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艷
(沈丘縣人民醫(yī)院 婦產科,河南 周口 466300)
子宮肌瘤是婦科常見的良性生殖系統(tǒng)腫瘤,發(fā)病率為20%~30%,且患者群體有年輕化趨勢,可合并不孕,嚴重威脅女性健康[1]。臨床治療子宮肌瘤以手術切除為主,但術后易復發(fā),且對妊娠結局存在不利影響。隨著微創(chuàng)手術的不斷改善,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臨床應用廣泛,采用腹腔鏡輔助手術可減少手術創(chuàng)傷,降低術后復發(fā)率,對確?;颊呱】涤兄匾饬x。但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對妊娠結局的影響如何,仍需進一步研究證實。本研究探討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子宮肌瘤的效果。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6年11月至2017年11月沈丘縣人民醫(yī)院收治的115例子宮肌瘤患者為研究對象,按手術方法分為對照組(56例)與觀察組(59例)。對照組:年齡28~44歲,平均(35.87±3.37)歲;腫瘤直徑21~57 mm,平均(39.69±8.46)mm。觀察組:年齡27~46歲,平均(36.14±3.48)歲;腫瘤直徑20~59 mm,平均(40.63±8.55)mm。兩組年齡、腫瘤直徑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選取標準(1)納入標準:①經超聲檢查、病理學檢查確診為子宮肌瘤;②合并不孕。(2)排除標準:①其他原因導致的不孕;②術前接受激素治療;③合并子宮內膜異位癥、卵巢囊腫、子宮腺肌瘤;④術中轉子宮全切除術。
1.3 手術方法
1.3.1對照組 對照組患者接受開放式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具體如下。常規(guī)消毒、鋪巾,全身麻醉,常規(guī)開腹,探查腹腔情況,尋找腫瘤并直視下切除,取出瘤體,關閉腹腔。術后常規(guī)抗感染。
1.3.2觀察組 觀察組患者接受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具體如下。常規(guī)消毒、鋪巾,全身麻醉,于臍孔、麥氏點、反麥氏點做切口,建立CO2氣腹,置入腹腔鏡,取頭低臀高位,探查腹腔,明確腫瘤大小、數(shù)目、位置。對瘤體較大的患者應用神經垂體素。采用電凝鉤打開包膜,以子宮肌瘤鉗、電凝鉤取出瘤體,確認腫瘤完全清除后關閉腹腔,縫合。術后處理方式同對照組。
1.4 觀察指標(1)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肛門排氣時間。(2)肌瘤殘留率、復發(fā)率、術后2 a妊娠率。(3)術后2 h及術后1 d疼痛程度,以視覺模擬痛覺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進行評估,選擇帶有0~10刻度的標尺,其中10表示疼痛難以忍受,0表示無痛,由患者選取可代表自己疼痛程度的刻度,分值越高表明疼痛越嚴重。(4)術后2 h及術后1 d鎮(zhèn)靜程度。以Ramsay鎮(zhèn)靜評分量表進行評估:6分為深度睡眠,對外界無反應;5分為入睡狀態(tài),對外界反應遲鈍;4分為淺睡眠,可快速喚醒;3分為嗜睡,對外界反應敏捷;2分為清醒,可快速反應;1分為煩躁不安。(5)術后并發(fā)癥。
2.1 手術相關指標觀察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住院時間、肛門排氣時間短于對照組,手術時間長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2.2 肌瘤殘留率、復發(fā)率、術后2 a妊娠率觀察組復發(fā)率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肌瘤殘留率、術后2 a妊娠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肌瘤殘留率、復發(fā)率、妊娠率比較[n(%)]
2.3 疼痛及鎮(zhèn)痛程度術后2 h和術后1 d,觀察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術后2 h Ramsay評分高于對照組,觀察組術后 2 d Ramsay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術后2 h及1 d疼痛及鎮(zhèn)痛程度比較分)
2.4 術后并發(fā)癥對照組術后出現(xiàn)切口愈合不良3例,出血4例,尿潴留2例;觀察組術后出現(xiàn)發(fā)熱1例,出血1例。觀察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3.39%(2/59)]較對照組[16.07%(9/56)]低(P<0.05)。
子宮肌瘤發(fā)病率高,是臨床常見的良性腫瘤,發(fā)病因素與平滑組織增生密切相關,主要表現(xiàn)為子宮異常出血、月經不調、腰骶部疼痛等癥狀,且多合并不孕、習慣性流產等,對患者的心理及生理健康造成了嚴重的影響[2]。子宮肌瘤可影響子宮收縮,改變宮腔、輸卵管口、宮頸形態(tài),致使子宮內膜萎縮、潰瘍、靜脈曲張,影響內分泌及受精卵輸送、著床,從而造成不孕[3]。手術切除是臨床治療子宮肌瘤的主要方案,可確?;颊咦訉m解剖結構完整,對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有重要幫助。既往手術以開放式子宮肌瘤剔除術為主,可有效剔除腫瘤,且對大體積瘤體的剔除效果較好。但開放式子宮肌瘤剔除術對患者損傷較大,術后易出現(xiàn)并發(fā)癥,術中出血量多,不利于患者術后恢復。微創(chuàng)手術是臨床手術的總體趨勢,由于腹腔鏡技術的不斷改善,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的效果得到臨床認可,該術式手術切口小,可減少術中出血量,減輕手術損傷,有助于縮短術后康復進程[4]。在進行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的過程中,采用腹腔鏡輔助手術可提高術野清晰度,避免術中損傷周圍組織,保留正常組織,維持機體內環(huán)境穩(wěn)定,減輕對周圍器官的影響,有助于減少術后并發(fā)癥[5]。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住院時間、肛門排氣時間短于對照組,手術時間長于對照組,表明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可減少術中出血量,術后恢復較快。相較于開放式手術,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所用時間較長,分析其原因在于為確保瘤窩縫合穩(wěn)定性而延長縫合時間,同時腹腔鏡手術操作難度較大,對術者要求較高,待術者提高腹腔鏡手術熟練度后可進一步縮短手術時間。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復發(fā)率、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提示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后不易復發(fā),并發(fā)癥較少。子宮肌瘤合并不孕患者占全部子宮肌瘤患者的1.0%~2.4%,子宮肌瘤主要通過影響宮腔形態(tài)、干擾受精卵運動、著床而導致不孕[6-7]。因此,剔除子宮肌瘤后有助于提高患者受孕率。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具有微創(chuàng)優(yōu)勢,與開放式手術比較,手術切口小,患者耐受程度高,有助于術后鎮(zhèn)靜及鎮(zhèn)痛。本研究比較兩組術后鎮(zhèn)靜及鎮(zhèn)痛程度,發(fā)現(xiàn)術后2 h和術后1 d觀察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Ramsay評分優(yōu)于對照組,提示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后鎮(zhèn)靜、鎮(zhèn)痛效果好。
綜上所述,將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應用于子宮肌瘤患者,可減少術中出血量,促進術后恢復,減少術后并發(fā)癥和復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