,躺家里總比躺ICU強”等。一方面,危機標語口號需強化民眾對危機的科學認知,營造危機嚴重的社會氛圍。這要求標語口號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易于識記、富含趣味,能夠較好地達到深入人心的宣傳效果,進而有助于建構危機焦點話題,提醒受眾群體關注危機動態(tài)變化,增強自我防范意識。另一方面,危機標語口號需要進行行為動員。危機應對的重要目標之一是有效控制人口流動,減緩病毒蔓延,這要求標語口號發(fā)揮行為動員的作用。借助標語口號,在受眾群體心理層面刻畫出對危機趨嚴的認知,能夠傳達出加強公共安全的價值理念,引導群眾自主減少空間流動,構成一種“心理認知—行為變化”的動員模式。此外,科學認知是行為動員的前提和基礎,充分告知受眾群體危機事件的演變形勢,也有助于塑造公共危機的動態(tài)情境,在行為上引導群眾。
4.傳播策略:相容性與直接性并行
傳播策略是影響傳播效果的關鍵因素,也是標語口號傳播屬性的重要方面。一般而言,傳播策略包括在內(nèi)容傳播過程中所用到的各種機制和技巧,恰適的傳播策略有助于引導公眾產(chǎn)生積極的認知和情緒[14-15]。因此,從傳播策略上闡釋危機標語口號,能夠深入剖析其被民眾廣泛認可和傳播的內(nèi)在邏輯。宏觀政治標語口號多體現(xiàn)出濃厚的政治色彩,傳達政治理念和價值,進而塑造國家或政府形象。而微觀危機標語口號,則充分體現(xiàn)出傳播的相容性與直接性。如“今年過年不串門,來串門的是敵人”“今天野味吃得飽,明天病床要躺好”。實踐經(jīng)驗表明,受眾者的生活經(jīng)驗和需求與標語口號價值觀念的一致性,有助于增強危機標語口號的認可度。在危機標語口號中,很多標語口號都是“量身定制”,更富地域特色,指向比較明確,內(nèi)涵關聯(lián)性較強,語言生動形象,能夠使受眾者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其內(nèi)在含義,達到標語口號宣傳的特定目的。
5.傳播方式:單向度具象靜態(tài)傳播
傳播方式是標語口號傳播過程的具體表現(xiàn)形式。宏觀政治標語口號往往具有相對抽象的含義,需要進行系統(tǒng)闡釋才能充分理解,一些諸如“中國夢”等宏觀政治標語口號,更加需要根據(jù)受眾群體的心理和行為反應來安排多樣式的傳播方式,進行多種形式、多種風格的互動循環(huán)傳播。而微觀危機標語口號的傳播方式則具有單向度、具象、靜態(tài)化傳播特征。從傳播向度而言,危機期間盛行的“帶病回鄉(xiāng),六親不認”等標語口號,作為一種依附于條幅和文字傳播的語言符號,被廣泛懸掛在公共場所,傳播途徑相對單一。同時,危機標語口號帶有明顯的單向度指向特征,較難形成雙向動態(tài)互動。從傳播內(nèi)容的抽象度來看,危機標語口號含義較為簡單,大多借助視覺傳達或人際交流,是一種相對具象的自我傳播或人際傳播方式。從傳播狀態(tài)來看,危機標語口號的傳播樣態(tài)比較單一,較難以動態(tài)多變的方式進行傳播,傳播廣度相對有限,具有明顯的靜態(tài)傳播特征。
1.話語生產(chǎn)主體:基層干部和廣大民眾
標語口號的生產(chǎn)主體,是區(qū)分信息不同來源的重要依據(jù)。宏觀政治標語口號的生產(chǎn)主體多是中央或高層政府,通常由中央或高層政府發(fā)布標語口號內(nèi)容,集中體現(xiàn)出政黨或政府治理理念,帶有高度的權威性和政治性。而基層社會場域中涌現(xiàn)出的大量危機標語口號,其話語生產(chǎn)主體往往是基層政府或廣大的人民群眾。很多危機標語口號還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方政府的危機應對態(tài)度,蘊含著深厚的民間智慧與豐富的生活經(jīng)驗,是國家與社會互動的微觀反映。例如“少吃一頓飯,親情不會散”,體現(xiàn)出基層干部注重引導群眾盡量減少外出流動,反映出基層政府應對危機的堅定態(tài)度。又如“省小錢不戴口罩,花大錢臥床治病”,則折射出基層群眾對危機應對工作的支持,同時也在宣傳風險防范舉措,動員做好日常危機防護。
2.內(nèi)容含義構成:指向明確且形式多樣
明晰標語的內(nèi)容含義構成,是目標受眾領會傳播意圖的關鍵。宏觀政治標語口號映射的是政治組織的價值理念,強調(diào)闡釋的科學性和規(guī)范性,重視標語口號的科學倫理與法律規(guī)范,具有相對固定的呈現(xiàn)形式。而微觀危機標語口號,由于受限于以條幅為代表的傳播載體,則具有內(nèi)容簡潔、指向明確、意圖直接等特征,諸如“疫區(qū)回來你保密,閻王跟你做兄弟”“戴口罩福星高照,不出門五福臨門”等,都是要求民眾做好公共衛(wèi)生風險防控工作,不隱瞞潛在風險,主動進行隔離。除此之外,危機標語口號的內(nèi)容含義構成,還具有形式多樣的特征,多是契合通俗易懂的群眾需求,講求一定的文采及押韻,相對活潑地表達標語內(nèi)容。
3.語義情感傾向:富含強烈的心理情緒
標語口號的語義情感傾向是價值引導的重要體現(xiàn)。在標語口號中,情感和認知的雙重交互作用,會對公眾危機行為反應和態(tài)度產(chǎn)生影響。[16]一般而言,宏觀政治標語口號較少顯露政治主體的喜好情感,多是運用豐富的素材,進行充分的客觀性闡釋,理性地表達政治觀點,具有較為嚴密的邏輯分析框架。而危機標語口號則不同,多富含強烈的心理情緒,滲透著話語生產(chǎn)主體強烈的心理情緒認知。如“帶病回鄉(xiāng),不孝兒郎;傳染爹娘,喪盡天良”“拜年就是害人,聚餐就是找死”等。由于突發(fā)公共事件具有不確定性和突發(fā)性,導致很多標語口號夾雜著恐懼、焦慮、憤怒等情緒,以夸張、恫嚇等修辭手段,營造緊張、危險的社會氛圍,吸引受眾群體的注意力,傳遞話語生產(chǎn)主體的心理和行為傾向,進而建構起整個社會的認知或記憶。當然,這種極具強烈情緒的標語口號,在情感表達上容易帶有歧視、侮辱性色彩,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民眾的反感。但是這種將強烈的心理情緒融入標語口號的宣傳形式,多是借助心理情緒的強傳染性,本質上還是來達到提高受眾群體防范化解風險意識的目的。
表1 不同標語口號在傳播屬性和話語建構上的差異
不同情境或層次下的標語口號傳達出差異化的政治或行政信息,而信息又是組織行動的基礎。同時,信息傳播既要適應政府體系的層級結構要求,還要受制于不同主體、媒介、方式與策略等方面的約束,這導致標語口號在差異化情境中表現(xiàn)出不同的外部形態(tài)。從理論研究來看,中國雖然是一個標語口號大國,但標語口號的相關研究并不豐富,這種實踐現(xiàn)象與理論回應不相一致,要求我們開展進一步的討論。從議題關注來看,標語口號無論是在宏觀政治傳播中,還是在微觀治理工具上都具有比較強的研究意義,是理解國家治理技術和治理現(xiàn)代化的重要切入口。從學科切入來看,發(fā)現(xiàn)只有少數(shù)研究從社會學、新聞傳播學、語言學的視角進行了初步研究,問題挖掘還有待深入,也需要融入更多的研究場景和學科知識。此外,宏觀政治標語口號的生產(chǎn)主體多是中央政府,具有概括性強、內(nèi)涵豐富、政治意味濃厚等特征,是價值塑造和執(zhí)政理念傳達的重要方式。與之相比,微觀標語口號的生產(chǎn)主體多是基層政府或廣大人民群眾,這意味著微觀標語口號既是對中央或上級政策意圖的信息解碼和重構,同時也需要考量地方特定治理場景,具有指向直接、目標明確、內(nèi)容單一等特征。兩種分析范式的差別,要求我們考察不同組織層級上標語口號的具體應用,尤其是重新審視標語口號在危機情境中的傳播屬性和話語建構,以實現(xiàn)對標語口號的深層次理解,幫助我們更好地認知作為治理工具意義上的標語口號。
文章從傳播過程和公共危機的視角切入,聚焦重大公共衛(wèi)生事件中的標語口號應用,特別討論了非官方意義上的“硬核”標語口號,詳細分析了危機標語口號在傳播屬性和話語建構上的特征。在傳播屬性上,危機標語口號多是借助條幅等傳統(tǒng)媒介為傳播平臺,目標受眾多為相對限定的局部區(qū)域,是熟人社會中的信息告知及行為動員,且傳播內(nèi)容直接簡潔,與受眾群體生活經(jīng)驗具有高度的相容性,表現(xiàn)出單向度具象靜態(tài)傳播的特點。在話語建構上,其生產(chǎn)主體多是基層干部和底層民眾,受到話語生產(chǎn)主體情感和客觀理性認知的雙重作用,話語輸出形式多樣,語言方式活潑押韻,富含心理情緒,相對容易建構特定情境的社會認知。
傳播屬性和話語建構是標語口號的基本元素,關注標語口號的自身特征是深入理解國家治理意蘊的重要途徑。筆者融合政治學、傳播學等相關學科理論,闡釋了標語口號在公共危機情境中的作用價值,進一步厘清了公共危機情境下標語口號的傳播屬性和話語建構知識,有助于形成基本的危機標語口號分析框架,進而有助于拓展標語口號研究的深度與廣度??傮w而言,本文的邊際貢獻可能有以下幾點:一是超越了以往研究的常規(guī)情境局限。從危機情境出發(fā),討論了標語口號的兩個屬性八個具體內(nèi)容,拓寬了標語口號研究的場景,能夠為標語口號研究提供基本的知識基礎,有助于激發(fā)標語口號研究的活力,推動下一步標語口號的理論研究;二是融合了新聞傳播學和政治學的相關知識,不僅歸納了現(xiàn)有標語口號研究的兩種理論范式,而且結合當前疫情實證案例進行了具體闡釋,增加了標語口號研究的切入視角;三是提出了下一步的研究可能,尤其是如何從治理工具的層面,理解標語口號在治理體系中的價值與作用,研究標語口號的社會治理圖景,展示政府治理的理念變化,這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關鍵問題。當然,這篇文章只是標語口號研究在危機情境中的初步探索,對于如何進一步結合不同的治理場景,闡釋危機標語口號的具體應用,仍是當前政府實務部門和學術理論界值得思考的議題。特別是在社會學或公共管理視野下借助案例分析的方法,深入剖析危機標語口號的功能及其作用邏輯,以提升標語口號在政策工具箱中的重要性,仍然是下一步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