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榮軍醫(yī)院(453000)王夢楠
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加,其身體機能逐漸下降,骨強度降低,骨質疏松的發(fā)生率升高,且老年人髖周肌肉群蛻變,股骨頸骨折的發(fā)生風險大,發(fā)生率高[1]。內固定術是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有效方式,而術后有效的康復護理是促進功能恢復、減少并發(fā)癥的關鍵[2]。精細化康復護理模式是精細化護理與康復護理的結合,其目的在于完善康復護理的細節(jié),提高康復護理質量,以促進患者更好的恢復。本研究中主要分析在老年股骨頸骨折內固定術后應用精細化康復護理模式的應用,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從2017年6月~2018年6月住院的患者中選取老年股骨頸骨折內固定術后患者94例,隨機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各47例,對照組中男18例,女29例,年齡60~88歲,平均(69.3±5.5)歲,骨折原因:跌倒傷22例、下肢突然扭轉傷15例、車禍傷10例;試驗組中男20例,女27例,年齡60~89歲,平均(69.8±6.0)歲,骨折原因:跌倒傷22例、下肢突然扭轉傷16例、車禍傷9例。兩組上述資料比較無顯著的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1.2 方法
1.2.1 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的康復護理,根據患者的恢復情況指導患者進行康復鍛煉,包括關節(jié)主動運動、被動運動、叮囑飲食注意事項,指導患者按時用藥。
1.2.2 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應用精細化康復護理服務,內容如下:①健康教育:了解患者的受教育程度、理解能力,對患者及家屬講解骨折術后的相關注意事項、康復鍛煉的意義、康復鍛煉的方法及康復鍛煉的相關注意實現(xiàn),提高患者對康復鍛煉的認知水平,改善其配合度。②功能鍛煉:術后第2d一般情況較好者即可開始功能鍛煉,首先進行踝關節(jié)、足趾的被動及主動屈伸活動,20~30次/組,2~3組/d,根據患者的恢復情況逐漸增加練習角度及難度。術后4~6周可進行膝關節(jié)的伸展練習。術后7~12周拍攝X線,根據骨折的愈合情況決定是否負重練習。③康復干預:手法康復:于術后第2d可實施手法康復:取患者仰臥位,足部下放置軟墊,沿淋巴回流方向對軀干部淋巴結以雙手拇指進按壓,3~5min/每個部位,操作時使患者保持雙肩和上肢的放松,以手指指腹貼于患者體表,向下適度、均勻的施加壓力,并保持順時針畫圈方式,至大腿外側向下至小腿外踝處,后從小腿內側內踝處至下而上到大腿內側,30min/次,1次/d。儀器康復:使用電腦骨傷治療儀透射骨折部位,根據患者具體情況調整治療參數(shù),照射時間為1h/次,3次/d;取患者臥位,使用低頻電刺激治療儀,將表面電極置于雙下肢腓腸肌,設置輸出波形為方波,選擇合適脈沖頻率及脈沖寬度,予以連續(xù)性刺激,20min/次,1次/d。④并發(fā)癥護理:臥床期間指導患者進行深呼吸,并練習吹氣球以鍛煉肺部功能,預防肺炎;按時查看切口敷料的干燥情況,做好各種管道的維護,護理操作時保持無菌原則,避免感染的發(fā)生。指導患者按時翻身,對于受壓部位予以按摩,預防壓瘡的發(fā)生。雙下肢實施氣壓治療,將氣壓治療器包繞患者雙下肢,包括足、小腿、大腿等范圍,實施氣壓治療,10min/次,2次/d,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評價患者的腸道情況,進食后予以逆時針揉按腹部,并適當進行下床活動,促進腸道的蠕動,必要情況下可服用電解質散劑或灌腸以防治便秘。⑤自我護理指導:指導患者學會簡單的自我護理方法,如保持正確的臥姿、自我翻身、進行肌肉收縮練習,讓患者學會有效的咳嗽排痰,指導進行骶尾部等受壓部位的自我按摩。在護理指導時為患者講解方法及原理,以便患者更好的掌握。
1.3 觀察指標 ①對比患者的自我護理水平。以自我護理能力量表(ESCA)評價護理前后的自我護理水平,評分范圍0~168分,分數(shù)越高表示患者的自我護理水平越好。②對比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統(tǒng)計兩組術后10d內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本研究統(tǒng)計學分析工具為SPSS25.0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數(shù)據比較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數(shù)據比較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自我護理水平比較 護理前試驗組與對照組的ESCA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的評分均提高(P<0.05),兩組比較試驗組更高(P<0.05),見附表。
附表 兩組自我護理水平比較(±s,分)
附表 兩組自我護理水平比較(±s,分)
組別 n ESCA t/P護理前 護理后試驗組 47 95.36±13.33 145.32±15.33 16.860/0.000對照組 47 94.32±12.40 130.32±16.30 12.051/0.000 t 0.392 4.596 /P 0.696 0.000 /
2.2 對比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術后10d內試驗組出現(xiàn)2例并發(fā)癥,分別為1例感染、1例便秘,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4.26%,對照組中出現(xiàn)8例并發(fā)癥,其中2例感染、3例便秘、2例壓瘡、1例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7.02%,兩組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試驗組更低(X2=4.029,P=0.045)。
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的年齡大,且伴有的基礎疾病較多,身體機能較差,內固定術后因骨折及手術創(chuàng)傷,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高。另外患者因認知水平較低,對髖關節(jié)功能鍛煉的認知不足,加上受術后疼痛影響,功能鍛煉的積極性低,不利于患者的恢復。因此如何提高老年股骨頸骨折內固定術后的護理質量,改善患者的自我護理水平,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對于促進患者的恢復有重要意義[3]。
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后兩組的ESCA評分均提高,試驗組高于對照組,說明在老年股骨頸骨折內固定術后應用精細化康復護理模式更利于提高患者的自我護理水平;試驗組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證實精細化康復護理模式對于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有顯著的作用。精細化康復護理是以常規(guī)的康復護理為流程,深化護理管理,實施精細化護理的工作模式,完善護理細節(jié),提高整體護理質量[4]。在老年股骨頸骨折內固定術后應用精細化康復護理,以針對性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的認知水平,使患者認識到康復鍛煉的重要性,提高患者的配合度。術后根據患者的恢復情況及早進行功能鍛煉,更利于關節(jié)功能的恢復,使患者更快恢復正常生活。在康復干預中,通過手法康復,激活患者的淋巴系統(tǒng),促進淋巴循環(huán),利于機體對組織液的吸收,促進術后肢體腫脹的恢復,配合儀器康復,更利于骨組織的快速愈合及肌肉功能的恢復。在并發(fā)癥護理中針對老年骨折患者術后常見的并發(fā)癥實施針對性的預防措施,能有效減少相關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此外對患者進行自我護理指導,提高患者的自我護理水平,為患者的恢復提供更好的條件。通過精細化康復護理模式的實施,完善了康復護理程序,減少了護理缺陷,提高整體護理質量,并能提高患者的自我護理水平,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綜上,將精細化康復護理模式應用在老年股骨頸骨折內固定術后,不僅可提高患者的自我護理水平,還能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