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莉
[摘?要]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多種教學模式應運而生。由于之前長期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語文閱讀教學呈現(xiàn)出“碎片化、快餐化、刷題化”的傾向,致使高中生對文章的感悟能力、審美能力逐漸下降。新課程改革將對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擺到重要位置,而提高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最有效的途徑就是加強學生進行整本書閱讀,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建構能力、思維能力、審美能力等。整本書閱讀是系統(tǒng)化的閱讀,以《杜甫傳》為例,教師的導讀可以從四個方面入手:帶領學生讀起來——激發(fā)和培養(yǎng)整本書閱讀的興趣;帶領學生讀下去——學習運用整本書閱讀的策略;帶領學生讀進去——在整本書閱讀中學習質疑探究;帶領學生讀出來——在整本書閱讀中學會個性化閱讀。
[關鍵詞]高中語文;整本書閱讀;導讀;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33?[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5-4634(2020)05-0081-05
0引言
在高中語文的教學中,閱讀教學是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核心因素,通過對學生進行有效的閱讀教學,可以使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得到有效的提升,進而使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得以傳承。整本書閱讀,需要讀起來、讀下去、讀進去、讀出來。本文以《杜甫傳》為例,談談整本書閱讀的導讀策略。
《杜甫傳》全書227頁,是一部融作者自己的人生經(jīng)驗、創(chuàng)作體會和研究心得于一爐的著作。作者馮至被魯迅稱贊為“中國最優(yōu)秀的抒情詩人”[1]?!抖鸥鳌返娘L格與其他詩歌風格一樣,抒情而不恣情,凝練而不怪異。那么,抒情而凝練的《杜甫傳》,學生如何讀下去并順利地把它讀完?教師可以從如何培養(yǎng)學生閱讀興趣把書讀起來,如何引導學生讀進去,如何引領學生讀出來等方面著手。
1讀起來——激發(fā)和培養(yǎng)整本書閱讀的興趣
高中生不同于中小學生,他們面臨著高考壓力,面臨著課業(yè)負擔,能進行整本書閱讀的時間少之又少。要改變這種現(xiàn)象,作為教師必須轉變自己的思想,改變以往的教學方式。首先,在閱讀教學時,教師要改變傳統(tǒng)的以傳授知識為主、肢解字詞句段篇章的教學模式。傳統(tǒng)教學模式形式單調不說,且知識內(nèi)容乏味,毫無課堂氣氛可言,嚴重降低了學生對于閱讀的興趣[2]。有的教師另辟捷徑,為學生推薦一些精華摘抄類的書籍,來增加學生的寫作素材,希望以此提升學生的語文成績。這種方法雖然短期內(nèi)能夠對學生的語文成績帶來一定的積極影響,但卻嚴重影響了學生以后閱讀的整體發(fā)展及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因此,作為教師,必須要轉變自己的思想,培養(yǎng)學生對于整本書的閱讀興趣。
以《杜甫傳》為例,教師可以采用多樣的形式來激發(fā)學生對整本書閱讀的興趣。
首先,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播放康震的《百家講壇·杜甫》及電視連續(xù)劇《大唐詩圣》的精彩片段,使學生很快地投入到課堂中來。此外,還可以從《成都日報》《華西都市報》等搜尋有關杜甫的評價,引導學生認識到杜甫所取得的偉大成就。杜甫一生中在文學史上取得了如此重要的成就,它是如何取得的?他的一生中到底經(jīng)歷了怎樣的坎坷與磨難?學生對于這一系列問題產(chǎn)生了極大的興趣,教師再向學生推薦馮至先生的《杜甫傳》:此書詳細地記錄了杜甫的一生,且通俗易懂,集知識性與趣味性于一身,相信這本書可以給出一個完整的答案。
如此,學生閱讀此書的積極性便充分被調動起來。
2讀下去——學習運用整本書閱讀的策略
蘇霍姆林斯基說:“讓學生聰明起來的辦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yè)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學生閱讀的過程就是語感形成、語言積累的過程,更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過程。因此對學生閱讀過程的引導在整本書閱讀過程中就顯得至關重要。
首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閱讀分為兩種形式,即略讀和精讀。
1) 略讀:略讀即粗略地閱讀。拿到一本書,可以對書的目錄、簡介進行閱讀,然后對書的內(nèi)容進行整體的瀏覽性閱讀。整部書讀完,學生便會對書有一個整體的感知。比如,瀏覽《杜甫傳》目錄,整體感知杜甫一生可以分為幾個階段。再粗略地閱讀每階段杜甫的大致經(jīng)歷、每階段杜甫的詩歌等。
2) 精讀:精讀即精細地閱讀。在精讀時,對于重點內(nèi)容要進行重點閱讀,反復琢磨,邊分析邊評價,務求透徹明白。尤其是在讀《杜甫傳》這樣的書籍時,里面涉及大量的詩詞,只有仔細研究,細細咀嚼,才能對詩詞有一個正確的感知,才能深刻地了解當時杜甫的處境及其所思所想。
為此,教師還可以制定《整本書閱讀學生自主學習單》。通過學生自主學習單,教師能及時地了解學生的閱讀情況,進行適時引導,讓學生能夠讀下去。
學生自主學習單的設置內(nèi)容包括字音、字形積累,內(nèi)容概括,情感體驗,句子摘抄及鑒賞,研讀質疑及反思。如“夔州”的“夔”、“毗鄰”的“毗”、“衢道”的“衢”都屬于學生積累字音字形的內(nèi)容。內(nèi)容概括,如讀到《家世與出身》章節(jié)可概括為“敘述了杜甫的家學淵源和儒教背景,表達了杜甫父系與母系家族對他的影響”。情感體驗,可以是學生對杜甫的某首詩或作者的某句話產(chǎn)生的體驗。比如《杜甫傳》一書中說 “無論何時,人們對于詩的追求和喜愛不會變”,學生有所體悟,記錄為“杜甫對童年的懷念,并喜歡用詩來表達自己內(nèi)心的懷念”。研讀質疑及反思部分,是指學生在讀每一章、每一節(jié),對某一句話或者某一具體內(nèi)容產(chǎn)生疑問。比如,《杜甫傳》第七頁有這樣一句:“從不充足的史料里我們尋索出一些杜甫父系和母系在社會中的地位和關系。這敘述是不完全的,事實上也不可能是完全的。就我們所知道的這一些,對于杜甫偉大的成就并不能起什么積極作用?!盵1]為什么說杜甫的父系和母系對于杜甫偉大的成就并不能起什么積極作用?
學生將這些疑問記錄在學習單上,要求一個章節(jié)一個章節(jié)地填寫。教師還可組織開展生生交流、師生交流。教師根據(jù)學生們學習單上的問題,選擇一部分代表性的問題進行解答,剩下的問題在晚自習課堂上全班同學集體討論解決。
學生自主學習單只是一種方式。如果整本書閱讀過程僅用這一種方式,難免枯燥乏味,恐怕無法吸引學生讀下去。因此,教師還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嘗試與探索。
1) 批注法。批注法是一種傳統(tǒng)的讀書方法,李賀的《史綱評要》、脂硯齋的《重評石頭記》、沈括的《夢溪筆談》都是批注法閱讀的典范,毛澤東主席也是不動筆墨不讀書,可見批注法對于讀書的重要性,其本質就是讀者與作者最直接的一種對話。比如《吳越與齊趙的漫游》章節(jié),杜甫從二十歲到二十九歲的十年內(nèi)做過兩次長期的漫游。進士落第后,杜甫開始了他的第二次漫游。他后來用兩句詩形容他這次漫游的情形:“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 (杜甫《壯游》)。其中馮至提到:“這是青年時代的杜甫,這和我們所熟悉的后來的杜甫是多么不同!”[1]教師引導質疑,可以這樣批注:“為什么不同?有哪些不同?”讀到《杜甫傳》中《與李白的匯合》章節(jié),便可留下這樣的批注:“李白與杜甫為何能夠一見如故,成為至交好友?”然后再在下面寫上自己對這一問題的看法,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于這本書的理解,更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營造出讀書探究的氛圍。讀到杜甫寫詩呈給權貴和友人請求援引,可以批注:“窘迫的現(xiàn)實給杜甫帶來什么改變?”這樣,學生一邊讀,一邊思考,一邊尋求答案。
2) 思維導圖法。思維導圖是英國“記憶之父”托尼·巴贊提出的一種可視化思維方式,是放射性思維的一種表象。運用圖文并茂的技巧,把各級主題關系用相互隸屬的相關級圖表現(xiàn)出來,把主題關鍵詞與圖像、顏色等建立起記憶鏈接,利用記憶、閱讀、思維的規(guī)律,協(xié)助人們在科學與藝術、邏輯與想象之間平衡發(fā)展,從而開啟人類大腦的無限潛能。很多學生在整本書閱讀中只閱讀不思考,眼到心不到。而將思維導圖引入整本書的閱讀中來,可以將學生所讀內(nèi)容及時地進行有效的梳理、概括、提煉,并以形象化、可視化、條理化的“圖式”進行呈現(xiàn),極大地增強了學生對于整本書的認識,思維導圖不僅是一種輔助性的思維工具,更是一種思維模式。
思維導圖有很多種形式,可以梳理故事情節(jié),可以分析人物性格,可以是章節(jié)的內(nèi)容概括,等等。如《長安十年》章節(jié),可以用思維導圖的方式,以“長安十年”作為中心話題,將時間、社會狀況、困頓經(jīng)歷、詩歌及特點四大類作為一級分支進行分類。然后再做二級分支,如“困頓經(jīng)歷”又細分為入仕困頓、生活困頓、身體困頓等二級分支。再進行三級分支,如“入仕困頓”按原因又分為政風腐敗和奸臣作怪等三級分支。
思維導圖貫穿于學生整本書的閱讀過程。通過繪制思維導圖,巧妙而有趣地對作品進行鑒賞,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
3) 中心閱讀法。所謂“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在整本書的閱讀中,教師也要教學生學會取舍,抓住重點,實現(xiàn)“點”的突破。因此,中心閱讀法的應用不僅可以有效地節(jié)約學生閱讀的時間,還能使學生學會迅速抓住文章的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比如圍繞杜甫的詩詞進行閱讀,梳理杜甫不同時期有哪些不同的詩詞。在梳理的基礎上,分析不同時期杜甫詩詞的不同內(nèi)容、情感以及原因;圍繞杜甫的人生經(jīng)歷進行閱讀,可以分為幾個時期,每段時期有些什么經(jīng)歷;圍繞杜甫的朋友這條線索進行閱讀,可以分析杜甫一生都有多少朋友,都是什么樣的朋友,這些朋友曾提供過杜甫什么樣的幫助,等等。
為了讓學生讀下去,教師還可設計課前演講,每天5分鐘時間,學生們進行課外閱讀分享。
經(jīng)過略讀和精讀,還不能算是真正的閱讀。如果說略讀和精讀使用的各種方式和手段是為了讀下去,那么研讀就是讀進去。
3讀進去——在整本書閱讀中學習質疑探究
讀進去,是指較為清晰地把握名著的內(nèi)在邏輯架構,通過名著閱讀不斷增長語文知識,知道名著中的一些關鍵細節(jié),對名著中的重要內(nèi)容正確質疑,讀出個性,更讀出深度來,即研讀。
研讀,也是提高性閱讀。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從作者的寫作思路、內(nèi)容、藝術手法等方面體會整部書的特色及精彩之處。
就寫作思路而言,《杜甫傳》是傳記作品,教師可引導學生關注人物傳記體的相關知識,即人物傳記是用形象化的方法記述人物的生活經(jīng)歷、精神風貌以及其歷史背景的一種敘事性文體。人物傳記主要是讓讀者通過閱讀人物事跡,進而了解傳主的精神風貌和人物品格,給讀者以人生啟迪。教師可引導學生從目錄觀察《杜甫傳》的寫作思路,搞清楚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記敘傳主的,是按照什么線索來記敘的。學生不難發(fā)現(xiàn),全書可分為三大部分:杜甫的身世背景、人生經(jīng)歷、作者評論。學生對《杜甫傳》寫作思路有了整體把握,也更直觀地了解傳記體的寫作特征。
在閱讀中,最重要的是把握傳主的性格和情感,情感和性格主要從傳主的事跡當中分析,性格往往通過傳主的事跡、語言、行動來顯現(xiàn),教師可引導學生關注《杜甫傳》傳主的相關事跡,體悟隱藏的情感。
在內(nèi)容方面,教師可進一步引導。如《杜甫傳》的“身世背景”部分,教師可引導學生去探尋杜甫的家族背景:杜甫從小生活在什么樣的家庭?杜甫的父系是顯宦家族,還是貧窮落魄之家?杜甫的母系又是怎樣的一戶人家?杜甫家族是怎樣一步一步衰落的?教師可引導學生關注細節(jié),關注名著中的有豐富內(nèi)涵的細節(jié)。如,杜甫的身世背景和人生經(jīng)歷中多次提到洛陽,洛陽對于杜甫來說,意味著什么?在洛陽這個地方,發(fā)生過哪些與杜甫相關的事?如《杜甫傳》的“人生經(jīng)歷”部分,教師可引導學生探尋杜甫有多少次“進”?有多少次“退”? 在梳理名著的思路脈絡和寫作內(nèi)容中,提升學生的思維水平。
在閱讀過程中,教師還可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不妥之處,引導學生質疑,進行深度閱讀。例如,關于杜甫后期的詩歌,有人認為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實際上就是廣義的政治詩。教師可引導學生質疑,引導學生深入探究:杜甫詩為什么被稱為“詩史”?政治詩是統(tǒng)治者所操控的產(chǎn)物,帶有很大的局限性,杜甫的詩卻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情況,杜甫的詩是政治詩嗎?學生在探尋的同時,也逐步提升了思想水平。
藝術手法方面,教師引導學生了解、分析作者刻畫傳主所用的方法。作者在刻畫傳主時往往會運用到肖像描寫、襯托、對比、語言等手法,也運用修辭手法,加強人物刻畫。在閱讀時要能夠準確判斷作者運用什么手法以及這種手法的作用或者效果。如,為什么對杜甫的“裘馬”、杜甫的“草堂”等進行描寫?有什么作用?學生閱讀的同時,也提升了審美能力。
最后,教師可引導學生探討文本反映的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杜甫傳》中傳遞的杜甫的優(yōu)秀品格能夠帶給人們啟迪和幫助,如杜甫的積極進取精神、深沉的愛國情懷,等等。
真正的閱讀方法不是工具化、形式化的,而是比較、歸納、揣摩、體會的過程。對文章進行深刻的揣摩、體會、歸納,然后形成自己的認識,學會賞析與評價,提高學生的參與度,才是真實的閱讀,才能使學生的思想得到有效的提升。
4讀出來——在整本書閱讀中學會個性化閱讀
比讀進去更重要的是一定要讀出來,也就是站在旁觀者的視角獨立地思考作者的觀點是否合理?是否具有邏輯性?
只有讀出來,才能形成自己的觀點。讀出來,是指運用在名著閱讀中獲得的體驗去更好地閱讀和寫作,更好地學習,更好地生活,更好地塑造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
《中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要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綜合性實踐活動,來鞏固閱讀教學的效果,如聊書會、閱讀展示會、朗誦會、故事會、課本劇表演等。因此,教師可指導學生誦讀杜甫經(jīng)典詩詞,感悟杜甫的家國情懷;指導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展現(xiàn)杜甫不同的人生階段;指導學生開展讀書成果展示會;引導學生去進行實地考察,參觀杜甫草堂等歷史古跡。
除課外實踐活動,教師可引導學生關注名家評論,結合《杜甫傳》的閱讀體驗,進一步完善自己的觀點;還可引導學生結合《杜甫傳》有關內(nèi)容分析社會熱點,思考生活學習中的現(xiàn)象;還可引導學生將《杜甫傳》的閱讀體驗寫成各種類型的文章,提升學生的習作水平。
“自古雄才多磨練,浮夸子弟少偉男。人生真諦在何處,只在經(jīng)歷不平凡?!边@是學生讀完整本書《杜甫傳》寫下的兩句感受?!叭松拖褚粭l多岔的道路,太多太多的方向,太多太多的追求,于是便有墜入深淵的悔恨,也有迷失道路的憂愁。人生就像無邊的大海,太多的航向、太多的誘惑,于是便有驚濤駭浪的危險,也有擱淺沙灘的煩惱。假如我是杜甫,我也不會奢求生命里的物欲充實,因為清貧方能成就君子自強不息的理想;假如我是杜甫,我也不會奢求地位的顯赫——”(《假如我是杜甫》)。這些文字雖然只是只言片語,但確實是學生自己的感受,是讀完《杜甫傳》而有所悟。
教師適當點撥、啟發(fā),引導學生查閱資料。引導學生將杜甫和同時代的詩人從身世背景到人生經(jīng)歷角度進行比較,學生對杜甫和他所處的時代會有更深的感受,會有很多想要表達的內(nèi)容。教師可進一步對論文寫作進行指導,指導學生如何確立論點,如何進行論證。最后,學生完成論文的寫作。
總之,高中語文整本書閱讀的導讀教學中,教師需善于研究、善于思考;需認真審視,潛心閱讀,做一位 “整本書閱讀”的領路人。
參考文獻
1馮至.杜甫傳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7:1.
2 龔麗敏.高中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實踐探究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8(3):74-75.
[責任編輯?馬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