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夏清 蔣波 田野
美國學者羅森博格早在1991 年時就首次提出了肌少癥這一術語,后來發(fā)現(xiàn)老年人是肌少癥的高發(fā)人群,其可以用來描述老年人肌肉質(zhì)量功能的下降,歐洲老年人肌肉減少癥工作組2011 年提出了一個廣泛使用的診斷策略定義,即一種骨骼肌質(zhì)量的功能進行性廣泛下降并導致患者殘疾以及生活質(zhì)量下降,甚至死亡和造成其他不良后果的一種綜合征[1]。并且肌少癥還會降低老年患者的柔韌性,并增加老年患者跌倒以及骨折的風險而嚴重降低其生活質(zhì)量,如今國內(nèi)外的學者已經(jīng)肯定運動指導在治療老年肌少癥中的作用,作者在常規(guī)干預的基礎上采用運動指導法對老年人肌肉減少癥進行治療,對其臨床療效進行了系統(tǒng)的觀察,研究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1~9 月在遼寧省大連市友誼醫(yī)院接受治療的80 例老年肌少癥患者,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各40 例。對照組患者男20 例,女20 例;年齡59~82 歲,平均年齡(65.5±5.6)歲;體質(zhì)量指數(shù)23.9~25.4 kg/m2;臥床時間0.7~1 年,平均臥床時間(0.9±0.1)年。試驗組患者男19 例,女21 例;年齡57~74 歲,平均年齡(63.2±3.1)歲;體質(zhì)量指數(shù)23.6~28.4 kg/m2;臥床時間0.8~1.2 年,平均臥床時間(1.1±0.1)年。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體質(zhì)量指數(shù)、臥床時間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符合世界肌肉減少學會推薦的老年人肌肉減少臨床診斷方法,步伐<0.9 m/s,肌肉力量:男性握力<24 kg,女性握力<14 kg。符合2015 年亞洲肌肉減少癥的診斷標準,建議使用肌肉質(zhì)量的指標:男性<8.0 kg/m2,女性<5.9 kg/m2,使用“人體成分分析儀DBA-470”檢測骨骼肌質(zhì)量的生物電阻抗。
1.2.2 排除標準 排除存在肝腎功能障礙,甲狀腺相關疾病和血液系統(tǒng)疾病的患者。排除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
1.3 方法 兩組患者均采用臨床常規(guī)治療方法,在此基礎上采用不同的康復方法,具體如下。
1.3.1 對照組 患者采用臨床常規(guī)康復干預,患者可采用自己喜歡的運動方式,以不累為運動強度標準,出院后5 個月對患者復檢。
1.3.2 試驗組 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運動指導方法。以專業(yè)運動指導為藍本,并設計適應中國老年人運動的專業(yè)運動指導來作為記錄的一部分。專業(yè)運動指導由運動項目和效果評價兩部分組成,全體護理人員學習有氧運動使用記錄表,負責對患者運動情況進行監(jiān)督記錄,并對患者運動效果進行評估,評估具體實施方法應根據(jù)老年人身體狀況,設計有氧運動以及抗爆炸力訓練。有氧運動訓練:2 次/d,患者腿支撐并站在椅子后面,手扶椅背,側(cè)舉一條腿,保持背部挺直,腳趾向下,其他腿適當彎曲,保持位置2 s,減速,重復上述動作11~13 次?;颊咭粭l腿支撐站在椅子后面,扶手椅背,保持背部挺直,腳趾向下,另一條腿適當彎曲,保持位置2 s,放慢速度,腿重復上述動作11~13 次(患者盡可能高)保持位置27 s,然后慢慢放下腳跟,重復4 次,在做放松前做8 min 的自由運動。爆發(fā)力抵抗訓練:患者上肢做抵抗運動,坐在牢固、無臂的椅子上,雙腳放松平躺在地上,雙手握1 kg 啞鈴掛在身體兩側(cè),雙臂快速側(cè)舉2 s,后臂快速握重舉過頭頂,肘部保持微彎,重復以上動作9~13 次。下肢阻力訓練:患者坐位,背靠背,一條腿盡量快向前,屈腳使腳趾向上,保持姿勢2 s,雙腿重復離心阻力訓練。上肢離心阻力練習:患者坐在牢固、無臂椅子上,雙腳放松平躺在地上,雙手分2 個啞鈴保持手臂側(cè)平3 s,然后緩慢下臂,重復上述動作9~14 次。下肢離心阻力運動:患者站在椅背,手扶椅背,踝關節(jié)加重,伸直并向后抬起一條腿,不要屈膝和腳尖,保持背部伸直,另一條腿適當彎曲,保持姿勢1 s,慢慢放下,雙腿各重復上述動作9~13 次。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比較兩組患者的干預效果,效果判定標準: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好轉(zhuǎn),RASM改善>80%,不影響正常的生活;有效:患者臨床癥狀好轉(zhuǎn),RASM 改善>70%,生活基本正常;好轉(zhuǎn):患者臨床癥狀稍有恢復,RASM 改善>60%,生活存在一定障礙;無效:患者臨床癥狀無明顯改善,RASM 改善≤60%,生活存在嚴重障礙??傆行?(改善+有效)/總例數(shù)×100%。②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后的軀體活動能力指標,包括RASM、TUG、步速、握力。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干預效果比較 干預后,試驗組患者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干預效果比較[n(%)]
2.2 兩組患者干預后的軀體活動能力指標比較 試驗組患者干預后的RASM、TUG、步速、握力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后的軀體活動能力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后的軀體活動能力指標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老年肌少癥與衰老相關的肌肉丟失有關,可導致患者肌肉力量和供氧能力下降。到目前為止,老年肌少癥已引起人們的重視,并逐年增加,老年肌少癥也是老年人的常見病,患者的力量和平衡能力都會下降。老年肌少癥也是影響老年人因跌倒和殘疾的主要因素。因此,有必要尋找對老年肌少癥積極有效的干預措施來延緩疾病的發(fā)展,對提高老年患者晚年生活質(zhì)量具有重要意義[2]。運動通過多種機制影響肌肉蛋白質(zhì)的合成,如運動時細胞線粒體產(chǎn)生三磷酸腺苷(ATP)并增加氧代謝能力,保護心血管系統(tǒng)。因此,適當?shù)倪\動可以刺激老年人ATP 的合成,降低分解代謝基因的表達并改善老年患者的預后。
本研究針對住院老年患者的運動特點,結合多系統(tǒng)并發(fā)癥和能力有限等特點來選擇一種簡單易學的住院運動模式。有三種大鍛煉方式,每種大鍛煉方式采用兩種小鍛煉方式,總時間<25 min[3]。對認知條件不同的老年人學習有好處,而且動作簡單、容易模仿、完整,可以保證鍛煉的效果。在監(jiān)測指標的選擇上,握力主要反映上肢肌肉的收縮力,從側(cè)面反映全身肌肉的力量。該方法簡便、安全、成本低。步行速度測試是一種能預測老年患者跌倒的測試方法,有助于對肌肉減少癥的診斷和評價。采用簡單的人體功能評價方法,對老年人的肌肉功能和活動能力進行評價,重點是下肢功能的評價。運動對骨骼肌保護作用的分子機制和信號途徑尚不完全清楚,但一般來說,肌肉蛋白質(zhì)的合成或肌肉纖維蛋白的合成都大于其分解。運動促進肌肉健康的機制是復雜的,肌衛(wèi)星細胞的募集和活化是其重要機制之一。研究表明,運動可導致肌肉超微結構損傷,釋放炎癥反應因子和生長因子,包括胰島素樣生長因子-2、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力生長因子等,進而促進衛(wèi)星細胞的增殖和分化[4]。隨著年齡的增長,肌內(nèi)和肌束間脂肪細胞數(shù)量增加,因為脂肪細胞釋放細胞因子,導致肌肉損傷。脂肪細胞越多,肌肉力量下降得越多。運動可以減少身體脂肪含量,包括肌間脂肪,因此有助于改善肌肉功能。此外,骨骼肌作為一種重要的內(nèi)分泌器官,在收縮過程中可以釋放多種肌肉因子,對人體健康具有重要作用[5]。
綜上所述,老年肌少癥患者采取運動指導的效果較好,可以有效改善老年患者軀體活動能力情況并能改善軀體活動狀態(tài),故對老年肌少癥患者應使用運動指導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