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小紅
在中老年人呼吸系統(tǒng)慢性疾病的臨床治療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不少見,擁有較高的發(fā)生率,是危害中老年人身體健康的一大病癥類型。受到疾病因素的影響,患者的呼吸道不完全可逆氣流受到限制,繼而影響到患者呼吸功能的發(fā)揮。病情嚴重者,會引發(fā)呼吸衰竭合并癥,對患者的生命安全構成威脅。中醫(yī)是我國歷代流傳的治病方法,關于中醫(yī)的研究也在不斷的深入。為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生存率,中醫(yī)辨證治療措施開始應用于患者的臨床治療當中,將其與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相結合使用,能夠改善患者的肺部通氣功能,確保患者呼吸順暢,為后期臨床治療工作的開展奠定良好的基礎,降低患者的死亡率,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7 年11 月~2019 年11 月收治的8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根據臨床治療方式不同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1 例。其中,觀察組男32 例,女9 例;平均年齡(65.53±5.42)歲;平均病程(11.45±2.36)年。對照組男26 例,女15 例;平均年齡(66.41±4.25)歲;平均病程(12.34±2.41)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在臨床相關檢查方式下,所有患者均已經確診,無妊娠、哺乳期女性,患者的心肝腎功能正常,無精神類疾病,本次研究在所有患者知情下開展。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在患者住院治療期間,醫(yī)護人員需要對患者的疾病進行綜合評估,在全面掌握患者基本病歷資料的前提下,根據患者的癥狀表現,行抗感染、祛痰、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氧療等治療措施[1]。觀察組在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基礎上使用中醫(yī)辨證治療。在中醫(yī)辨證方式下,對患者的病癥類型進行劃分。若患者屬于痰濕壅肺型,在臨床治療中,可服用祛痰燥濕方劑進行治療。該方劑中包含多種中藥成分,如:橘紅、陳皮、茯苓等。對于痰熱壅肺型患者,選用有法半夏、瓜蔞、桔梗等中藥成分的清肺化痰方劑進行醫(yī)治,在配藥時,需按照藥物使用標準,合理把控各類中藥的劑量。對于肺腎氣虛型患者,所選用的藥方中需包含人參、陳皮、黃芪等中藥成分,在此基礎上搭配干姜、補骨脂、制南星等成分,熬制成湯劑服用。若患者屬于氣陰兩虛型,選用干姜5 g,沙參,黨參、五味子均10 g,麥冬、黃芪均為15 g,熬制成湯劑服用。對于存在其他合并癥的患者,應根據患者的癥狀表現,在原來所配置的方劑中,適當增加其他的藥物成分。例如:若患者存在血瘀證,可另外選用相同劑量的當歸和紅花,使用劑量均為5 g;對于痰濕閉竅的患者,另外添加2 g的蘇合香。若患者屬于痰濁郁閉證,在原有方劑中增加使用金銀花和黃芩,1 劑/d,分別在早晚進行煎服,連續(xù)治療1 個月的時間,觀察效果[2]。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效果以及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APACHEⅡ評分、血氣指標。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的相關規(guī)定下,觀察患者的臨床癥狀,如:心悸乏力、咳嗽等,完成患者中醫(yī)證候積分評定。治療前后,對患者的慢性健康狀況進行評估,觀察APACHEⅡ的評分變化。對患者的血氣指標進行檢測,主要包括動脈PaO2、PaCO2。其中,APACHEⅡ評分的確定,主要是依據患者入院最初各項有關生理指標的最差值與既往慢性病史進行評分。在血氣分析測量中,于患者治療期間,合理使用重復測量設計方差分析的方法來完成患者血氣的檢測。療效判定標準:治療后,各項生命指標趨于穩(wěn)定,患者呼吸順暢,且APACHEⅡ評分減分率≥90%,部分癥狀消失為顯效;治療后,病情得到基本的控制,APACHEⅡ評分減分率已經達到75%~89%為有效;治療前后癥狀無改善,病情未得到控制為無效??傆行?(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APACHEⅡ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中醫(yī)證候積分、APACHEⅡ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中醫(yī)證候積分、APACHEⅡ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氣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PaO2、PaCO2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PaO2、PaCO2水平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n,%)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APACHEⅡ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APACHEⅡ評分比較(±s,分)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aP<0.05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氣指標比較(±s,mm Hg)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氣指標比較(±s,mm Hg)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aP<0.05
在老年疾病的治療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種常見的病癥類型,氣流阻塞是該疾病的主要特征。通過對發(fā)病原因進行分析,與異常炎癥反應有著較大的關聯。通常情況下,患者的病程較長,受到疾病因素的影響,患者的機體得不到充足的營養(yǎng),容易出現呼吸肌疲勞、缺氧等癥狀。若患者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還會引發(fā)其他病癥,如:休克、肺源性肺臟病等,氣道阻塞情況嚴重,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巨大的威脅。其中,呼吸衰竭是慢性阻塞性肺患者常出現的合并癥狀,臨床癥狀表現為呼吸困難、心悸乏力等。在我國,多數慢性阻塞性肺患者死亡的原因均與呼吸衰竭合并癥的存在有關[3]。
針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在以往臨床治療中,通常以西醫(yī)治療方式為主。在具體治療過程中,涉及到氧療、祛痰、支氣管擴張等內容。雖然,這種治療方式在患者臨床癥狀的改善上能夠發(fā)揮出一定的作用,但是從整體治療情況上來看,并未達到較好的治療效果,甚至還會存在較高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如:惡心、心搏異常等,不利于藥效的發(fā)揮。
近年來,我國醫(yī)療水平不斷提高,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臨床治療中,也探討出了新的方案。為了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中醫(yī)辨證治療方式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迄今為止,中醫(yī)仍是我國醫(yī)療事業(yè)發(fā)展中所研究的重點,越來越多的醫(yī)學者陸續(xù)投入到了中醫(yī)知識的學習當中,力求中醫(yī)治療方式能夠發(fā)揮出更大的作用,幫助更多的患者擺脫疾病的困擾,早日恢復健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是一種治療難度較大的病癥類型,加上患病人群多為中老年人,由于患者年齡較大,身體各項機能正在逐漸衰弱,抵抗能力相對較差。加上疾病的存在,無疑對患者的身體造成更大的傷害。為此,在臨床治療中,應根據患者的病情情況,在確?;颊呱踩那疤嵯?采取安全性更高、應用效率較好的治療措施,減輕患者的痛苦[4]。
從中醫(yī)學的角度上來看,“痰飲”、“喘證”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兩大病癥體現。通過對患病原因進行分析,主要與患者肺氣閉郁、痰液瘀滯癥狀的出現有關。此外,該病癥的出現,還可能會影響到患者腎、脾等器官功能的正常發(fā)揮,對于腎元受損的患者,更易出現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合并癥,危害著患者的生命安全。應用中醫(yī)辨證治療的方式,通過對患者的病癥類型進行劃分,明確患者的病情情況,給予患者針對性治療。例如:對于痰濕壅肺的患者,在臨床治療中,選用了陳皮、橘紅等中藥藥材,在祛濕、化痰止咳方面發(fā)揮出了較大的作用。對于痰熱壅肺患者,臨床治療中所選用的湯劑中包含了瓜蔞、法半夏、桔梗等中藥藥材。在潤肺止咳、養(yǎng)氣宣肺方面中發(fā)揮出了較好的效果。另外,選用麥冬、五味子等含有多種中藥成分的湯劑,能夠改善氣陰兩虛型患者的臨床癥狀,在化痰、溫經等方面的應用效果更加顯著[5]。
從我國醫(yī)學領域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疾病防治的相關研究中發(fā)現,將中醫(yī)與西醫(yī)兩種治療方式相結合使用,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如喘息、咳痰等,起到降低PaCO2的功效。在這種治療方式下,抗生素的使用時間明顯縮短,有利于患者肺通氣功能的改善,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6-9]。為此,我國應加大對中醫(yī)藥干預的相關研究力度,總結臨床治療工作經驗,找出不足,不斷優(yōu)化治療方案,使其更具可靠性和實用性價值。本次研究表明,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臨床治療中,將中醫(yī)辨證治療與西醫(yī)治療方式相結合使用,能夠較快的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緩解病癥,有利于患者呼吸功能的恢復,在降低患者死亡率、提高患者生存質量方面發(fā)揮出了較大的作用。
綜上所述,將西醫(yī)與中醫(yī)辨證治療相結合使用,可加快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臨床癥狀的改善速度,控制病情的發(fā)展,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在臨床治療中具有較高的使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