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新根 唐智明 吳梨華 蘭敏 余歡 李洪波
江西省人民醫(yī)院/南昌大學附屬人民醫(yī)院1骨科,2病案科(南昌330006)
在治療重度終末期膝骨關節(jié)病上,全膝關節(jié)置換術(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顯示了良好效果,具有緩解疼痛、糾正膝關節(jié)畸形、改善膝關節(jié)功能等作用[1-3]。影響TKA術后效果的因素較多[4],恰當假體的選擇是取得成功的關鍵之一。隨著對膝關節(jié)生物力學、功能解剖結構的深入研究以及各種新型假體材料的不斷發(fā)展,TKA 手術可選的假體越來越多,早期的假體以交叉韌帶替代型為主,均未對交叉韌帶進行保留[5]。目前為止,最常見的TKA 假體類型分為兩大類:后交叉韌帶保留型(posterior cruciate-retaining,CR 型假體)和后穩(wěn)定型膝關節(jié)假體(posterior cruciate-substituting,PS型假體),是否保留后交叉韌帶目前在TKA 手術中仍存在很大的爭議[6-7],不同的學者研究結果也不盡相同。本研究通過比較兩組不同類型假體的TKA 手術患者的臨床數據,評價其臨床療效及安全性,為臨床TKA 手術選擇膝關節(jié)假體提供參考性意見,現報道如下。
1.1 病例資料選擇在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間于我院接受單側TKA 的患者80 例,共80 膝,術前評估行膝關節(jié)置換術指征明確,無手術絕對禁忌證,術前明確后交叉韌帶(PCL)均完整,術前告知納入該研究項目知情同意書,取得患者及家屬認可并簽字同意。本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初次接受單側TKA 手術的原發(fā)性重度骨關節(jié)炎患者。排除標準:(1)合并嚴重腰椎或者髖關節(jié)疾病導致肢體運動功能障礙者;(2)合并腦血管意外而致肢體運動功能部分喪失者;(3)嚴重的膝關節(jié)畸形、僵直(內翻>20°或ROM<70°)或合并骨缺損的患者;(4)膝關節(jié)感染性疾病的患者;(5)TKA 術后二次翻修者;(6)選用特殊假體的患者。
采用前瞻性對照方法,將病例隨機分成CR 假體組和PS 假體組,PS 型與CR 型假體組患者各40例,共80 膝,術前記錄膝關節(jié)活動度,體質量指數(BMI)和膝關節(jié)評分。其中膝關節(jié)評分標準選用美國膝關節(jié)協會評分(American Knee Society Knee Score,AKS),包括AKS“膝評分”及“功能性評分”兩部分。兩組病例在年齡、體質量指數、術前膝活動度及AKS評分等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前一般資料比較Tab.1 Comparison of general information before surgery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s
表1 兩組患者術前一般資料比較Tab.1 Comparison of general information before surgery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s
組別PS 假體組CR 假體組t/χ2值P 值性別(男/女)22/18 21/19 0.05 0.82年齡(歲)68.5±3.57 68.4±3.63 0.19 0.85 BMI(kg/m2)22.9±2.8 24.1±3.1 1.82 0.07平均膝活動度(105.4±8.75)°(102.3±10.02)°1.49 0.14膝AKS 評分膝評分18.9±5.28 19.2±5.84 0.22 0.83功能性評分31.7±6.61 33.5±7.84 1.09 0.28
1.2 TKA 手術操作兩組病例的手術均由同一醫(yī)師團隊完成,嚴格完成術前準備,膝前正中切口,逐層切開顯露關節(jié)內部結構。于內側副韌帶脛骨止點處適當松解,去除骨贅,適當做軟組織平衡。保留后交叉韌帶者,根據術中所見做適當松解。擺鋸截骨時開始啟用止血帶止血,脛骨截骨采取髓外定位,約5°后傾角度。股骨截骨髓內定位,外翻角度約3°~8°,依次行股骨遠端、前髁、后髁,前斜和后斜截骨,清理松解后關節(jié)囊及后髁骨贅。未行髕骨假體置換,僅修整髕骨為圓形和髕骨周圍去神經化處理。調整屈伸間隙的平衡、髕骨軌跡、下肢力線。安裝試模,并進行軟組織平衡,使用骨水泥固定假體,安裝假體。關閉切口前均放置引流管,縫合切口、包扎。所選用的全膝人工關節(jié)假體均為LINK 公司產品(圖1)。
圖1 本研究所選用的LINK 公司的CR 和PS 假體大體照Fig.1 LINK′s CR and PS prostheses were selected for this study
1.3 圍手術期管理方案術前30 min 及術后48 h內每間隔12 h 應用抗生素(二代頭孢)預防感染,術后即刻開始主動股四頭肌等長收縮和踝關節(jié)跖屈、背伸活動訓練,術后第2 天行膝關節(jié)功能鍛煉(屈曲、伸直主被動鍛煉),積極指導患者早期功能鍛煉和逐漸開始下地活動。積極預防和糾正術后并發(fā)癥,如發(fā)熱、貧血、腹脹、大小便異常、甚至下肢深靜脈血栓等,保證患者盡快康復鍛煉。根據患者自身情況決定是否應用CPM 輔助功能鍛煉。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預防血栓從術后12 h 開始,一天一次,術后共14 d;期間若出現切口持續(xù)新鮮出血、皮下滲血嚴重或凝血功能PT,APTT 明顯延長,則暫停用藥。
1.4 隨訪及療效觀察指標患者分別于術前、術后第2天抽取晨起空腹血做血常規(guī)檢測,按照Gross方程[8],應用紅細胞壓積變化計算手術總失血量;詳細記錄術中出血量與術后引流量,兩者之和便為顯性出血量;總失血量減去顯性失血量即為隱性失血量。計算公式如下:顯性失血量=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出血量;總失血量=總血容量×(術前紅細胞壓積HCT-術后HCT);隱性失血量=總失血量-顯性失血量。
記錄患者手術時間,住院期間臨床恢復情況及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所有患者在術后1、3、6 和12 個月來院復查,復查主要包含臨床癥狀、體征,VAS疼痛評分,關節(jié)功能及放射學評估。應用KT-1000 膝最大前后向位移測量,患者仰臥位,屈膝30°,安放固定KT-1000 測量儀,于脛骨結節(jié)處使用適當壓力下壓,儀器“調零”之后使用最大手動提拉力,測量膝關節(jié)后向位移的最大距離。
詳細記錄膝關節(jié)活動度及AKS 評分,AKS 評分包括“膝評分”和“功能性評分”。放射學膝關節(jié)正側位X 線片評估人工膝關節(jié)假體周圍透亮線、假體移位、松動征象及骨溶解。
1.5 統(tǒng)計學方法實驗數據應用SPSS 20.0 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數據先行正態(tài)性、方差齊性檢驗(檢驗水準α定為0.1)。如符合正態(tài)分布,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配對t檢驗比較術前術后資料,獨立樣本t檢驗比較兩組間數據。計數資料用頻數表示,χ2檢驗比較兩組間數據。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總體療效比較80 例初次接受單側TKA手術的原發(fā)性重度骨關節(jié)炎患者,部分典型病例術前詳細收集臨床資料,明確診斷和手術指征(圖2)。患者TKA 術后經12~24 個月隨訪,平均(16.7±3.2)個月,所有患者術后膝關節(jié)疼痛較術前均明顯減輕,屈伸活動度顯著改善,證實人工膝關節(jié)置換治療重度膝骨關節(jié)病終末期患者療效肯定(表2)。
圖2 典型病例術前X 線片Fig.2 One typical case in this study
表2 術前、術后1年隨訪時疼痛VAS 評分和膝屈伸活動度比較Tab.2 Comparison of pain VAS score and knee flexion and extension during preoperative and 1-year follow-up x±s
2.2 關鍵指標比較PS 假體組和CR 假體組,手術時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手術總失血量分別為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手術顯性失血量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手術隱性失血量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手術失血量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失血量指標比較Tab.3 Comparison of surgical time and blood loss between two groups ±s
表3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失血量指標比較Tab.3 Comparison of surgical time and blood loss between two groups ±s
組別PS 假體組CR 假體組t 值P 值手術時間(min)96.8±17.3 105.1±18.2 2.09 0.04失血量(mL)總失血量769.2±106.4 783.6±95.4 0.64 0.53顯性失血量318.8±83.1 342.0±70.3 1.35 0.18隱性失血量450.4±79.2 441.6±61.5 0.56 0.58
兩組80例膝關節(jié)術后1年隨訪,兩組關節(jié)活動度,伸直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屈曲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KT-1000 測量膝后向位移的最大距離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1年隨訪時平均AKS 評分,兩組患者AKS 膝評分、功能性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4)。
2.3 不良反應及預后隨訪情況隨訪中患者均無襯墊脫位發(fā)生,X 線檢查顯示PS 假體組有2 例和CR 假體組有1 例膝關節(jié)在脛骨平臺1 區(qū)出現放射性透亮線,<2 mm,兩組透亮線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均未發(fā)生假體移位、松動及骨溶解,無感染、深靜脈血栓等并發(fā)癥(圖3)。
表4 術后1年隨訪兩組患者KT-1000 測量值、AKS 評分及膝活動度指標比較Tab.4 Comparison of KT-1000 measurement value,AKS score and knee mobility in two groups during 1 year follow-up x±s
圖3 人工全膝關節(jié)置換術后1年復查正側位X 線片Fig.3 X-ray films of the frontal and lateral planes were reviewed 1 year after TKA
大量文獻報道了TKA 治療晚期膝骨關節(jié)炎患者已取得良好療效[9],本研究兩種假體TKA 在晚期膝骨關節(jié)炎患者中同樣取得了比較優(yōu)良的療效,術后ROM,AKS 臨床評分和功能評分明顯改善。
目前關于CR 和PS 假體置換對比研究爭論不休,孰優(yōu)孰劣尚未確定[10]??傮w來看,大部分學者的對比研究結論是兩種假體在術后功能結果、關節(jié)活動度(ROM)、運動力學以及長期的假體生存率等方面沒有明顯差異[6,11]。從既往文獻歸納起來,兩類假體具有各自的優(yōu)缺點(表5)[12-14]。
有學者認為,患者選擇保留后交叉韌帶CR 型假體,可以獲得更自然的行走步態(tài),這可能與以下兩點有密切關聯:(1)生物力學方面也更符合人體關節(jié)要求;(2)韌帶保留后具有更好的本體感覺。但也因此容易導致造成反常運動,即股骨在屈曲時對脛骨反常的后移[15]。而PS 假體通過假體設計的連接來代替后交叉韌帶功能,如股骨髁假體的凹面與脛骨聚乙烯墊中央的柱狀凸起連接,從而獲得假體的后穩(wěn)定,同時使股骨假體產生后滾和增加屈曲度[16-17]。
CR 和PS 型假體兩種設計在早期的全膝關節(jié)假體對比研究中均可獲得較大的屈曲活動度,為了增加關節(jié)活動度,CR 型假體設計了相對平坦的脛骨平臺,同時獲得股骨后滾運動;而PS 型假體獲得股骨后滾主要通過股骨凸輪裝置和脛骨中央柱來實現[18]。數項長期隨訪研究報道[6,11,19],在遠期的膝關節(jié)平均屈曲度、患者滿意度、10~15年假體生存率及主要臨床表現等方面,CR 型和PS 型假體并沒有明顯的差別。MIHALKO 等[20]設計了一項前瞻性隨機對照試驗,其研究揭示,在術后AKS 評分方面兩者無顯著差異,而手術前后PS 型假體組的平均關節(jié)活動度(ROM)的改善明顯優(yōu)于CR 組;然而,SCOTT 等[21]研究認為,CR 型TKA屈曲時股骨反常前移造成的膝關節(jié)運動學異常,這是導致其在屈曲負重時的屈曲度小于PS 型假體的主要原因。BROWN 等[22]通過分析患者術后的步態(tài),研究表明,術后12 個月時PS 型假體組患者在具有較高的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運動評分,兩組之間的活動度和時間,運動力學等參數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但CR 型假體組更容易出現股四頭肌過度使用步態(tài),PS 型假體組的患者更愿意進行規(guī)律的高水平體育鍛煉,CR 組的植入假體可能是出現股四頭肌過度使用步態(tài)的危險因素,而PS 組植入假體能夠避免股四頭肌過度使用。
表5 PS/CR-TKA 兩類假體各自主要的優(yōu)缺點Tab.5 The main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two types of prostheses(PS/CR-TKA)
本研究通過前瞻性對照研究,對比了我院行PS 和CR 假體置換的兩組患者的近期療效,結果顯示,術后1年時兩組假體AKS 評分、伸直度數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但在膝關節(jié)屈曲活動度數上,PS 假體組優(yōu)于CR 假體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這與大宗文獻報道的數據結果一致。同時應用KT-1000 測量膝后向位移的最大距離,結果顯示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S 假體組最大后向移位距離大于CR 假體組,這也證實了PCL 韌帶在CRTKA 術后脛骨后向移位維持穩(wěn)定起了明顯作用。當然,也存在少數研究報道認為PS-TKA 總體表現均優(yōu)于CR-TKA,SANDO 等[23]在一項大型、隨訪超過10年的前瞻性對比研究結果顯示,PS-TKA 的臨床評分和運動范圍均優(yōu)于CR-TKA。
PS 和CR-TKA 在概念和技術都存在差異,外科醫(yī)生應該對此非常熟悉。然而,許多外科醫(yī)生傾向于根據自己的訓練和經驗來選擇假體的類型,一些外科醫(yī)生偏好某一類型的假體,而另一些人則是在臨時基礎上選擇假體。假體類型的選擇不是基于教條的先入為主或嚴格的偏好,必須基于豐富的知識儲備做出選擇[24-25]。
CR 假體主要適用于后交叉韌帶結構和功能完整的晚期膝骨關節(jié)炎患者,PS 假體可用于各種晚期病變,例如膝關節(jié)嚴重屈曲攣縮,或合并關節(jié)僵硬強直,以及后交叉韌帶存在廣泛病變及髕骨功能不全者[15,26]。DION 等[27]最近研究了CR-TKA術中后交叉韌帶的退變是否會影響全膝關節(jié)置換術的結果,這項研究證實了在CR-TKA 病例中正?;蛲俗働CL 臨床結果無明顯差異的證據,術中發(fā)現已經存在PCL 部分或完全退變的CR-TKA 不應常規(guī)轉換為PS-TKA,但術中要注意適當的軟組織平衡。調查發(fā)現,PS 假體操作相對簡單,縮短手術時間,術后并發(fā)癥相對較少,目前成為TKA 治療重度膝骨關節(jié)炎的主要選擇[28]。本研究中也證實盡管兩組假體手術的圍手術期失血量,包括總失血量、顯性失血量和隱性失血量比較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但PS 假體組手術時間顯著低于CR 假體組。膝關節(jié)置換術成功的因素比較多,其中選擇合適的假體是獲得良好術后效果的重要保障。
本臨床研究通過前瞻對照設計選用CR 或者PS 假體進行單側TKA 手術的患者各40 例,對比研究兩組在手術時間、失血量、膝關節(jié)活動度、最大后向位移、膝AKS 臨床評分等方面的差異,盡管結果表明保留后交叉韌帶和不保留組在手術時間、屈膝活動度以及KT-1000 測量膝后向位移的最大距離存在差異,但二者在失血量、膝AKS 評分及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等方面未證實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綜上所述,在選擇兩種假體的患者適應證正確前提下,保留和不保留后交叉韌帶的全膝關節(jié)置換治療重度骨關節(jié)炎近期療效均滿意,尚無充分的證據確定孰優(yōu)孰劣。PS 假體在手術時間、術后膝關節(jié)屈曲活動上較CR 假體略顯優(yōu)勢,但后向穩(wěn)定性比CR 假體稍差。筆者認為依據膝關節(jié)具體情況(后交叉韌帶是否存在正常功能、關節(jié)畸形、髕骨功能等),對患者充分術前評估,詳細了解病情和術后期望值,以及術者對手術技術掌握熟練程度,選擇最合適的術式和假體,有利于獲得滿意療效。本研究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如在課題設計當初,考慮了假體因素對結果可能產的影響,所以盡可能選擇了同一家公司品牌假體,但該品牌中只有CR 假體活動平臺的,沒有固定平臺,不同墊片假體可能對研究結果產生一定影響;其次,患者隨訪時間和所納入病例數有限,進一步的證據尚需大規(guī)模、長時間隨訪的臨床研究數據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