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興國縣人民醫(yī)院(342400)呂燕青 鐘愛芳
生活水平和飲食習慣的發(fā)展變化使得乳腺疾病發(fā)病率呈現出明顯上升趨勢,進而對廣大女性群體的身心健康與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甚至會因為救治不當而危及患者生命安全。筆者以我院收治的部分乳腺疾病患者為研究對象,以探討穿刺標本活體組織檢驗在該疾病診斷中的應用價值,現將具體研究內容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52例于2015年10月~2017年10月間在我院接受診治的乳腺疾病患者為研究對象,患者年齡在21~75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2.4±1.5)歲,病程0.6~12年,平均(7.2±0.5)年。本次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入組患者自愿參與。
1.2 診斷方式
1.2.1 乳腺包塊穿刺標本病理活體組織檢查方法 所用檢查儀器為可調節(jié)型自動活檢槍,對入組患者乳腺腫塊不同區(qū)域予以穿刺,每個部位進行3~4次的取材;將取得的標本放置于濃度為10%的福爾馬林溶液中,并用石蠟對標本予以包埋處理;將獲取的標本均制成厚度在4.5μm左右的切片,隨后給予蘇木精-伊紅染色,把檢測過的標本置于光學顯微鏡下予以觀察分析,對確定為惡性病變者予以免疫組織檢查。
1.2.2 病理切除活體組織檢查 切開包塊組織,予以腫瘤組織標本收集,后續(xù)處理保存措施同乳腺包塊穿刺標本活體組織檢查方式一致。
1.3 觀察指標 兩種方式對乳腺疾病不同性質的檢出情況對比和不同類型惡性病變檢出率比較結果。
1.4 統計學方法 文中數據均以軟件SPSS 21.0統計處理,檢出率用百分數(%)表示,X2檢驗,當所得P<0.05時,證明數據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2.1 兩種方式對不同性質乳腺疾病檢出率的比較結果 穿刺標本活體組織檢查與切除病理檢查結果在不同性質乳腺疾病檢出率的比較上不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附表。
附表 兩種方式對不同性質乳腺疾病檢出率對比結果[n(%)]
2.2 穿刺標本活體組織檢查對不同類型惡性病變的符合率 金標準檢查檢出14例浸潤性導管癌,7例浸潤性小葉癌,2例黏液性腺癌和2例原位癌,與活體組織病理檢查檢出的16例浸潤性導管癌,4例浸潤性小葉癌,5例黏液性腺癌和3例原位癌相比,數據間差異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
乳腺疾病是臨床上常見的婦科疾病類型,乳腺炎癥性疾病、先天性乳腺發(fā)育異常、乳腺良性病變和乳腺惡性病變都屬于乳腺病變,患者疾病類型不同,病情嚴重性千差萬別,具體癥狀表現也存在明顯差別,但都會對患者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1]。為此,臨床醫(yī)務人員應深入探討更為準確的乳腺疾病檢查方式,以幫助臨床制定針對性治療措施。醫(yī)療技術水平的不斷發(fā)展使得活體組織檢查在臨床上逐漸得到推廣應用,鉗取、切除和穿刺是現階段應用較為普遍的活體組織檢查方式,有利于明確細胞或組織的形態(tài)變化,確定疾病性質,予以病理診斷,是腫瘤疾病較為常用、相對準確的檢查方式。與切除病理檢查方式相比,穿刺部位活體組織檢驗安全性高,對患者的創(chuàng)傷小,操作簡便,逐漸成為乳腺疾病的常用檢查方式,但該方式對惡性乳腺疾病的診斷符合率仍低于切除病理檢查方式,意味著穿刺部位活體組織檢驗仍存在不足之處,無法徹底取代切除病理檢查方式[2]。
從本次研究結果中可以看出,兩種檢查方式對不同性質和不同類型惡性乳腺疾病的檢出率差異不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所得結論表明穿刺部位活體組織檢查在乳腺疾病診斷中應用價值明顯。
總的來說,對乳腺疾病患者進行檢查時,應結合穿刺部位活體組織檢查結果和切除病理檢查結果綜合考慮,為乳腺疾病的早期診治奠定良好基礎。