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麗
摘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不應把它們作為外在的、附加的義務,應該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nèi)容貫穿于日常的教學工作中?!比宋慕逃遣豢扇鄙俚囊徊糠?,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更加要提倡人文教育的理念。文章將從在教學中需注重人文精神的背景和如何實現(xiàn)語文教學中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這兩個方面來淺談中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
關(guān)鍵詞:初中語文 人文精神 主體層面 設計
人文精神就是求真、求善。真和善,共同構(gòu)成了美,共同構(gòu)成了中華民族不朽的人文精神。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不能一蹴而就,需要腳踏實地、一步一步慢慢來。語文是人文性很強的學科,它有著豐富的人文底蘊;而且,在學習語文時,能夠增強學生的民族認同感,激發(fā)學生的人文情懷。接下來,本文將闡述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
一、在教學中需注重人文精神的背景
語文是一門感性的人文課程,學生不僅可以從中領略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民族情感和歷史人物的家國情懷,還可以從每篇文章故事中感悟生活中平凡人物的不平凡,陶冶情操,幫助學生培養(yǎng)人文精神?,F(xiàn)在的學生背古詩、背課文都是信手拈來,但如果突然要求他們解釋一下古詩的意思及其表達的情感,他們卻又含糊其詞,模棱兩可,不能準確地表達出來。并且,在現(xiàn)實的應試教育下,許多教師只看到眼前的利益,只關(guān)注如何讓學生在考試中拿到高分,進而變成了考試考什么,教師就教什么,考試就成了教師教學的指向燈。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就不能得到提升。而且,大部分學生學習只是為了成績,變成了考什么就學什么。學生跟隨教師的應試思維和考試標準去學習語文,抹殺了學生學習語文作為語言應用者的主體個性和獨特的人文價值。長此以往,學生的個性不能得到體現(xiàn),學生的人文精神方面也沒有得到發(fā)展,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就是只知道做題、缺少表達和交流的“書呆子”。所以,在教學中需要更加強調(diào)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使學生在學中受益,也讓教師教有所得。
二、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實現(xiàn)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
1.教師自身需要提升人文素養(yǎng)
陶行知先生說過:“以教人者教己,在勞力上勞心。”其意思就是以教育他人的心態(tài)進行自我學習,在付出勞動的同時也要付出心思。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想要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開闊他們的人文視野,首先要提升自己的人文素養(yǎng)。語文教師千萬不能為了考試而教學,不能只注重知識的傳遞,而忽略人文精神方面的感染?!稁熣f》中提道:“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所以在教學中不能只傳授理論知識方面的“道”,還要傳授精神方面的“道”,并且還要“解惑”,特別是要在學生的心理和精神方面注重解惑,多與學生進行心靈層面的交流、溝通。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不僅是學習方面的問題,更多的是學習和生活方面的壓力。在解決這些問題的時候,教師自身的人文精神、人文視野就顯得尤為重要。
2.在教材中挖掘人文精神
在教學設計方面,教師也應該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底蘊,重視情感的熏陶和體驗。在教材中,不僅有愛國誠信、謙虛謹慎、尊老愛幼、愛護環(huán)境等個人道德層面的人文精神底蘊,還有石油精神、航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這些民族、國家層面的人文精神底蘊。比如,李清照的《夏日絕句》中的“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和于謙的《石灰吟》中的“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這些千古名言不僅昭示著詩人的精神品質(zhì)和家國情懷,更是激勵著我們后世一代又一代向其學習。其實,教材中的所有篇目都是經(jīng)過千挑萬選的,每一篇都代表著不同角度的人文精神。教師要善于從中挖掘人文精神,并且用合理的教學方式讓學生體驗到其中蘊含的人文底蘊。教師可以通過仔細鉆研教材,探究其時代背景,設計和還原歷史場面,讓學生自己進入其中,與文本對話,與歷史人物對話,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
3.在課堂中創(chuàng)設人文學習情境
語文教師要敢于打破現(xiàn)有的呆板的語文課堂教學模式,可以發(fā)展情景課堂、實踐課堂、樂趣課堂等不同課堂教學模式,提升語文課堂的活力,充分讓學生表達他們內(nèi)心的情感,在情感的交織中碰撞出火花。例如,當我們學到《雷雨》這篇課文時,可以采取情景課堂模式?!独子辍繁旧砭褪且粋€劇本,里面的人物對話和場景布置比較容易實現(xiàn)。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組隊,表演這個劇本,并且分成不同的小組,進行表演比賽。這種方式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作興趣,展現(xiàn)學生的表演天賦,最主要的是讓學生都參與其中,培養(yǎng)學生的團結(jié)意識和責任意識,這也是人文精神的一個方面。此外,閱讀是提升學生人文精神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教師還可以通過舉辦讀書會來吸引更多學生進行閱讀,或者在課堂上安排固定的時間閱讀,如每天的課前五分鐘閱讀,以此幫助學生養(yǎng)成閱讀習慣。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學生讀得越多,收獲也就越多。久而久之,學生就能在文學的熏陶下,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和人文素養(yǎng)。
4.在生活中感悟人文精神
不是只有在課堂上才能培養(yǎng)人文精神,教師更應該在生活中大膽發(fā)現(xiàn),進行課外拓展,大膽創(chuàng)新。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生活即教育?!痹谔招兄壬磥?,教育和生活是同一過程,教育包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須和生活結(jié)合才能發(fā)生作用。語文教學是培育人文教育的主陣地,它不只是一種課內(nèi)的語文學習,還是課外生活的延展。俗話說:不經(jīng)一番徹骨寒,哪有梅花撲鼻香;沒有登高山、入深谷,哪里知天高地厚。所以,在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人文精神,最好的靈感來源還是生活實踐。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jīng)為了讓學生創(chuàng)作大自然的詩歌和文章,親自帶領學生來到田野,帶他們領略大自然的美,讓他們發(fā)現(xiàn)各種微妙色彩之間的變化,讓他們聆聽大自然中美妙的音樂,讓他們感受大自然帶給他們的驚奇與喜悅,從而幫助他們創(chuàng)作出優(yōu)秀的作品。他提倡學生走進生活,在生活中感受一切。教師可以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增加課外實踐課,帶領學生走進生活,引導學生發(fā)掘生活中的人文素材,體驗平凡而又簡單的人文精神。
總之,筆者認為,在教學中融入人文精神十分重要,并且語文這門感性的人文學科在提升人文素養(yǎng)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作為語文教師,我們要知道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就更應該注重提升自己的人文素養(yǎng),挖掘教材、設計課堂、創(chuàng)新教學,培養(yǎng)和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孟姣.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A].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 2017年“互聯(lián)網(wǎng)環(huán)境下的基礎教育改革與創(chuàng)新”研討會論文集[C].北京: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17:181-182.
[2]楊國梁.談初中語文教學中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J ].華夏教師,2019(33):14.
[3]方東杰.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 J ].黑河教育,2015(0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