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增泉
一
我的故鄉(xiāng)無錫,是古代吳國的發(fā)祥地,也是吳文化的發(fā)祥地。無錫號稱“太湖明珠”,她與蘇州、吳江、湖州、長興、宜興、常州等城市環(huán)繞太湖一周,恰如一串亮麗珍珠。這些富庶美麗的環(huán)太湖城市,既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又有生意盎然的蓬勃生機。她們地處古代吳國的中心區(qū)域,都是吳國早期開發(fā)江南時散落在此的一顆顆珍珠。當然,鼎盛時期的吳國,地域范圍遠不止于此。
鄭衛(wèi)星是我小學同班同學鄭良初的兒子,上過師范,當過小學教師、小學校長、鎮(zhèn)黨委副書記,業(yè)余時間沉迷于研究古代吳國歷史。我粗粗翻閱完他這本書稿,他對家鄉(xiāng)故土的這份熱愛,對古代吳國歷史的這份鉆研精神,令我感動。他埋頭數(shù)年編著這本書,是一種精神上的尋根問祖。海外游子回到祖國,找到父輩或祖輩的出生地,揣著惶惶心跳踏進本族祠堂叩頭祭祖,訪得骨肉至親相擁而泣,這是一種尋根問祖方式。到陜北黃帝陵前,沐手焚香,伏地跪拜,攥一把黃土揣入懷中,揮淚再拜而去,這又是一種尋根問祖方式。鄭衛(wèi)星并未遠行,他一直在生他養(yǎng)他的本鄉(xiāng)本土工作和生活,當他進入“五十而知天命”的年齡階段后,回望人生,忽起尋根問祖之心。于是埋頭古籍,細讀深研,梳理吳國歷史來龍去脈,與吳國先祖?zhèn)冞M行了一番精神上的溝通。這也是一種尋根問祖方式,而且有著更深一層的情懷。
二
吳國,在中國古代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不妨先把話題扯遠一點,兜個圈子再回來。人類的起源,都與水源有關。世界四大文明古國,都起源于大河文明。古埃及起源于尼羅河文明。古巴比倫起源于兩河文明。古印度起源于恒河文明。古中國起源于黃河文明。哪怕聳立于高山之巔的一座古代寺廟,也必定緊靠一處山泉。否則,寺廟內(nèi)的僧侶修行再深,也無法在如此孤高的山巔生存。
我們中華文明的起源,有兩條偉大的母親河,一條是黃河,一條是長江。由于古代中國絕大多數(shù)封建王朝的政治中心都地處黃河流域。因此,人們一直認為中華文明起源于黃河文明。后來經(jīng)過一系列考古研究表明,長江流域?qū)τ谠杏腥A文明,與黃河流域擁有同樣的功勞,具有同等地位。證據(jù)之一,長江與黃河來自同一個發(fā)源地。到青海省三江源自然保護區(qū)一看就明白了,長江、黃河與瀾滄江,三江同源。這三條江河源頭的第一滴水,都來自青藏高原這片海拔3500—4800米的高山濕地。證據(jù)之二,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都有古人類祖先生息繁衍的遺存。黃河流域,出土了北京猿人頭骨化石、陜西藍田猿人頭骨化石。長江流域,出土了云南省元謀猿人牙齒化石。其中元謀人化石的年代最為久遠,比黃河流域的古人類祖先,資歷還要老一點。北京山頂洞人的頭蓋骨化石,距今約2萬至3萬年,他們已從猿人進化為智人,是元謀人后輩的后輩了。證據(jù)之三,長江文明與黃河文明同步發(fā)展。僅以新石器時代為例:長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遺址距今約7000年,良渚文化遺址距今約5300年。黃河流域的半坡村仰韶文化遺址距今約6000年,龍山黑陶文化遺址距今約4000—4600年。黃河與長江,長江與黃河,兩條偉大的母親河,兩位親姐妹,在孕育中華文明的漫漫長途中,從石器時代就一路相伴,一路同行,拖兒帶女,走到今天。
更重要的一點還在于,黃河文明和長江文明,并不是各自發(fā)展成互不相關的獨立系統(tǒng),恰恰相反,她們一直在相互交流交融中向前發(fā)展,漸行漸近,融為一體,孕育成偉大的中華文明。中華文明史的第一個朝代是夏朝,夏朝的先祖是大禹。大禹治水,從黃河流域治到長江流域和淮河流域,這是黃河文明與長江文明第一次大規(guī)模交流交融的過程。因為大禹治水并不是只靠他自己一個人,他每到一地,都會召集當?shù)馗鞑柯涫最I,號召他們率領本部落民眾共同參加治理洪水的斗爭?,F(xiàn)在安徽省蚌埠市的禹會村遺址,就是當年大禹召集江南各部落首領開會的地方。浙江紹興的大禹陵,則是大禹去世后的安葬地。大禹為了對洪水按不同水系、不同地域分片治理,把中華大地劃分為九州: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這九州的劃分,涵蓋了黃河、長江兩大流域。從那時起,中華文明就融為一體,推舉大禹為天下共主。
現(xiàn)在回到我們要說的主題:古代吳國的起源,便是黃河文明與長江文明交流交融的直接產(chǎn)物。商朝時,關中地區(qū)有個周人部落,部落首領是周太王古公亶父,他有三個兒子。長子太伯,次子虞仲,三子季歷。《周本記》中沒有記載太伯、虞仲的婚姻狀況,只記載了季歷的婚姻狀況:“季歷娶太任,皆賢婦人,生昌,有圣瑞?!睋?jù)此分析,季歷先于二位兄長得子,姬昌是古公的第一個孫子,老人家特別鐘愛這個長孫,曰:“我世當有興者,其在昌乎?”老人家把周人部落興旺發(fā)達的希望,寄托在孫子姬昌身上?!伴L子太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歷以傳昌,乃二人亡如荊蠻,文身斷發(fā),以讓季歷”,此為“一讓”。古公去世后,太伯與虞仲從江南趕回關中奔喪,三弟季歷求大哥太伯留下繼位,太伯堅拒不受,請季歷繼位,以遂父王遺愿,此為“二讓”。季歷繼位后早逝,太伯與仲雍再次趕回關中奔喪,侄子姬昌跪求大伯父太伯留下繼位,太伯再次堅拒不受,請姬昌繼位,以遂太王心愿,此為“三讓”。
也就是說,太伯是周太王古公亶父的嫡長子,擁有優(yōu)先繼位權(quán),但他主動放棄了,顯示了他的博大胸懷,高風亮節(jié)。孔子曰:“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己矣!三以讓天下,民無得而稱焉?!碧陀葜賮淼浇咸疄I,斷發(fā)文身,融入荊蠻,和當?shù)赝林鴦哿ν?,拓荒立國,“自號句吳”。當?shù)赝林皬亩鴼w之千余家,立為吳太伯”。初來乍到,白手起家,艱辛草創(chuàng),卓爾小國。
司馬遷在《史記》中,對吳太伯創(chuàng)立的句吳國,歷史定位非常高。《史記》中共有三十篇《世家》,前十篇記載的,都是周王朝開國之初分封的開國元勛、同宗兄弟、先皇后裔等諸侯列國君主的世家,其中包括齊、魯、燕、晉、楚、趙、魏、韓、鄭、越等,后來的“春秋五霸”都在里面,再后來的“戰(zhàn)國七雄”,除了秦國,另外六國也都在里面。而在上述諸侯列國世家中,司馬遷把吳太伯世家列在首位。為什么?理由有三條:第一,論輩分,吳太伯是周文王的大伯父,是周武王的伯祖父,真正的老資格。第二,吳太伯創(chuàng)立句吳國,早于武王滅商,“自太伯作吳,五世而武王克殷”。句吳國前五位君主是太伯、虞仲、季簡、叔達、周章。武王滅商建立周王朝時,句吳國已傳至第五代君主周章。第三,其他列國都是由周王朝分封的,唯獨句吳國是吳太伯自力更生親手開創(chuàng)的。有此三條,吳國的歷史地位怎能不高?
三
從句吳到吳,是一次質(zhì)的飛躍。它們是前后銜接的兩個歷史階段,可以統(tǒng)稱為吳。
句吳時代:歷經(jīng)吳太伯、虞仲、季簡、叔達、周章、熊遂、柯相、強鳩夷、余喬疑吾、柯廬、周繇、屈羽、夷吾、禽處、專、頗高、句卑、去齊,共十八代君主。這是一個緩慢的發(fā)展階段。句吳小國在太湖之濱立住腳,扎下根,聚民氣,立鄉(xiāng)俗,墾荒原,開田陌,事農(nóng)桑,存余糧,筑城垣,蓋祖廟,奠祖宗,建制度,編軍隊,打小仗,耐心經(jīng)營,穩(wěn)步推進。正是經(jīng)過這漫長而艱辛的發(fā)展過程,句吳才積聚了足夠力量,為后面的崛起奠定了基礎。
句吳與吳,以壽夢為界。壽夢是句吳第十九代君主,句吳從他這一代崛起?!秴翘兰摇分杏腥缦掠涊d:“壽夢立而吳始益大,稱王”;“壽夢二年……(申公巫臣)自晉使吳,教吳用兵乘車……吳于是始通于中國”。壽夢稱“王”,是句吳崛起的一個重要標志,“通于中國”是句吳崛起的又一個重要標志。
有人說,武王分封諸侯時,句吳國的第五代君主周章已經(jīng)受封,那時句吳已稱吳國了,是的。但是,這里面需要厘清的問題不止一點兩點?!白蕴鲄?,五世而武王克殷,封其后為二:其一虞,在中國;其一吳,在夷蠻?!边@里首先要厘清的一點是,武王封了太伯之弟虞仲的兩位后人(周章和周章的弟弟),待遇卻是不一樣的。封在中國(中原)的虞仲(常熟虞仲的孫子,祖孫同名),是被“列為諸侯”的,而封在夷蠻的周章則并未列入諸侯行列。證據(jù):過了十幾代之后,直到壽夢北伐郯國時,中原各國諸侯還在驚呼:“中國不振武,蠻夷入伐,而莫之或恤,無吊者也夫!”他們并沒有把封在夷蠻的周章之國當作“諸侯”來看待。那么,封在夷蠻之地的周章之國,是什么時候開始興旺發(fā)達的呢?在《吳太伯世家》里,接著上一段文字往下看:“十二世而晉滅中國之虞”,武王封在中國(中原)的虞仲,傳了十二代就被晉國消滅了,存在七十一年。虞國滅亡了兩代之后,“而夷蠻之吳興”,這時興旺發(fā)達起來的夷蠻吳國,誰是國君?壽夢也!
句吳在壽夢一代崛起的標志性事件,是“吳伐郯”。從此以后,夷蠻之地的句吳小國,在正史中開始稱吳國。吳國進入正史后的史料,散見于《春秋》《國語》,以及解讀《春秋》的《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等古籍中。南宋著名經(jīng)學家胡安國著有《春秋胡傳》,影響也不小?!逗鷤鳌分姓f:“魯成公七年,吳伐郯,始見經(jīng)?!臂?,西周封國,在今山東郯城縣北?!笆家娊?jīng)”的“經(jīng)”,即“四書五經(jīng)”的“經(jīng)”,指史書經(jīng)典。也就是說,早先的句吳國,地處蠻夷之地,過于偏僻,史書經(jīng)典中沒有記載。直到壽夢北上伐郯,《春秋》這部史書經(jīng)典中才第一次出現(xiàn)了吳國的記載?!蹲髠鳌穼欠ホ暗挠涊d,比《胡傳》簡約:“七年,春,吳伐郯,郯成?!臂皼]有被消滅。但《左傳》借用季文子的話,對吳伐郯這件事發(fā)表了一番深長感嘆:“中國不振旅,蠻夷入伐,而莫之或恤,無吊者也夫!”并說,“有上不吊,其誰不受亂?吾亡無日矣!”由此可見,壽夢北上伐郯,在中原諸侯列國中引起了巨大的震動和恐慌,都在埋怨周王室“軍旅不振”,無力保護中原小國,中原小國受到蠻夷入侵,周王室也不來慰問一下,都在擔心“吾亡無日”。這說明,壽夢時期的吳國,已經(jīng)能夠北上遠征,討伐郯國,可見其國力已經(jīng)很強。
吳伐郯,這是長江文明對黃河文明的一次“回訪”,是太伯和虞仲后人對黃河文明的一次告慰:浪子遠奔荊蠻,他倆并未走失,十九代了啊,他們的子孫后代在南方已經(jīng)事業(yè)有成。于是,中原周王室和諸侯列國都知道,吳國在夷蠻之地已經(jīng)發(fā)展得相當不錯。
這時的新興吳國,還在繼續(xù)崛起。新興吳國的崛起階段,經(jīng)歷了壽夢、諸樊、余祭、余眛和僚,祖孫三代人,五位王。其中,諸樊、余祭、余眛三位都是壽夢的兒子,僚是壽夢的孫子。吳國崛起之后,一直在與長江中游的強大楚國爭奪發(fā)展空間,吳楚交戰(zhàn)長達八十余年。前六十多年是“小打”,后二十來年是“大打”。吳王僚打的最后一仗,奪取了楚國的雞父。雞父地處大別山區(qū)與淮河水網(wǎng)地帶的交界處,居高臨下,瞰制著楚國在淮河流域的諸多附屬小國,戰(zhàn)略地位很重要,是楚國在大別山北麓的屯兵要地。吳國奪取雞父,實力得到進一步提升。
此后,吳、楚雙方內(nèi)部都發(fā)生了重大政治變故。楚國發(fā)生了“費無極亂政”事件,楚平王聽信費無極讒言,殺掉太子建和他的老師伍奢。伍奢的兩個兒子伍尚和伍子胥也受到株連,伍尚被殺,伍子胥幸運逃脫,帶著太子建的兒子勝投奔吳國。伍子胥過昭關,一夜白了頭,這個故事流傳很廣。吳國則發(fā)生了“專諸刺王僚”事件,公子光弒君篡位。雞父之戰(zhàn)中,吳王僚親任統(tǒng)帥,公子光是主將。攻下雞父后,公子光內(nèi)心起了變化。他對剛從楚國投奔而來的伍子胥發(fā)牢騷說:“我父親諸樊是先祖父壽夢的長子,我是壽夢的長孫。四叔季札不肯為王,我和僚同為孫子輩,應該由我長孫繼位,怎么能讓僚繼位啊!”伍子胥急于在吳國找到靠山,立刻把賭注押到了公子光身上。他向公子光推薦了一位刺客專諸,自己領著從楚國帶來的太子建的兒子勝“耕于野”,躲開了。專諸用魚腸劍刺死吳王僚,公子光以血性手段將王位爭奪到手,是為闔閭。
闔閭開啟了吳國的鼎盛時代。闔閭弒君篡位后,為了擺脫不利輿論,博取人心,采取了幾條對策。其一,刻苦自勵,“食不二味,居不重席”。其二,體惜民生,“大辟魚鹽山林之利,廣勵工商之業(yè)”。其三,招賢納士,廣攬人才。他對來自楚國的伍子胥、伯嚭,來自齊國的孫武等軍政人才,均予重用。伍子胥為相國,伯嚭為太宰,孫武為將軍。吳國開啟鼎盛時代的條件已經(jīng)具備,闔閭厲兵秣馬,雄心勃勃。他將都城從無錫的闔閭城遷往姑蘇,稱吳都。從此,吳國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
吳國走向鼎盛的標志性事件,是闔閭對楚國發(fā)動拔郢之戰(zhàn),一舉攻克楚國郢都。拔郢之戰(zhàn)是一場大戰(zhàn)役,戰(zhàn)役過程如下:吳軍在大別山區(qū)與囊瓦指揮的楚軍遭遇,吳軍連戰(zhàn)連捷;柏舉之戰(zhàn),殲滅了囊瓦指揮的楚軍主力;追擊中,在清發(fā)水擊潰了西逃的楚軍殘部;在另一個方向雍澨,又殲滅了沈尹戍指揮的楚國援軍。吳軍五戰(zhàn)五捷,氣勢如虹,一舉攻入楚國郢都,楚昭王棄都逃亡。拔郢之戰(zhàn),顯示了吳國的強大實力。兩年后,闔閭又命太子夫差領兵攻取了楚國的鄱陽。楚昭王擔心吳國再次發(fā)動大舉進攻,被迫將首都從郢遷往鄀(今湖北省宜城市東南)。由此可見,吳國已對楚國構(gòu)成重大威脅。
闔閭對楚國發(fā)動拔郢之戰(zhàn)時,越王允常(勾踐之父)曾偷襲吳都,闔閭耿耿于懷。十年后,闔閭起兵攻越,是為槜李之戰(zhàn),這是闔閭生命中的最后一戰(zhàn)。其時越王已是勾踐,交戰(zhàn)中,闔閭被勾踐射傷手指,撥轉(zhuǎn)馬頭逃跑時還丟了一只鞋子,挺狼狽。傷不重,可能是得了破傷風,不治身亡。闔閭臨終時叮囑太子夫差:“必毋忘越!”
夫差繼位后,專門派一名衛(wèi)士立于宮廷之上,每天上朝時都會問他:“大王!越國殺父之仇忘乎?”夫差每次都會大聲回答:“未敢忘也!”兩年后,越王勾踐年輕氣盛,決定乘闔閭喪期、夫差新立,攻打吳國。范蠡對勾踐說,時機尚未成熟。勾踐不聽,決意攻吳,是為夫椒之戰(zhàn)。這是一場舟船大戰(zhàn),吳國水軍比越國水軍強大,訓練有素。交戰(zhàn)結(jié)果,勾踐大敗。吳軍攻克越都會稽,勾踐逃上會稽山,被吳軍包圍。勾踐求降,伍子胥力諫阻止,他勸夫差乘勝一舉滅越,夫差不聽。吳國太宰伯嚭受了越國厚賂,勸說夫差納降。夫差將勾踐拘入?yún)菍m當亡國奴。夫差降越國、拘勾踐,也成一時盛事。
但是,夫差在勝利面前失去了清醒頭腦。勾踐為了麻痹夫差,吞吃夫差類便以表“忠心”,口稱越國永世臣屬吳國,年年納糧,歲歲進貢。伍子胥提醒夫差,不要被勾踐的甜言蜜語蒙騙,讓他逐條寫下來,對天發(fā)誓,簽訂降吳盟約。夫差很不耐煩地說,越國已經(jīng)臣服,不必擔心。我下一步目標是要北上征討齊國,你們不要用這些瑣事來煩我。勾踐若敢變卦,我從齊國回來,再將越國征服不就得啦?就這樣,越國沒有向吳國遞交投降書,吳國也沒有簽署受降書,這是一個大漏洞?!秶Z》中收有一篇《吳王夫差與越荒成不盟》,講的就是這件事。三年后,夫差特赦勾踐,放回越國,埋下禍根。勾踐臥薪嘗膽,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積聚力量,伺機滅吳。
夫差對勾踐的復仇之心完全失去警惕,親率吳軍北上伐齊。伍子胥又向夫差力諫,吳國心腹大患是越國,不是齊國。夫差不聽,決意伐齊。艾陵之戰(zhàn),夫差打敗齊軍,大勝而歸,他頭腦開始膨脹。兩年后,夫差再次親率吳軍北上,赴黃池會盟,與晉國爭當霸主。后院突然起火,越王勾踐乘虛攻入?yún)嵌?,殺掉吳國太子,燒毀姑蘇臺,繳獲吳國大批舟船開回越國。夫差將前去報信的七名信差召入自己軍帳,親手殺掉,封鎖消息。他以咄咄逼人之勢,列陣于晉定公帳前,威逼晉定公讓出了盟主地位。夫差派王孫茍前往洛陽向周王室報告會盟結(jié)果,周敬王說了一句“伯父秉德已奢大哉”,算是承認了吳國的盟主地位。
表面看,闔閭、夫差兩代,吳國“西破強楚,北威齊晉,南服越人”三大戰(zhàn)略目標均已實現(xiàn),一片鼎盛氣象。內(nèi)囊里,夫差北上爭霸得手之時,正是吳國走向滅亡之始。
夫差浪得虛名,黯然退兵回到國內(nèi),姑蘇已是城破亭塌,尸臭熏天,滿目瘡痍。不過吳軍主力尚在,勾踐此刻想要一口吞下吳國,尚無把握。他命越軍退至姑蘇城外,筑堡圍守,長期不撤,不停騷擾,困不死吳國,也要將夫差煩死、累死、拖死。
四年后,吳國大旱,越國來攻。笠澤之戰(zhàn),越軍三戰(zhàn)三捷。吳軍退入姑蘇城內(nèi),閉城堅守,國力漸漸耗盡。
又五年,越國對吳都發(fā)起最后一擊,夫差逃上姑蘇臺,被越軍包圍。夫差派王孫雒去向勾踐求降,范蠡阻擋。王孫雒二次再去,勾踐的心有些軟了,想要答應,范蠡堅決不許。他對勾踐說,你我受盡了人間難以忍受的屈辱,又經(jīng)歷了二十多年殫精竭慮的奮斗,一切的一切不都是為了最終消滅吳國嗎?眼看就要成功了,你何以“一朝而棄之”?勾踐回答說,我實在想不出再用什么話去推脫吳國使者了,你去對付吧。范蠡說,好,交給我。王孫雒三次再去,范蠡接見。范蠡對王孫雒說,過去上蒼把滅掉越國的機會給了吳國,吳國沒有抓住。這次上蒼把滅掉吳國的機會給了越國,越國怎能重犯吳國的錯誤呢?“王孫雒大哭而返”,范蠡怕勾踐的心又軟下來,沒有把這一情況告訴他,自作主張指揮軍隊對吳軍發(fā)起最后進攻。勾踐還是知道了,還是心軟了,派人去對夫差說,我可以把你安置在甬東,給你一百戶人家,保留王號,養(yǎng)老送終,“夫婦各三百人以奉之,以沒王年”。夫差派人給勾踐回話說,不了,你這樣寬容,我很感激了。吳國地面全歸越國,我無顏面對吳國父老。我已老了,不能像你當年侍候我一樣侍候你了,我收回求降請求,“寡人請先死”。這時,夫差想起了伍子胥。他讓隨從在伍子胥靈位前焚香設供,轉(zhuǎn)述他的話:“吾悔不用子胥之言,自令陷此!”夫差自殺,吳國滅亡。
四
從句吳初創(chuàng),到吳國崛起,再到吳國鼎盛而又迅速滅亡,這三個不同歷史時期,各有哪些經(jīng)驗教訓?
吳太伯創(chuàng)立句吳,意義非凡。其一,吳太伯以德立身。他不以周太王嫡長子自居,“三讓天下”,與世無爭,高風亮節(jié),天下敬仰。其二,吳太伯以德服眾。他遠奔荊蠻,斷發(fā)文身,將自己融入蠻夷土著群體,胼手胝足,共同勞作,開發(fā)江南,深得民心,建立起了人望。其三,吳太伯以德立國。他“三讓天下”并不是為了避世隱居,而是為了實現(xiàn)發(fā)奮自立的雄心壯志。他在江南荊蠻之地創(chuàng)立句吳國,獲得土著民眾真心擁戴,“荊蠻義之,從而歸之千余家”。國雖小,人心齊,有前途,不算輝煌,勝似輝煌。春秋時代,列國紛爭,戰(zhàn)亂四起,禮崩樂壞。諸侯列國內(nèi)部君殺子、子弒君,嫡殺庶、庶殺嫡,喋血相爭,層出不窮??鬃影@之余,稱泰伯“三讓天下”之舉為“至德”,把吳太伯樹立為道德楷模,以示天下。
壽夢崛起,得益于三個方面。第一,抓住了發(fā)展機遇。周平王東遷之后,周王室式微,天下大亂,諸侯紛爭,烽煙四起。戰(zhàn)爭的主軸是南北爭霸,先是齊楚爭霸,后是晉楚爭霸,烽火連天一百二十余年。壽夢時期,楚國與晉國都進入了戰(zhàn)略疲勞期,兩國的國內(nèi)矛盾積重難返,內(nèi)斗愈演愈烈。壽夢抓住大國爭霸的戰(zhàn)略間隙,主動出擊,不斷向楚國周邊的附屬小國用兵,蠶食楚國地盤,積極向外拓展。第二,大力開發(fā)本國潛力。吳國的中心區(qū)域在江南,臥伴長江,坐擁太湖,土地肥沃,水利發(fā)達。壽夢大力發(fā)展農(nóng)桑魚鹽和舟楫商貿(mào),使吳國迅速成為富庶之邦。第三,從晉國引進先進裝備和戰(zhàn)法。晉國在與楚國長期爭霸中漸落下風,晉景公采納聯(lián)吳伐楚之計。據(jù)《左傳》記載,晉國派遣申公巫臣出師吳國,帶給吳國一支戰(zhàn)車分隊,還帶去了教官,“教吳乘車,教之戰(zhàn)陣,教之叛楚”。吳國原先擅長舟船水戰(zhàn),不擅陸戰(zhàn)。得到晉國這項軍事援助,壽夢非常高興。從此,吳軍的戰(zhàn)車很快發(fā)展起來,軍事實力大增。不久,吳軍作戰(zhàn)便能水陸并進,不斷向楚國的附屬小國發(fā)動進攻,打得楚軍疲于奔命?!靶U夷屬楚者,吳盡取之,是以始大,通吳于上國”。
吳國鼎盛時期,闔閭在位十九年,夫差在位也是十九年,父子兩代,短短三十八年,歷史長河一瞬間。歷史天空劃過一道閃電,滾過一聲響雷,突然漆黑一片,吳國斷崖式地滅亡了。真可謂“其興也勃,其亡也忽”。
教訓之一,君主失德。始祖吳太伯是道德楷模,闔閭卻成了失德之君。闔閭弒君篡位,失了大德。這件事,與他祖父壽夢生前安排繼位者的失誤,也存在一定關系。壽夢有四子:諸樊、余祭、余眛、季札。壽夢意屬四子季札,但生前沒有來得及將他正式立為太子。壽夢卒,長子諸樊讓四弟季札繼位,可是季札不愿為王,逃往延陵(今江蘇丹徒)種田去了。于是,長子諸樊繼位,他與幾位弟弟約定,王位傳遞“兄終弟及”。諸樊卒,二弟余祭繼位。余祭卒,三弟余眜繼位。余眜卒,輪到四弟季札繼位,季札仍然不肯為王。于是,“兄終弟及”變成“父終子及”,由余眜之子僚繼位。公子光在吳王僚手下領兵打仗,開始尚能謹守君臣之禮。吳王僚已在位十二年,與公子光堂兄弟二人配合尚好,在吳楚戰(zhàn)爭中不斷取勝,勢頭不錯。假如吳王僚繼續(xù)執(zhí)政,吳國同樣能走向鼎盛??墒枪庸獠豢暇镁尤讼?,干出了弒君篡位失德之事。闔閭不僅刺殺了吳王僚,還把他三個兒子燭庸、蓋余和慶忌,用不同方式統(tǒng)統(tǒng)追殺,使吳王僚絕后。再舉一例,當年吳軍攻入楚國郢都之后,闔閭身為一國之君,完全失去了道德底線。當時楚昭王逃亡,大夫四散,權(quán)杖玉璽,后宮佳麗,深宅府第,家室眷屬,全都扔下了。吳國君臣“對號入座”,“君居其君之寢,妻其君之妻;大夫居其大夫之寢,而妻其大夫之妻”,并慫恿士卒“以班處宮”,糟蹋宮女。孫武提醒闔閭:“此不可?!标H閭一笑了之。伍子胥帶著強烈的復仇心理,把楚平王從墳墓里扒出來,鞭尸三百,一解殺父之恨。狹隘,偏激,將私仇置于國政之上,伍子胥丑陋的一面暴露無遺。司馬遷對伍子胥的評語是:“怨毒之于人甚矣哉!”批評他做得太過分了。吳軍一切都已失控、亂套,一場空前大勝,轉(zhuǎn)瞬釀成悲劇。楚國申包胥奔赴秦國求救,在秦國宮廷哭求了七天七夜,秦哀公終于同意派出三萬援兵救楚。闔閭派弟弟夫概領兵前去阻擊秦兵,夫概大敗,遭到闔閭痛斥。夫概一氣之下,回到吳國自立為吳王??仗摰墓锰K又傳來消息,突遭越國偷襲。吳軍陷入腹背受敵的窘境,闔閭急率主力東歸相救,先將來襲的越軍打退,接著與夫概兄弟開戰(zhàn),夫概戰(zhàn)敗,逃往楚國,向楚軍投降。楚國劃一塊小地方將夫概養(yǎng)起來,封他為堂溪氏。這件事像一根刺一樣扎在闔閭心上,氣得要吐血。闔閭遭此挫敗,蟄伏十年未見動靜。闔閭道德底線一再失守,這是吳國最大的內(nèi)傷。
教訓之二,用兵過度。先從戰(zhàn)役層面分析,吳國每次對外發(fā)動大規(guī)模戰(zhàn)役,往往孤注一擲,傾巢而出,不留任何后手。每當突發(fā)事件出現(xiàn),毫無應對之策,結(jié)局都是前方大勝,后方空虛,慘遭偷襲,勝不抵敗,得不償失。闔閭對楚國發(fā)動拔郢之戰(zhàn)是這種情況,夫差北上黃池會盟爭當霸主也是同樣情況。再從戰(zhàn)略層面分析,吳國窮兵黷武,連續(xù)大規(guī)模對外用兵,大大超過了吳國國力所能承受的限度。吳國與南方強國楚國相比,與北方強國齊、晉相比,戰(zhàn)略縱深太淺,回旋余地不大,國力也不如楚、晉雄厚。因此,吳國無論如何不能奉行南北出擊、兩頭不顧的戰(zhàn)略。再看越國,它的戰(zhàn)略縱深同樣局促,但在吳越相爭中,越國為何能從亡國之災中恢復過來,最終滅了吳國?越國的成功秘訣在于專注,它不去四面出擊,尤其絕不遠攻,專注于死敵吳國。勾踐從吳國獲赦回到國內(nèi),臥薪嘗膽,養(yǎng)精蓄銳。一旦時機成熟,對吳國一擊制勝。反觀吳國,縱然是成就了大軍事家孫武的國度,卻在戰(zhàn)役、戰(zhàn)略層面犯下如此嚴重的失誤,讓人百思不得其解!
教訓之三,君臣反目。伍子胥祖上在楚國世世為臣,家訓底蘊很深,此人雖有“怨毒之于人甚矣哉”的缺點,但他仍不失為一名謀略高手。在伍子胥的出謀劃策下,闔閭弒君篡位得逞,攻克楚國郢都得手,協(xié)助闔閭開啟了吳國鼎盛時代。但是,闔閭死后,夫差與他總是別別扭扭。每當關鍵時刻,伍子胥向夫差進言,夫差都不予采納。夫差打敗越國后,勾踐派使者向夫差求降,伍子胥力諫夫差:“今不滅越,后必悔之?!痹絿拐呋厝フf:“伍子胥阻擋夫差納降,夫差正在猶豫?!惫篡`手下也有兩位來自楚國的大夫,一位是范蠡,另一位是文種。范蠡對勾踐說,伍子胥太死板,吳王手下還有一位太宰伯嚭,也是楚國人,此人貪心大,多準備些東西,去找伯嚭疏通。伯嚭得了厚賂,對夫差說,勾踐發(fā)誓永遠臣服吳國,年年納糧,歲歲進貢。大王若不放心,勾踐愿意到吳宮來當亡國奴,忠心侍候大王您。夫差表態(tài)說,那好啊,叫他來吧!勾踐來到吳國為奴,三年后夫差特赦勾踐回國。勾踐回國后,為了進一步麻痹夫差,文種獻美人計。越國舉國選美,得西施、鄭旦二女,“勾踐命范蠡各以百金聘之”。然后,交由范蠡負責,建館聘人,對西施與鄭旦訓練了三年。穿著打扮、禮儀舉止,均由越國宮中儀官教授,唯有攻心計謀課程,由范蠡親授。三年廝磨下來,西施已成范蠡愛妾。勾踐命范蠡將兩位美人送往吳國,獻給夫差。范蠡與西施一路上竟纏綿了一年多時間,還生下一個兒子?,F(xiàn)在嘉興南面有個“語兒亭”,傳說就是西施教兒子牙牙學語處。范蠡向西施交代了一項特殊任務:到了吳國,多多在枕邊向夫差美言勾踐對他的忠心,多多鼓勵夫差北上爭霸,早日登上霸主地位,把夫差的注意力從越國身上引開。伍子胥見范蠡前來獻美人,知道是計,又力諫夫差:“臣聞夏亡以抹喜,殷亡以妲己,周亡以褒姒。夫美女者,亡國之物,王不可受?!狈虿钅睦锟下牐耸障?。越國的美人計非常成功,夫差迷上了西施,言聽計從,從此不再把越國放在心上,一心只想北上爭霸。他準備北上伐齊之前,命伍子胥出師齊國,先去摸摸情況。伍子胥再次勸諫夫差說,吳國的心腹大患是越國,而不是齊國,應該抓緊滅掉越國,以絕后患。夫差哪里聽得進去,手一揮說,不!伍子胥心灰意冷,不得不為自己留條后路。他利用奉命出師齊國的機會,把自己的兒子帶上,托付給了齊國的鮑氏。不久,夫差親率吳軍伐齊,艾陵之戰(zhàn)大獲全勝。勝利歸來,夫差對伍子胥的不滿情緒要噴發(fā)。正在這時,有人揭發(fā)伍子胥暗通齊國,伯嚭從旁添料,對夫差說,是的,他已把兒子寄托給齊國。夫差勃然大怒,賜給伍子胥一把短劍,命他自行了斷。伍子胥仰天長嘆,自刎而亡。伍子胥一死,夫差再也聽不到忠諫,他的軍事行動更加失去了分寸。
教訓之四,野心膨脹。夫差若能看清時勢,利用好吳國擁有的綜合資源,不發(fā)生重大戰(zhàn)略失誤,不去盲目北上爭霸,足可自強自立。這時距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還有二百多年,吳國完全有可能發(fā)展成一個殷實中等強國,跨進戰(zhàn)國時代。然而,夫差野心膨脹,他不顧本國承受能力已經(jīng)超過極限,好大喜功,北上爭霸,空圖虛名,大勝大敗,大起大落,身死國亡,嗚呼哀哉。
五
最后,來談談吳文化的當下價值。
如果從廣義層面去談吳文化的當下價值,人們既可具體列出諸如建筑、園林、商貿(mào)、飲食、風俗、語言、戲曲、書畫等吳文化的優(yōu)勢項目,也可從思想、觀念、情懷等方面,去歸納出吳文化的許多優(yōu)勢門類。但以我一己之見,在吳文化價值體系中,最值得當下繼承和發(fā)揚的,主要有兩條:
第一條,吳太伯“三讓天下”的謙讓精神??鬃訉⑺Q之為“至德”,評價十分到位。謙讓,是全人類都應該提倡的精神美德。在現(xiàn)實生活中,并不需要我們?nèi)プ屖裁础皣保恍枰覀內(nèi)プ屖裁础疤煜隆?。但是,作為社會一分子的人,處處需要有點謙讓精神,這樣才能使自己同周圍人群和睦相處,同現(xiàn)實世界和諧共存。懂得謙讓的人,才能真正體會到人間溫暖。隨著商品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人際交往越來越廣,交往頻率越來越快,產(chǎn)生摩擦的因素越來越多。因此,當今社會,人人都要發(fā)揚一點謙讓精神的呼聲越來越高。謙讓,能夠幫助你走遍天下,遍地陽光。寸利必爭、睚眥必報,會讓你處處碰壁、寸步難行。你甚至會怨恨這個世界人人都在同你作對,處處讓你為難。一旦內(nèi)心與社會產(chǎn)生抵觸甚至對立情緒,往往會導致你做出過激行為,給自己招來麻煩。謙讓,與競爭并不矛盾。有競爭,必有對手,但競爭對手不是戰(zhàn)場敵手。競爭猶如體育競賽,是同場競技。競技者首先要尊重對手,這是競技者的道德。同場競技必有規(guī)則,雙方都應自覺遵守,這就需要自律。這種尊重對方的意識,自律的意識,都是謙讓精神的不同表現(xiàn)方式。犯規(guī)就要被罰,就會失分,犯規(guī)多了就會導致失敗。因此,在充滿競爭的現(xiàn)實世界中,沒有一點謙讓精神,你的路走不到頭,走不到底,走不到最終勝利。這里面充滿著人生哲學,每個人都值得好好去體會。競爭不能以極端自私為價值取向,它不符合中華民族的道德傳統(tǒng)。
第二條,太伯和虞仲開發(fā)江南的開拓精神。太伯和仲雍奔吳之時,江南被稱為“荊蠻”“夷蠻”,與中原相比,江南還是落后地區(qū)。太伯和虞仲無怨無悔,入鄉(xiāng)隨俗,剪去長發(fā),刺上文身,泥里水里和當?shù)赝林黄饎谧?,白手起家,從零開始。謙讓精神與開拓精神,是吳太伯人格力量的兩面,兩者是對立統(tǒng)一的。他“三讓天下”絕不是自暴自棄,相反,他胸懷遠大抱負,具有堅忍不拔的奮斗精神。在吳太伯看來,乾坤不獨關中有,江南也有好天好地好百姓。不必擔心人生地不熟,只要自己德行好,沒有融入不了的群體。不要怕赤手空拳,只要肯撲下身子和大家一起吃苦,沒有征服不了的人心。人心所向,眾望所歸,萬事可興。太伯創(chuàng)立的句吳國,“從而歸之千余家”,還比不上北方一個大村莊。但是,這個小國在當?shù)亓⒆×四_。就像這片濕潤而肥沃的土地上長出的一棵小樹苗,根子越扎越深,樹身漸漸長高了,樹干漸漸長粗了。夏日炎炎時,這棵小樹也能為當?shù)匕傩諡⑾乱黄G蔭了。刮風下雨天,當?shù)匕傩找材苈牭竭@棵小樹在風雨中搖晃的聲音了,他們都能同這棵小樹在風雨中同呼吸、共命運了。吳太伯掘到的不是“第一桶金”,而是千余家蠻夷土著的人心,比金子更貴重。太伯和虞仲從不好高騖遠,他們從最小的事情做起,積跬步以至千里,匯涓流而成江河。什么叫大事業(yè)?創(chuàng)立一個國家還不是大事業(yè)嗎?大事業(yè)也要從最小的事情做起。不怕起點低,只要肯努力,事業(yè)終能成。吳太伯既是吳國始祖,也是天下百姓的做人楷模:以德立身,以德服人,腳踏實地,奮斗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